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友讨论,又一次提到了离职率的算法。让我想起了一段经历:年底,我做工作汇报时,离职率指标较高,总经理看了不满意,说太难看,董事长看到了不好,再改改。然后,我就换了计算口径,小了很多。总经理看了还是不满意,我就又改,这次终于满意了。其实,也就是文字游戏,没有真正的去面对问题。大家对离职率计算的看法各有千秋,大概说了以下几种公式:1.离职率=离职人数÷【(期初人数+期末人数)÷2】×100%2.离职率=离职人数÷(期初人数+当期入职人数)×100%=离职人数÷(期末人数+当期离职人数)×100%还有一些,说的最多了是以上两种。网上一搜,找到了一篇《三维离职率计算与分析法》。大家用百度搜索“离职率”即可搜到。这篇文章提到了三个公式:1、综合离职率=[当期离职总人数/(期初人数+当期新进总人数)]×100%;2、老员工离职率=(当期离职老员工人数/期初人数)×100%;3、新员工离职率=(当期新员工离职人数/当期新进总人数)×100%;然后,进行了分析,说这样更全面的分析组织对人员的吸引力与组织稳定性。比较赞同这位作者的说法,因为计算离职率不是为了计算而计算的,而是为了人力资源诊断和规划使用这一目的。那么,如何分析组织的稳定性,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呢?组织的稳定性除了人员的稳定性之外,往往被忽视的是结构的稳定性。那么如何通过离职这一现象来分析组织的结构稳定性呢?这个三维离职率计算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综合离职率的不足,但依旧忽略的组织稳定性的分析。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依然要计算综合离职率,即离职人数与累计在册人数的比值,这一比值能说明组织对人员的吸引力和人员的稳定程度。其次,分析司龄分布曲线。是两个图,一个是全员司龄分布图,一个是离职员工司龄分布图(类似于三维中后两维)。看看员工在公司工龄的分布状况和离职员工的分布状况,可以对组织的稳定性进行一定的分析。比如之前到一个单位,我做了一个司龄分析图,发现曲线分布出现畸形:不是大致的正态分布,而是两个波峰加一个波谷,波谷位置在一年处。说明这个组织对新人的留住率非常低,或者是排外或者是其他方面不能保留新员工。在离职员工司龄分布图中,可以看到,明显的是新员工几乎占了全部。第三,就是岗位离职率分布图。指公司所有岗位人员流动率的综合分布图。它能体现出组织的结构合理性和稳定性。如果大量岗位都出现频繁人员更迭,且综合离职率很高,说明我们组织的整体稳定性很差,组织结构设计可能存在较大缺陷。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某些或者个别岗位人员频繁更迭,其他岗位相对稳定。但是,综合离职率显示相对较高。这说明,除考虑人力资源供给市场外,我们要分析岗位设置的合理性,该岗位高频的人员变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不是我们组织结构不合理,内部分工不公平造成的?等等。上面三个指标从人员稳定新、组织结构稳定性进行分析,来帮助我们诊断问题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组织能力。离职率仅作为参考,在某些条件下会失去以上功能:企业初创期、企业扩张期或者重大战略调整期、离职率计算周期短、小规模组织、周期性业务组织等等。企业初创期:公司业务不断在调整,组织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期初人数与期末人数相差过大,该时期的综合离职率仅做参考,或者更多的是反映招聘的准确率。企业动荡期:类似于组织初创期,属于二次创业,人员的流动率更多的反应的是政策方向被认同情况。计算周期短:计算周期过短,比如每月、每周,人员流动率仅作参考,不能准确表达组织的真实情况。因为,从统计学来说,样本越大越准确。小规模组织:因为规模小,个人所占总数比例较高,少数人的变动会造成离职率大幅波动,参考价值不大。周期性业务组织:因为经营需要,人员根据业务周期大幅度波动,计算变动率需要按岗位区别对待,综合离职率会失去指标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