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方略读后感(精选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建国方略读后感(精选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建国方略读后感(精选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建国方略读后感【第一篇】知与行,孰易孰难“知易行难”是我国几千年以来存在的说法,源自孔子的“言知之易,行之难。”以及《尚书》中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也。”由《孙文学说》中“由是数千年来深中于中国之人心,已成牢不可破矣。”可见此说已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但《孙文学说》亦提到“此说者予生平之最大敌也,其威力当万倍于满清。夫满清之威力,不过只能杀吾人之身耳,而不能夺吾人之志也。乃此敌之威力,则不惟能夺吾人之志,且足以迷亿兆人之心也。”孙中山先生认为这一根深蒂固的“知易行难”的说法是导致他计划“半筹莫展,一败涂地”的主要原因,所以他提出了“行易知难”的学说,从日常生活、历史演变、社会进步、科学进步的角度,列举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等十事,论证了“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的道理,号召国民树立“以行而求之,因知以进行,能知必能行”的新观念,激励国民积极进取、勇于实践,为建立新社会将革命进行到底,同时效法西方的探索精神,在科学技术上取得大进展。“知易行难”这一传统学说确实使得一些革命党人在经历了辛亥革命胜利后一系列的革命斗争失败的时候,认为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民国建设计划的理想太高,知易但实行起来很难,对革命前途失去了信心。孙中山先生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行易知难”,并痛斥“知易行难”导致国民“不知故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最终一切无为。而“行易知难”学说确实可以鼓舞国民勇气,不怕艰难,积极探索,建立革命的共同信仰,也是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孙中山先生这一“行易知难”学说也带来了政治上的好成绩。那是否代表“行易知难”就是正确的说法呢?如果行易,那为什么在倡导世界和平之时,还存在有些国家人民处于动乱之中,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没能实现世界和平的愿望呢;如果行易,那为什么共产主义社会这么多年来都还没建立起来呢?胡适先生在对孙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难说”述评中也提到孙中山先生做为学医的人,也没有举医学作为证据,一切书本的学问都要能用在临床的经验上,只有从临床的经验上得来的学问与技术方才算是真正的知识,而熟读了六七年的书,拿着羊皮纸的文凭,而不能诊断,不能施手术,不能疗治,才知道知固然难,但可见行亦不易。医学是最可以推翻行易知难的学说的,故孙中山先生没在《孙文学说》中提到。知与行都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从本质上来讲,知是引领行的方法,而行又是领悟知的路径,行而不知是盲行,知而不行也非真知,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至于知与行,孰易孰难这一问题,“行易知难”与“知易行难”都存在着片面性,“行易知难”容易使人鲁莽行事,而“知易行难”容易使人纸上空谈。这都是因人因事而异的,如果仅仅把“知”理解为知道,那通常都是知易行难,如果理解为真知,那“行”相对于“知”就太简单了;而对于擅长思考,缺乏行动力的人则是知易行难,对于悟性平平,执行力却很强的人则是知难行易。然而知行并举,既注重真知,又重于力行,那么知不难,行亦不难。孙中山建国方略读后感【第二篇】孙中山建国方略读后感孙中山建国方略读后感1919年,孙中山先生写就《实业计划》一书,与《孙文学说》等书,合称《建国方略》。关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他提出了基本构想,当时曾被有些人斥为“空想”,而今盘点《建国方略》中三民主义、建国三序、实业计划等内容,在百年来的中国革命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尤其是实业计划中铁路、港口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设想,而今已成为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民主义精神的发扬光大中国革命实践证明,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是相互融合的,毛泽东说“不但在过去和现在已经证明,而且在未来还要-,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三民主义最忠诚、最彻底的实践者。”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所谓革命三民主义是随着历史进程渐趋完善的新三民主义。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提出“重新研究国家的现状,重新来解释三民主义。”此后,他曾16次演讲阐述三民主义,他最后、也是最详尽的一次演讲内容是:“民族主义,反对列强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民权主义,实行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以管理政府,政府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以治理国家;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计民生。”孙中山在多次演讲和宣言中指出,他所领导的政党和运动必须达到三个目的,进行民族革命以实现民族主义,进行政治革命以-,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实现民权主义,进行社会革命以实现民生主义。他又认为,最后一个目的,最好用改良的方法逐步实现。这些精辟论述,十分切合中国革命的实际,也为中国革命实践所体现。我认为,现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精神的发扬光大。如,就民生而言,2016年,中国共产党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总体目标,还明确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6年翻一番”的具体目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改善民生方面采取的最重要举措,也是史无前例的重要举措。因此,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民主义精神的发扬光大。二.建国三序在海峡两岸均有不同形式的体现孙中山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构想和建立,提出了一整套政治设计,这就是建国三序。所谓建国三序,是指当时中国要从一个军阀割据、民智未开的国家,-,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过渡到一个民主自由的宪政国家,不能一步到位,需经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军政时期,设立军政府,以扫除军阀割据、完成国民革命为要务;军阀扫除、国家统一,即可进入训政时期,由执政党培养训练民众学会并掌握权力之运用,党的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法律的权力,以党治国;经过训政,地方自治达到一定程度,人民对选举、罢免等项权力已会运用,执政党即还政于民,制定宪法,进入民主宪政时期。所谓以党治国,即在训政时期,由执政党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此外,还有权能分开、五权分立等论述,在西方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中考试、监察这些精神,设立平行的五院分别行使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大权力,其地位平等,且相互制约。这一整套政治设计,在当今民主社会里人们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对于刚从二千多年封建专制社会脱胎而来,又因反袁世凯复-,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辟引起内战,对处于军阀割据的民国初期社会来说,是十分先进的制度,让苦难中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我认为,现今中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政协会议、国务院及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组织,实际上是权能分开、五权分立的体现形式,并有所创新。海峡对岸的台湾,因历史原因与大陆分割,在蒋介石执政时期,因岛内多乱曾长期实行军政、训政,自蒋经国开放党禁以后,也进入了宪政时期。现今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人民开始友好往来,相信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和努力,可望实现“一国两制”形式的统一,以慰国父在天之灵。三.实业计划中铁路、港口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设想,而今已成为现实实业计划中的铁路建设,孙中山考虑得甚为细致周到。他设计了五条贯通全国的铁路大干线,分中央铁路系统、东南铁路系统、西北铁路系统。最大创-,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意的设想莫过于高原铁路建设,他称“此系吾铁路计划之最后部分,其工程极为繁难,其费用亦甚巨大。”他说这一块土地矿藏丰富,世人罕至,待其它铁路完成后,这条铁路实有必要。让人钦佩的是,他还细列出了拉萨兰州线、拉萨成都线、拉萨大理线等16条具体线路,沿线所列地点之细令人惊叹,字里行间浸透着他的良苦用心。如今,这些铁路建设构想都已成为现实,现在中国铁路的构架,基本上符合他的规划。关于港口建设,包括北方京津地区、东部上海地区、南方广州地区,同时根据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划分为几个经济区域,近似于现今全国大经济区域规划。在改良水道方面,提出整治长江口至重庆的河道、建设沿江港埠外,还提出在长江上游开发水利,明确说明在三峡建坝发电。如今,三峡大坝建成,已发挥全面效益,实现了他设想的航运、发电之外,其最大的效益便是防洪,长江中下游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国父在天之灵有知,-,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定感欣慰。总之,读中山先生建国方略,深感国父英明伟大,叹服高瞻远瞩。孙中山当年万里奔波宣扬救国真理和革命学说,倡导民主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创立民主共和,制定建国方略。他的革命思想光照中华大地,吸引了千千万万仁人志士,誓为反清反袁不怕赴汤蹈火、救国建国不惜毁家纾难。我的祖父、叔祖父等革命先辈,很多人是由世代官宦富家子弟成为杀身成仁的革命志士,皆因孙中山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感召力。我想起童年一则故事,家父和族中长辈曾给我讲述祖父、叔祖父安庆遇难之旧事,幼年的我听后虽有崇敬心情,但禁不住傻傻地发问:“他们为什么放着好日子不过,要去参加那样艰险的革命?”家父答复说:“国父思想伟大,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如今,我明白了,孙中山革命学说,宏大正当,是革命真理,是黑暗中国走向光明中国的指路明灯,所以能吸引千千万万仁人志-,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士,为之赴汤蹈火,不惜杀身成仁。中山先生不愧为中国民主革命先驱、中华民族的国父。注:作者刘平贵,安徽巢湖人,辛亥革命后裔,中共党员,退休干部,陕西省水文局原副局长、高级工程师。-,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建国方略读后感【第三篇】知与行,孰易孰难“知易行难”是我国几千年以来存在的说法,源自孔子的“言知之易,行之难。”以及《尚书》中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也。”由《孙文学说》中“由是数千年来深中于中国之人心,已成牢不可破矣。”可见此说已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但《孙文学说》亦提到“此说者予生平之最大敌也,其威力当万倍于满清。夫满清之威力,不过只能杀吾人之身耳,而不能夺吾人之志也。乃此敌之威力,则不惟能夺吾人之志,且足以迷亿兆人之心也。”孙中山先生认为这一根深蒂固的“知易行难”的说法是导致他计划“半筹莫展,一败涂地”的主要原因,所以他提出了“行易知难”的学说,从日常生活、历史演变、社会进步、科学进步的角度,列举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等十事,论证了“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的道理,号召国民树立“以行而求之,因知以进行,能知必能行”的新观念,激励国民积极进取、勇于实践,为建立新社会将革命进行到底,同时效法西方的探索精神,在科学技术上取得大进展。“知易行难”这一传统学说确实使得一些革命党人在经历了辛亥革命胜利后一系列的革命斗争失败的时候,认为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民国建设计划的理想太高,知易但实行起来很难,对革命前途失去了信心。孙中山先生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行易知难”,并痛斥“知易行难”导致国民“不知故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最终一切无为。而“行易知难”学说确实可以鼓舞国民勇气,不怕艰难,积极探索,建立革命的共同信仰,也是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孙中山先生这一“行易知难”学说也带来了政治上的好成绩。那是否代表“行易知难”就是正确的说法呢?如果行易,那为什么在倡导世界和平之时,还存在有些国家人民处于动乱之中,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没能实现世界和平的愿望呢;如果行易,那为什么共产主义社会这么多年来都还没建立起来呢?胡适先生在对孙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难说”述评中也提到孙中山先生做为学医的人,也没有举医学作为证据,一切书本的学问都要能用在临床的经验上,只有从临床的经验上得来的学问与技术方才算是真正的知识,而熟读了六七年的书,拿着羊皮纸的文凭,而不能诊断,不能施手术,不能疗治,才知道知固然难,但可见行亦不易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