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书记在2022年度医学院第六届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范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党委书记在2022年度医学院第六届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范例【导语】网友为您精心整理收集的“党委书记在2022年度医学院第六届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范例”精品文档,供您参考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同志们:今天上午,我们召开学校第六届科技工作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校5年来的科技工作,表彰奋战在一线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一步深化共识、鼓舞斗志,进一步把科技工作谋实做细,牵引学校各项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刚才,获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既有老将,也有新秀,真可谓“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老凤共和鸣”,这是我们期盼的科技气派、科研气象。我代表校党委向获奖的集体和个人表示衷心祝贺!并通过大家,向一直以来专心学术、倾心科研、全心投入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崇高的敬意!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并不单纯决定于经济总量的大小,一个民族是否强盛并不单纯取决于人口规模和领土幅员的广阔。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拿长医来说,也是这样。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长医的科技工作是长医的“软肋”。因为科研底子薄,在遇到关键评价,或者与兄弟高校PK时,长医总是捉襟见肘、窘迫局促,频频落于下风。几样成果、几篇论文,东家来了讲一通、西家来了说一遍,年年都是“老三样”,缺少新东西、没有“硬通货”。很多时候,学校的科研短板,成了唐僧的“紧箍咒”,一念就头痛;学校的科研弱项,成了无形的鸿沟,阻碍了我们快速前进的脚步;学校做科研的氛围,给人一种攀登泰山十八盘的感觉——氧气稀薄、气喘吁吁,双腿无力、步履艰难。有鉴于此,这几年,校党委和行政正视问题、对症下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科研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刚才,*校长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我完全同意。回望走过的路,深感举步维艰,深感矢志不渝,令人百感交集。科技工作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系统工程,要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看待科技工作。今后,要特别注意把握五个重要的着力点。一、抓住一个关键:用好人才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对于人才,“饿了现播种、困了找枕头”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近几年,学校通过推出“十百千”、“一人一议”、“一人一策”等扎实举措,人才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今年3月份,校党委还专门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可以说,当前,学校上下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对于人才政策的了解日趋加深。但是,新的问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人才引进之后,如何用好人才?这几年,学校以十分优厚的、极具诚意的招才引才举措,把不少高层次人才引进来就职,把一批优秀上进的年轻教师送出去进修。但是,对于如何使用好这些人才,尚未形成卓有成效的体制机制。有的同志,来的时候“光环”加身,既有高水平论文,也有重量级奖项,但是入职后却好像倦鸟归林,乐得安逸躺平,忘了“诗和远方”;有的同志,引进来后长期“单飞”,寻寻觅觅、绕树三匝,最终还是不能果断融入团队。同志们,人才是天赋与可塑性并具的。“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人才,培养时贵在保持其本性,使用时贵在发挥其特长。要在肯定人才天赋的前提下,完善科技人才全链条培养体系,构建“引育用留评”五位一体人才工作的新模式,既要充分发挥人才的自主性,为其留足时间和空间专心致志搞研究;也要完善人才导向机制、考评机制,从政治素养、工作实绩、个人品行等多维度评价人才、激励人才,使人才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坚持“四个面向”,主动服务“国之大者”,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质量。既要让其“自由生长”,也要及时“扶正培土”“修剪枝叶”,“善引”之后,要更加“善用”“善管”,决不能放任人才滑向“泯然众人矣”的结局,要切实用“考得准”“用得好”的体制机制,真正激活人才“红利”,形成长医科技工作的“杀手锏”。二、凝聚一种共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今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前夕,中国青年报针对“青少年眼中的科学和科学家精神”进行了一项调查。6月1日,调查结果公布,对于科学家精神,72.9%的受访青少年首推“胸怀祖国,服务人民”;95.6%的受访青少年敬佩坐得住“冷板凳”进行基础科学研究的人。科学未必无国界,科学家肯定有祖国。回望历史,中国从落后挨打,到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为祖国的科技工作付出了青春、热血和智慧。他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他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他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他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他们集智攻关、团结协作,他们甘为人梯、奖掖后进。他们支撑了中国超大规模的现代化,深刻改变世界面貌,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当中国搞原子弹氢弹时,外国专家讥讽说:“在原子的领域里,中国人的大脑还是真空。”邓稼先回答道:“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我们是中国人,要走的只能是中国人自己的路。”老一辈科学家自己动手、从头做起,开始从他国的“技术封锁”中突围。而今,我国科技在一些前沿领域进入并跑、领跑行列,创造“开天”“辟地”“翻江”“倒海”的中国奇迹。特别是“天眼”探秘、“嫦娥”探月、“蛟龙”探海、“神舟”探空等一系列重大成果横空出世,成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之路的光辉写照。“中国力量”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蜕变,从点的突破迈向面的飞跃。何为科学家精神?它并不抽象,它就在这一个个“国之重器”之中,就在其背后的一个个科学家身上,是科学精神的“塔基”;它也并不遥远,它是长医实验室里深夜还亮着的那盏灯,是长医师生为了人民健康矢志不渝的反复探索,更是长医的科研新人们百般焦虑、打算放弃时的再一次坚持。因此,要不断以科学家精神砥砺勇毅担当,激扬创造豪情,在行动中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三、建好两大载体:平台和团队没有平台和团队,科研工作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平台”提升团队,“团队”造就平台。“平台”强调的是“机制”和“物”的客观因素,“团队”强调的是“协作”和“人”的主观因素。“建好平台”,既包括建立,更包括建设。平台切不可做成“拼盘”,不能成为“盆景”,而要成为“森林”。“森林式”的平台是一种有机的创新生态,平台上面是一棵棵大树,底下根根相连、互相托举、彼此成就、相互协助,这样的平台才能长久。“建好团队”,指的是学校需要一批拼搏的团队,而不是拼凑的团队,要组建“集团军”、减少“游击队”和“散兵游勇”,多打“阵地战”、少打“游击战”。什么叫做很拼的团队?那种各自为政、格局狭小、互相拆台的;那种见到困难就躲、遇到难题就推,见到荣誉就争、遇到利益就抢的;那种不讲团队利益、只认自己小地盘的,统统都不是。面对难题、困难,毫不犹豫、毫不含糊、毫不畏惧、毫不退缩,敢跟自己较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才叫很拼、很热血的团队。这样的团队,可以达到极致、创造奇迹。拿2月份的北京冬奥会来讲。此次冬奥会从开幕式到各赛事场地,处处都体现了优秀科研团队所带来的极致:晶莹的“大雪花”在鸟巢绽放,这离不开北京交通大学风洞实验室研究团队,他们历经4年,最终采用“悬挂+支架”的方式保证“大雪花”的稳定性,确保点火仪式顺利举行;冬奥赛事中,我们能够准确把握风向、温度、湿度等信息,这离不开北京理工大学张军、吕昕、胡伟东团队的助力,他们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合作,为冬奥赛场提供了精准的温度、湿度、风场和降雪等预报信息;奥运场馆全方位、立体式的防疫消杀工作,山西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李晋闽团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研发的智能消毒机器人、包裹消毒机、空气消毒机,助力场馆消杀防疫工作,为参赛和工作人员保驾护航。因此,在团队与平台这一块,要下真功夫,整合校内外各方面、各相关专业领域的资源条件,真正把平台搭好;要号召校内外德才兼备的人才积极组建团队、融入团队,以“组队成团显身手”的方式,来“爆火出圈露头脸”。四、抓好两个成果:“笔头”和“地头”科学研究要顶天立地、仰天俯地,成果转化要扑下身子、沾泥带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这深刻启示我们,医学及相关学科研究要让科研成果从“笔头”到“地头”,从“纸面”到“地面”,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服务行业和地方发展;而人文社科研究,要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不断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在这里,我讲两位老先生。第一位,是“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先生。袁老于去年5月22日离世,走完了他91年为国为民的一生。袁老的一生,几乎都在田间地头劳作,用学生们的话来讲,哪天不让袁老看一眼田地,他心里就落空了。2004年感动中国对他的颁奖词中,将袁老称作“农夫”。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沾泥带土的老先生,一生追寻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解决了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化解世界粮食危机作出了巨大贡献。这种心怀“国之大者”、研究“民之关切”的“地头”研究,是我们努力的现实方向。我讲的第二位,是著名翻译家、北大教授许渊冲老先生。许渊冲老先生从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从事文学翻译长达80余年,译著跨越中、英、法等语种,在中国古诗英译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并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他把《诗经》《楚辞》《西厢记》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成优美的外文,让外国人领略了中华诗词之美,也让中国美成为世界美!老外在他笔下读到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认识了陶渊明、杜甫、柳宗元,领略了毛主席《沁园春·雪》之豪迈,看懂了精彩的中国故事。这两位老人,分别贡献了不朽的“地头”成果、“笔头”成果。这深刻启示我们:要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迎着党和国家的需要,迎着人民的需要去做研究,不论是“笔头”还是“地头”,都要时刻牢记在心、勠力实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5月30日出席中国工程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开幕式并。刘鹤强调,要加强六方面的研究力度:一是加快疫情科研攻关。加强病毒机理研究和疫苗药物研发,深入研究人类流行病面临的重大转变。二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畅通。三是重视科技保障粮食安全。四是立足资源禀赋提升能源保障水平。五是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研究。六是探索科技助力城市管理。以上六个科研攻关方向,都是要举全国之力解决的难题,我们责无旁贷!五、发挥好两大职能:管理和服务管理就是服务,要以“服务”引领“管理”。如果把学校比作一个小区,那么就科技工作而言,人才就是“业主”,搞科研的师生就是“业主”,以人才工作部、科技处、教务处、资产处、计财处、后勤处等为代表的职能部门,还有各实验室、各院系,就是“物业部门”。为人才提供服务,是“物业部门”的主业。学校各相关部门要主动顺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认真做好政策解读、制度梳理、规划引领、组织、驱动激励等工作,不断激发广大师生投身科研的积极性,主动对接医学大行业和健康大产业,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在这里,我讲2个核心内容——群体意识和服务意识。大家听过“齿唇相依,唇亡齿寒”,也听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两句话都讲了一个道理:人与人、事与事、物与物之间,都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长医人是一个群体,一群有着共同身份、共同标识、共同追求、共同利益的人。如果不认同这一点,就不是长医人。第二,服务意识。这种服务是指长医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提供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支持和共享,共同促进学校和谐运转。我这里所讲的“服务”是双向的、整体的、相互的,不是生活意义上的后勤服务,如饮食、住宿、保安等。要打破狭隘的服务观念和意识,尽快养成“我为人人服务,人人为我服务”的全员服务意识。有的同志,做工作缺乏爱心、耐心、责任心,衙门思想严重,不能让人满意,有时甚至会引发“怨气”。同志们,试想一下,如果任由这些不良风气蔓延,长医凭什么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怎么搞科研、谋发展?如果长医发展受限,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可能独善其身吗?同志们!科技工作是长医的强校之路、进步之源。对于科技工作,过去这几年,长医已经进行过很多有益尝试:通过百余项校企合作、校地合作,通过高水平学科团队引领,我们干劲越来越足、路子越走越宽、口碑越来越好、基础越打越扎实、特色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