《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引语】小编为您整理收集的“《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精编优质文档,供您参考学习,希望对您有用哦!喜欢就下载吧。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这本书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很契合。虽然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但在一些地区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着力不够,所以佐藤学教授提出的“变以知识灌溉为中心的课堂为以探究式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改革”是十分值得我们借鉴研究的。通过这一次的学习,让我受益良多,作为一名初登讲台的新手教师,我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下面我来分享一下我读书的一、倾听学生的发言在这一小节中,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教师要对学生的一个个发言一一附和、帮腔,一一评价,一一概括其意思呢?有的老师认为是为了不在教学中出现冷场,认为教室里出现沉默的场景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而关于阅读教学中的根本问题,有的教师认为不应该将阅读课上成一问一答的课堂模式,应该让学生多次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新鲜的接触。其次,作者谈到了倾听是教师应对的身体,教师通常以一些肢体语言,比如在学生发言时频频点头表示肯定,这种行为在作者看来,并不是真正的倾听,也就是,倾听的教师与其说是在专心接纳学生的话语,还不如说在学生说话之前,对怎样理解其发言,就已经胸有主见了。这是难以通过每个学生的发言与教师沟通起来并相互呼应回响的。接着,作者对倾听学生发言做出两点评论,第一是教师“倾听”的意义,第二是“明白”学生的发言究竟是什么意思。作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教师要与学生产生共鸣,能够倾听到学生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共感共鸣。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注重倾听学生,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听学生内心的想法,要在情感上与学生形成共鸣,而不是按照教师自己预先设置好的答案或者环节按部就班地进行。真正理解学生说的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机械地在言语上或者肢体上“附和”学生的发言。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我就会经常设置一些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来提问学生,现在看来,这些问题实际意义并不是很大,这样的问题也是不太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也要重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二、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在这一小节中,作者首先提出了教学中的问题,即教学观的混乱。随后坐着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两点解决措施,一是在交往中学习,二是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与以“学”为中心相反的是以“教”为中心。在提出以“学”为中心后,有些教师就会认为自身的作用的是消极的,甚至极端地认为,以“学”中心就是要在课堂上完全让学生学,而不再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过去的教学经验中,我认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不仅仅是要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如果我们面对的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就要先做到让学生掌握基础,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比较可行的。真正的做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以“学”为中心,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自己学,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建立在对相关知识了解或掌握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也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学习,还有思维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建立,品德的学习……等等。但由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原因,在鼓励学生学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就是要老师完全放手,在教学中扮演一个消极的角色。相反,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在这一点上,由于现实情况所限,我们数学课内容繁多,同时也受限于我的教学能力,还是无法完全像佐藤学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太多自由、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是要再认真思考,争取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实现以“教”为中心的理想教学模式关注每个学生的相互作用,进行交响乐团式的教学在确定了以学生“学”为中心、以与学生的应对为轴心的教学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如何进行的问题。作者认为,这种教师的活动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与每个学生应对的活动,二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响的活动。所谓“服装裁剪”式的教学,就是教师针对学生个体的教学,而“交响乐团”式的教学,就是建立在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的教学。针对学生个体的学习,作者提出,学生的学习乃是不断地从个体出发,又回归到个体的,因此,教师的活动也应当从学生个体出发又回归到学生个体上去。这种教学方式,我也在平时学生的作业中尝试使用,我会针对不同学生作业反映出来的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谈话,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还是很有效果的。比如,我会针对不同学生反应出来的不同情况,进行单独谈话。倾听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以便于我在了解她们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