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莫言作品读后感5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读莫言作品读后感5莫言在获奖诺贝文学奖之后,身装一身中装发表了获奖感言。获奖要发表感言,对感言的感言更是一门艺术,一种学问,一种感悟。下面是网友给大家分享的读莫言作品读后感5,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读莫言作品读后感1很有缘遇到了这本书,因为对莫言了解不太多,因此对此书很感兴趣。可以说通过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莫言,了解莫言作品的大门。从2012年莫言获奖开始,作者带着我一步一步走入莫言的世界,我的“脚步”也不再停留在媒体浮夸繁杂的相关报道中,正如书中所说“莫言”是书,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细细浏览。书中讲述了莫言创作的经历,更是细细地评价了很多作品的风格和内容,作者在书中说到,莫言在他心目中像是他老家的邻居,从莫言的作品里确实看到了自己,看到了童伴等,那么看《读莫言》更像是从莫言的邻居眼中来了解莫言。莫言获奖后引发了热议,随之而来的莫言热产生了一些现象,如游客到莫言家乡的旧居抠墙皮,挖砖墙等,以及莫言商标的炒作等等现象。作者从这些热议的现象入手,层层深入探讨了这些现象背后的哲理,更引发了对中国教育现状的一些反思。的确,现今中国教育普遍地“望子成龙”却忽视了教育孩子成长为有爱心的人的重要性。大学教育没有自己的独特和创新的东西,杰出的人才极少,这些现象和作者的观点一再地引发我对教育、文化的一些思考。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渴望已到了疯狂的程度,莫言获奖让国人兴奋的同时似乎有些热过了度,正如《读莫言》中所说,莫言是书,需要我们精心去读。我们应该像本书的作者一样安静下来,抛去浮躁的内心,细细品品莫言所要将给我们的故事,去反思我们的教育,去看看应该怎样向莫言学习,怎样让自己成为或者培养有爱心的人。读莫言作品读后感2近年来,“有文化”变成了国人追求的一种新标签,尤其是今年4月份接连两位文学巨匠——加西亚马尔克斯和渡边淳一——的过世,我讶异的在朋友圈发现,身边从未看书的朋友也大量的转发他们的经典语录,才惊觉的发现,“文化深度”成为自豪宅、跑车之后“高大上”的最新标志。而这一波文学热的起源,便是2012年莫言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读莫言》一书,从介绍诺贝尔奖的发展历程开始,浓墨重彩的描绘了国人对于莫言获奖前后的各种反映,也就是所谓的莫言效应,再细细回顾了莫言的成长背景和成长历程,并提出教育和培养下一代的方式方法,从而分析莫言效应所产生的社会价值。编者以莫言获奖为索引,不仅是在重述莫言自己的生平简历,更值得人们对于文学价值的重视和文学素养的提高进行反思。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观察到的,是国人对于诺贝尔奖情结的重视,就连莫言本人都察觉,“我发觉大家讨论的是和我不相干的人”,而莫言的家乡山东省高密乡成为旅游景区、雨后春笋般的莫言纪念馆、甚至淘宝网出现的“莫言丰乳肥臀秋装新款连衣裙”,令人不禁感慨,不是环境成就了文学,而是文学成就环境。这里所说的环境,正是滋养文学细胞和社会土壤,它包括贫瘠的农村,也包括复杂的人性。但人们在狂热的炒作和娱乐中,早已忘却了文学的本质,是在反映社会现实、呼唤人性回归。“通过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句诺贝尔奖的高度评价,最后给人们印象的也仅仅是“魔幻现实主义”,而非当时的历史、社会,而值得我们今日思索的内容。书中反复提到孩子成才需要的技能和悟性的关系,就是想提醒读者,不要让文化仅仅成为显摆的“干货”,成为获得商业价值的一种工具,而需要将其作为一种生命的感悟,旅程中的风景和体验,让人们在不断超越中摆脱眼界的局限,完成自我的救赎和升华。其实,像莫言一样的作家还有很多,梁实秋、沈从文、钱钟书、陈忠实、严歌苓,他们的文字往往都需要被改编成符合大众口味的影视作品时,才能成为世人的谈资。何其可悲!在“娱乐至上”的今天,莫忘初心,竟成为一种奢侈的渴望。读莫言作品读后感3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如一支强力的兴奋剂,注射给2012年的中国文坛。国人对于诺奖一直翘首以待,却一次次垂头丧气,名落孙山的极端尴尬伴随着极端的焦虑,困扰着国人。“极端”产生了“极端”——当诺奖的绣球终于抛给中国作家时,国人内心的狂热已非语言所能形容,高兴、兴奋、欢喜、狂热……还应该加上修饰语,大高兴、大兴奋、大欢喜、大狂热……而这本《读莫言》的作者,则是出于一种朴素的情感,以普通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带我们步入“莫言”的世界。一口气读完《读莫言》,像是品尝了一道久违的家常菜——东北乱炖。作者首先以诺贝尔奖的诞生与历史沿革为切入点,回味了国人与诺贝尔奖的恩恩怨怨,分享了莫言获奖、领奖时的荣光。进而转身带我们闯入那神秘的“高密东北乡”,真真切切领略了穷乡僻壤的凄凉、惆怅、狂野与奔放,再现了一个辍学少年在文学之路上的孤独、苦楚、困顿、愉悦、坚韧、超然与自信,以独到视角探觅了文学创作规律和莫言的文学风格与成就。也对社会上出现的“莫言热”、盲目崇拜与迷信等冲动行为进行认真的冷思考。以莫言为实例,剖析了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并旁征博引,探讨人才标准和人才成长规律,澄清时下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种种误区。同时以较大篇幅列举了莫言获奖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影响和迸发的正能量,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莫言”已被视为一种稀有资源,正在被过度开采,目前如何科学开发、适度消费“莫言”,是一个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最后,作者从中西文化由隔膜、排斥、零和、互补,到融合的大背景下,去观察莫言获奖,从中寻求偶然中的必然。作品似是传记,但又远远超出传记,无论是在校学生、家长、文学爱好者、教育工作者,还是商人、从政者,都值得一读,都可从中感受到“开卷有益”!读莫言作品读后感4很喜欢莫言这个名字,越琢磨越有味道,希望自己也能做到莫言。本书从诺贝尔奖最初的设立开始讲起,最后讲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获奖,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啊,中国第一人获此殊荣,的确是国人的骄傲。接着书中开始详细介绍莫言的人生经历,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人生注定是曲折的,是令人难忘的。他有追求、有梦想,每一个时期都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前进的脚步,知道如何追求,这是一般农村孩子做不到的,莫言是清醒的。放牛、打工、当兵、写作,每一个时期,莫言都经历了较常人更为艰难的过程。从农村出来的孩子,付出的努力就是要多,否则想出人头地,那真是难上加难。看到莫言那憨厚的样子,清晰准确的谈吐,宠辱不惊的为人,让人有一种敬佩,那就经历过挫折后的一种淡然。没有经历,完不成风平浪静。很早就读过莫言的《檀香刑》,对于小说,没有很高的鉴赏力,读这热闹罢了。还有的他的《丰乳肥臀》,单看题目的确让人想入非非,不过里面的内容却不是这样的。那种质朴的,乡下人特有的东西,在莫言的小说中都有出现。人性,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所展现出来的情节就是不同的。莫言的作品就是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有着人之初最本质的性格。这也许是打动诺贝尔负责人的原因吧。《读莫言》这本书,对莫言的介绍是比较详实的,大段大段的介绍,读者会有疲劳感,如果在文字的安排上再设计巧妙些,或者文字的字体有些变化。读的书多了,排版的艺术性是很重要的。纸张的质量也稍显随意。不过作者对莫言是真的很了解的,让我们从生活中再次真实地认识了作者莫言。了解作者后,再去读他的作品,你会带着不一样的目光与感悟去体会作者,那时候,你会有新的发现。祝莫言再创新高。读莫言作品读后感5诺贝尔奖情结,是国人内心深处的一个结。公元2012年10月11日的历史,被莫言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天,国人百年梦圆——莫言,成为中国本土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本书向我们介绍了诺贝尔奖的前世今生,介绍了莫言获奖的前前后后,更介绍了在此过程中作者对诸多社会问题的反思。莫言作品的魅力在于:他以高密东北乡为载体,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其作品中引起读者感应的陌生化和原创性的东西非常多。其作品的价值在于体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民族风情,描写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有别于西方的人。书中通过莫言成长的经历,探讨了子女教育问题。以“药家鑫现象”为例,说明了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强调了教育最终应该达到的目的,也就是联合国制定的标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学习。这对我们当家长的很有借鉴意义。作者反思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呈现出的“八化”:浮躁化、肤浅化、速成化、多元化、个人化、穿越化、模仿化、去意识形态化。书中更有对国人阅读现状的反思。第九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阅读量仅为4.3本,而法国是20本,日本和以色列分别为40本和60本,瑞典是67本。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阅读的兴趣,大量的休闲时间交给了手机、平板电脑游戏和看电影,这值得我们深思。书的特点之一是段落太长,两三页、三四页甚至五六页的段落很多。这样,对读者来说,脉络层次不是很轻松就能把握的。书的编排体系致使很多内容多次重复。这些,都使读者在读书的过程中感觉很累。总之,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体现了中国文学的繁荣进步,也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是中国文学在世界产生真正影响力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就像《纽约时报》的文章所说,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可以促进、加深世界其他国家读者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和理解,这才是诺贝尔文学奖背后更深远的意义。虽然,中国文学要真正被世界文坛所接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这次莫言的获奖,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