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鸟死因调查报告(精编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小鸟死因调查报告(精编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死因调查报告1篇1:《小树死因调查报告》教学设计《小树死因调查报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2.继续练习末读课文,理解内容。弄清文章的结构,说说各部分的联系,初步学习写调查报告的方法。3.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字。4.学习用“并且”造句。二.教学重点:1.了解调查报告的写法。2.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三.教学难点:1.了解报告文学各部分间的联系,2.“宜”、“订”的字音掌握和“圾”、“贸”、“摊”的自行掌握。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准备:字词卡片、课件、相关资料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什么是调查报告。教学步骤:一.出示课题,谈话导入:1.老师板书课题2.学生齐读课题3.提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课文的体裁是调查报告、内容是关于小树死因的。)4.引入:什么是调查报告呢?二.默读课文,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调查报告的结构,学习生字。1.学生默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认会。2.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分为几部分。3.指名部分朗读课文,正音。4.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步量法、人为、订立、国槐、枯萎、集贸市场、适宜、垃圾、树坑、罚等老师提示:“量”、“为”、“宜”的读音;“槐”、“垃圾”的偏旁;强调“贸”的字形::左上角三笔分别是:撇、竖提、点,有上边是“刀”不是“力”下边是“贝”,不是“见”。5.理清文章结构: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原因——调查——分析——结论——建议。6.小组合作自学生字。7.小组间互相检查识字效果,采取点将提问(板书)的方法巩固识字。[利用学生的已有识字能力,促进合作学习,通过互动,转换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在互动中突破重点、难点。]8.抄写生字。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各部分结构顺序的安排,朗读课文。二.教学步骤:(一)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下面我们复习一下:(二)复习生字、词1.抽读生字卡片。2.重点巩固易错字:贸、罚、垃圾。(三)理解感悟课文1.回顾调查报告的结构组成:(1)浏览课文,看看调查报告由哪几部分组成?(2)板书:原因——调查——分析——结论——建议(3)引入学习:下面我们分别看看个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2.指名朗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作者写调查报告的原因是什么?(1)学生回答后板书:春天(发芽、长满绿叶)奇怪夏天(枯萎、木棍、剩下半截)(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情感变化。[通过师生评议增加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以读带讲。](3)导入:看到春天还嫩叶满枝的槐树,到了本该枝繁叶茂的盛夏竟悄然枯死,怎能不令人或不解呢?这正是作蛇蝎调查报告的原因。,接下来我们看作者开始做了哪些事?3.学习“调查”部分。(1)默读这部分中1自然段,并划出作者调查过程中有哪些做法?(2)默读这部分中2自然段,并划出表示数字的词语。(3)学生汇报所划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引导学生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考,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4)老师根据学生体会归纳板书:步量统计考察、拍照、画图、列举数据。——摆事实4.学习“分析”部分。(1)默读这一部分,思考:作者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分析?为什么要考虑这些?(2)分析过程中有什么发现?(3)板书:非正常死亡。生长环境差5.学习“结论”部分(1)小组讨论:作者得出的结论对吗?为什么?(2)小组合作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得具有说服力。6.学习“建议”部分(1)齐读这一部分。(2)你还有什么更合理的建议?(3)写一写,读一读,议一议。[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四)理清文章脉络。1.自由读,思考:个部分间改变顺序行吗?为什么?2.拓展学习:介绍关于调查报告的常识(什么是调查报告?写作方法等)(五)学习用“并且”造句:1.指名读课后练习的两个句子。2.分析“并且”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3.仿照例句说句子。(六)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选做:2.收集一些调查报告,学习其结构。3.收集关于环保的一些资料。资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把调查得来的情况用书面形式向有关领导部门汇报的一种公文。调查报告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典型经验的调查、揭露问题的调查、历史沿革的调查,新情况新事物的调查,以及基本情况的调查等。其中常用的调查报告有两种:1.群众来信的调查报告。是对来信反映的情况或揭露的问题进行核实。包括调查了哪些人,所调查问题的真实情况以及对来信的处理意见。2.典型的调查报告。包括典型经验、典型事件的叙述和分析。调查报告的一般写法:标题。直截了当地把调查的问题写在标题里,如《关于╳╳╳问题的调查报告》。概况。交代所调查问题的基本情况,点明调查的结论。调查内容。写清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产生的影响、后果。可以按时间顺序写,也可以按问题性质从不同侧面来写。结论。对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性意见。最后写调查人姓名及整理调查报告的时间。篇2: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情况报告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主要情况卫生部信息中心2008-04死亡率、死亡原因及其变化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卫生部和科技部于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差异较为明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过两次以恶性肿瘤为重点的居民死亡原因调查,基本摸清了当时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及其主要死亡原因,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流行规律及分布特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饮食营养、环境状况等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尤其是人口城市化、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和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21世纪初我国城乡、不同类型地区居民以恶性肿瘤为重点的全部死因的死亡率水平、死因构成及其变化趋势,掌握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的地区与人群分布特征,为国家制定疾病预防控制规划、预防保健策略提供依据,并为建立健全肿瘤登记系统及研究重点疾病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奠定基础。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主要结果有五个方面内容:一是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差异较为明显。本次调查地区标准化死亡率为‰(男性为‰、女性‰)。调查发现,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从调查地区死亡率来看,城乡之间的差异明显,农村高于城市19%,不同区域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中、西部城市分别高于东部城市22%和25%;中、西部农村分别高于东部农村13%和15%。二是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调查结果表明,城乡居民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死亡原因构成发生明显变化。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死亡原因的分类,我国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及母婴疾病死亡率比90年代初第二次调查死亡率下降了%。从地区分布来看,农村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及母婴疾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西部地区死亡率几乎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比例从90年代初的%上升到%。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其他慢性退行性疾病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是我国前两位死亡原因,分别占死亡总数的%和%,第三、四位是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第五位是损伤和中毒,前五位的死亡原因累计占死亡总数的85%。我国城市前五位死亡原因依次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农村依次是: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与国际比较表明:我国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居民死亡率水平明显偏高,慢性疾病尤为突出,脑血管病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5倍,是日本的倍;恶性肿瘤与美国、英国、法国接近,却高于亚洲国家(如日本、印度和泰国);心脏病接近美国、英国,却明显高于法国、澳大利亚、日本和泰国。三是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不同性别、地区别差异明显。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而且呈持续的增长趋势。与前两次调查结果相比,死亡率比70年代中期增加了%,比90年代初期增加了%。按性别分析:恶性肿瘤死亡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按地区分析:城市恶性肿瘤死亡率明显高于农村。恶性肿瘤是城市首位死因(占城市死亡总数的%),农村为第二位死因(占%)。从不同肿瘤死因来看,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死亡率城市明显高于农村;而肝癌、胃癌、食管癌、宫颈癌农村较高。四是我国部分恶性肿瘤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相关的肿瘤呈现持续性增长势头。我国城乡居民的肿瘤发病死亡构成正在发生变化,部分恶性肿瘤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肿瘤构成日益趋向发达国家的肿瘤死亡模式。我国恶性肿瘤变化的趋势有三个特征:1.食管癌、胃癌、宫颈癌、鼻咽癌死亡率及其构成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宫颈癌下降幅度最大;2.与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膀胱癌死亡率及其构成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肺癌和乳腺癌上升幅度最大,过去30年分别上升了465%和96%。从城乡前十位恶性肿瘤构成来看,肺癌已代替肝癌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比较我国城乡肿瘤构成,尤其是城市地区,呈现类似发达国家的变化趋势。五是恶性肿瘤是可防可治的,部分原高发地区相应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第三次全国死亡原因调查遴选了部分原肿瘤高发地区进行了重点调查。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与70年代中期相比,一些原肿瘤高发地区恶性肿瘤发生了显著变化。许多高发地区肿瘤死亡率出现大幅度下降。多年来,我国在一些恶性肿瘤高发地区建立了肿瘤防治机构和三级防癌网,开展了恶性肿瘤普查普治、抗癌宣传、综合防治和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工作,尤其是针对食管癌、胃癌、肝癌、宫颈癌等现场干预措施。高发现场肿瘤防治经验证明,肿瘤是可防可治的。卫生部认为,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健康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癌症等慢性病仍未得到应有的控制,仍然是威胁我国城乡居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同时,我国多年卫生工作实践表明绝大多数癌症是可防可治的。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开展以下五项工作:一是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癌症主要危险因素的知晓率。针对主要危险因素,制定预防和控制计划,大力提倡戒烟、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推行乙肝疫苗注射等预防措施;认真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和积极开展环境治理,减少环境和职业致癌因素。二是要针对我国确定的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及鼻咽癌等8种重点癌症,有计划地开展筛查工作。多年的科研与实践表明多数重点癌症在我国已有成熟的筛查技术,应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和经验开展有组织的筛查工作。2005年以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开始支持在部分农村癌症高发区开展有针对性的癌症筛查工作,目前项目地区子宫颈癌和食管癌早诊率已分别达到95%和75%,远远高于项目开展前约30-50%和10%的平均水平。在城市要继续推广各种形式的高危人群的筛查工作,同时要积极探索筛查工作的多种筹资和运行机制。三是要认真总结癌症高发现场工作经验,继续加强以病因研究、健康教育、环境治理、生活方式干预、早诊早治和肿瘤登记等为核心的综合防治,加大对高发区综合防治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四是要深入研究环境因素对癌症的影响,开展危险因素动态监测。深入分析新发癌症聚集地区的高发原因,开展环境监测,确定优先控制的污染物,了解特征污染物从污染源到区域环境和人体的迁移转化过程和规律,为建立环境-健康监测指标体系、开展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癌症主要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