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模式(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读后感模式(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阿米巴模式读后感【第一篇】《阿米巴模式-稻盛和夫的实学》读后感—阿米巴模式本土化实施拿到这本书后,我很好奇的翻开了目录,这也许是我的一个阅读习惯,以便于了解整本书的组织结构。发书之前,校长提出了改革的想法,并召开员工大会对改革思路进行了讲解,于是我带着问题来理解这本书。问题是:“阿米巴模式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和“我们是不是一定需要采用阿米巴模式?”怀着我的好奇心,我查找了稻盛和夫和阿米巴模式的相关资料,日本四大经营之神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松下幸之助(松下)、盛田昭夫(索尼)和本田宗一郎(本田)。在看完阿米巴模式的详细介绍之后,让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就更加大了。对于一本经营哲学理念的书,看一遍肯定是不能尽解其意,在反复阅读后,我将书中的内容分成了三个部分(简称WWH,即What、Why、How)。第一部分是什么是阿米巴模式?第二部分是为什么需要阿米巴模式?第三部分是如何解读阿米巴模式?其中为什么需要阿米巴模式是我最感兴趣的内容,而阿米巴的解读是在反复说明阿米巴的实际操作和论证阿米巴的五个目的。目的一:实现全员参与的经营目的二:以核算作为衡量员工贡献的重要指标,培养员工的目标意识目的三:实行高度透明的经营目的四: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整合目的五:培养领导人理解此五目的后,再度简化为:参与、核算、透明、整合和培养。我就在思考,如果我们的企业也能够实现这五个单词的背后的意义,意味着我们是不是也能够成功呢?其实我给出的答案是不尽然。如果在没有内外在因素的干扰下,企业处于一个平稳状态下,能够正确理解并实现这五个单词其实是可以相当成功的,因为京瓷和引入阿米巴模式的公司他们都做到了。同样我的其中一个问题有了答案,那就是我们不一定硬要采用阿米巴模式来对公司进行改革。我们可以借鉴模式中提到的一些理念和做法,将这些理念和做法稍作变化后融入到公司的运营之中。既然阿米巴模式这么成功,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套用阿米巴模式呢?书中最后的结束语其实给了我们一些答案,那就是阿米巴模式的基本条件。条件一:企业内部需建立高度的信任关系。条件二:数字的严谨。那数字体现在各项计划(年计划、季度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等);单位时间核算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数据反馈。条件三:及时把数据反馈给现场。条件四:时常检查阿米巴的编成是否符合做工特性。条件五:员工教育。书中给出的前两条是基本条件,后三条是创意。要推行阿米巴满足这五个条件是前提,书中并没有说满足这五个条件一定能够成功。既然推行阿米巴也是有条件的,那我们可以分析下目前企业中是不是能够满足这五个条件呢?条件一企业内部需高度信任。公司目前的信任度是明显不够的,大家相互之间并不能顺畅的沟通一些问题。条件二数字的严谨。而对于将任务量化的思维,公司内部还需要反复培训和积累,因为要制定出的数字紧紧根据以往市场的反馈明显不够,还需要公司的数据积累、公司信息化的建设和人员的精准判断作为依据。后续条件说明及时沟通、检查和培训,而这一些都是目前企业所必须要改善的问题。即便上述五个条件我们都满足,我也会说不完全适用呢?第一:京瓷和我们的行业差距,一个是制造业,一个是教育服务业,而我们需要针对教育服务行业制定出专属的阿米巴经验制度第二:阿米巴是定量思维下的产物,和中国普遍定性思维存在着一定的出入,那么需要培养员工用定量思维来分析和思考问题第三:阿米巴经营在我们企业内部会不会存在冲突和矛盾,可能涉及的几个方面都需要预先整理,需要不断完善企业制度来辅佐阿米巴经验第四:一旦确定这种经营理念后,就不可动摇。企业的领导需要有超出常人的判断力、决策能力和大心脏。不管怎么说,SYSTEC和DISCO给我们在实施阿米巴模式中提供了希望。包括中国很多企业,华为、中国电信、索芙特、中兴等引入阿米巴运营都很成功。改善一个问题从自身做起,首先我们要明确企业的问题在哪,找准问题对症下药。阿米巴并不是个万能制度,不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问题,说的更加明白一点这只是一个模式,但是并不影响这个模式在实际操作中给我们的启示。例如企业定价策略、通过单位时间核算来增加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通过PDCA制度改善工作体制等等。其实通篇阅读下来发现阿米巴模式理解起来相当容易,可实际操作起来却需要一番功夫。书中出现比较多的字眼有:意识、透明、经营、竞争、计划、核算等,重点想说的就是意识。文中出现过的意识包括核算意识、经营意识、团队意识等,这是需要不断强调,反复传递的内容。需解决十大难题1.贯彻经营理念2.如何让员工与企业成为“精神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目标共同体、利益共同体”,释放员工潜能呢?3.看清经营实际状况:如何划分复杂的公司组织、掌握经营实际状况,贯彻经营者意志?4.量化授权:推行阿米巴必须面对经营权下放的问题,如何开展量化的经营授权,预防风险?5.独立核算:生产、营销等部门实施独立核算比较容易,财务、行政人事、信息等如何开展?6.内部定价:企业内各部门之间的定价非常关键,如何确定大家都能接受的交易价格?7.推到“部门墙”:经营组织细分后,如何避免大家的“各自为政”,服从公司整体利益呢?8.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组织:企业的组织结构要求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如何实现?9.经营原则贯彻:“销售额最大化、费用最小化”的经营原则遵守起来比较容易。10.培养经营人才:优秀企业的核心秘密,如何快速培养出一批“与企业家理念一致的人才”?中国模式读后感【第二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读《中国模式》有感建国60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成就,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引起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外学者逐步开始思考日渐强大的中国将为世界带来何种影响。与此同时,随着国际交流不断增多,发展中诸多问题的出现,国人也在讨论中国的发展道路正确与否,是否该学习西方。因此,继“北京共识”后,“中国模式”近年来逐渐成为国内外的“热词”。中国的发展是否有模式?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潘维教授主编的《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给了我许多启发。何为“模式”?《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者的解释是:事物内在机理的展开,它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系统地体现着事物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模式”主要有三层涵义和特征:内在性,即模式是一个事物内在本质的展现;外在性,即模式有许多外在的表现形式;可借鉴性,即模式可以供人们借鉴和学习。而潘教授给出的解释是:模式与“描述”历史道路不同,与总结历史“教训”也不同,它是对“成功”原因的“归纳”。那何为“中国模式”?是中国发展的标准形式?是可以使人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还是中国发展的内在机理的展开?潘教授给出的解释是:中国模式是关于人民共和国60年“成功之路”的理论解释,即因果抽象。从历史的角度来讲,中国模式是21世纪的新版中华体制。该书将中国模式分解成三个子模式,经济模式、政治模式和社会模式,每一模式又分别由四个支柱构成。一、由四个支柱构成的“国民”经济体现独特的经济模式。这四个支柱依次是:①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权和民间的有限土地使用权,②国有的金融和大型企业及事业机构,③(以家庭和社区中小企业为基础的)自由的劳动力市场,④(以家庭和社区中小企业为基础的)自由的商品——资本市场。经历了60年的风风雨雨,虽然有过挫折、有过错误,但我国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使中国实现了腾飞,使中国人民从战争的苦难进入了和平的幸福。选择这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有着历史的因素。该书在进行了历史的纵向对比和中西方的横向比较后得出,这是中国最好的选择。二、由四个支柱构成的“民本”政治体现独特的政治模式。这四个支柱依次是:①现代民本主义的民主理念,②强调功过考评的官员遴选机制,③先进、无私、团结的执政集团,④独特的政府分工制衡纠错机制。由于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社会意识的不同和维护稳定模式的不同,我们不可能采取与西方完全相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决定了我们最终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三、由四个支柱构成的“社稷”体制体现独特的社会模式。这四个支柱依次是:①分散流动的家庭,而非个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②与西式分层的“市民会社”不同,(以家庭为单元的)平等的社区和(工作)单位构成了中国的社会网络;③(社区和单位构成的)社会网络与(“条条”、“块块”构成的)行政网格天然重合,在基层彼此嵌入,相互依存,形成弹性、开放的立体网格;④家庭伦理观渗透社会组织和行政管理的逻辑。基于自然历史的路径,我国社会以家庭为基础组成社区和单位,靠家庭伦理观主导社会组织运行,不会形成西式的阶级社会和契约法律意识;基于自然历史的路径,我国社区/单位与行政条块大体重合,不会形成西式的“市民会社”和国家与社会两分的契约关系。若盲目地效仿西方,我们的社会体制只会出现危机,人民群众的生活只会陷入一片混乱。社稷、民本、国民“三位一体”,十二大支柱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中国模式”。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中国的现行制度虽然存在诸多缺陷,但确实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最好选择。它从历史、现实、中西方对比等多角度揭示了现有制度的合理性,为我的许多疑惑作出了解释。该书启示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中国模式。借潘教授的话讲就是:忘记历史意味着轻薄,篡改历史意味着背叛。一方面,冷静面对中国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现实,避免因发展过快而出现头脑过热,造成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另一方面,中国目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国内许多学者在谈及中国自身问题时往往底气不足,不自信,总拿西方的理论来质疑甚至否定我们自身的成绩和发展。这也给我们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在大力发展国内硬实力的同时,必须加快发展我国的软实力,争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即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这样才能让世界了解一个发展中的中国,也为国人增加自信。之所以研究中国模式,不是为了友邦学习或借鉴,也不是为了平息国内外对于中国模式的不断争论,而是为了给现实提供定义,为比较提供理论知识,为未来提供指南。所以,我们一定要正视中国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经济方面,首先,中国转型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否能够长期有效目前还存在疑问。其次,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挤占了民间资本,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投资重复、盲目,出现产能过剩,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由于干部政绩考核标准的偏差,滋生腐败,投资效率低;经济增长依赖于政府投资拉动,内生增长机制缺失,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集中的社会资源比重较高,易造成社会分配不公,抑制居民消费。另外,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资源配置扭曲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属于低技术带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在政治与社会方面,贪污腐败现象严重,上层领导制定决策与下层官员执行决策脱节;官僚主义严重,“官本位”和“官老爷”现象普遍存在,政治活力不足,对于基层、群众的创造力开发欠缺;所谓人民当家作主并未真正实现,所谓民主化还够公开,人民代表并不能完全彻底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方面,机会不平等与结果不平等的不公平现象普遍;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公平、医疗保险、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国家分裂势力和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严重,是否会削弱中国社会的整体凝聚力更人担忧;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公民的法律教育普及率低;对公民的素质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问题不够重视以致出现偏差;盲目地崇洋媚外,不顾实际地要求全盘西化,追求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从领导到民众必须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正视问题的存在,并且上下一心,齐心协力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最短的时间建立真正完美的中国模式,实现中国的永续发展。其实,一味地强调“模式”,将基本结构完全固化未必是好事。不考虑几千年的历史、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