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及建议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及建议工业是支撑xx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对xx经济发展起推动和引领作用。“十三五”时期,xx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充分发挥雄厚的工业基础及独特优势,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助推xx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从税收视角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市工业转型发展情况,建言“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十三五”时期xx工业经济与税收发展情况(一)规模贡献稳步提升。xx-xx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从72.55亿元增长到204.18亿元,年均增长9.9%,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2.9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比重从34.9%提高到56.9%,提高了22个百分点。税务部门“金三”系统显示,工业登记户数从1632户增长到2141户,年均增长7%;税收收入从23.56亿元增长到31.74亿元,年均增长7.7%,高于全市税收收入平均增速3个百分点;占全市税收收入总量的比重从64.8%提高到72.8%,提高了8个百分点。系列经济税收数据显示,我市工业规模不断提升,发展势头强劲。(二)传统行业贡献突出。“十三五”时期,传统资源性行业税收占工业税收的比重遥遥领先。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金属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等三大行业税收对工业税收的贡献率达到80.3%。分年度看,xx-xx年传统行业占比分别为82.4%、83%、80.1%、77.6%、78.6%。虽然有下降趋势,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三)新能源产业发展较快。利用丰富的风能光能自然资源,xx市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xx年,全市光、风电总装机容量分别达到198万千瓦、29.7万千瓦。xx-xx年,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税收收入从0.55亿元增长到1.61亿元,年均增长30.6%,占工业税收的比重从2.3%提高到5.1%,提高了2.8个百分点。数据显示新能源产业正在逐步壮大。(四)高新技术企业较快增长。近年来,xx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新兴产业逐渐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18-xx年,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户数从22户增长到35户,年均增长26.1%,研发费用从1.97亿元增长到3.23亿元,年均增长28.2%。反映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较快增长,企业创新意愿增强。(五)民营企业增速加快。随着xx市产业结构调整、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民间投资增加,民营企业较快发展。xx-xx年,工业民营企业登记户数从537户增长到855户,年均增长12.3%,高于工业企业平均增速5.2个百分点,占工业企业总户数的比重从32.9%提高到39.9%,提高了7个百分点。税收收入从1.25亿元增长到3.07亿元,年均增长25.3%,高于工业企业平均增速17.6个百分点,占工业企业税收的比重从5.3%提高到9.7%,提高了4.4个百分点。(六)税收优惠政策助推工业转型。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税务机关积极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减税降费缓解企业经营压力,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xx-xx年,全市工业企业累计减免税收31.44亿元,占全市减免税总额的65.4%,占全市工业税收的22.3%。其中: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税收优惠减免税年均增长17.6%,鼓励高新技术税收优惠减免税年均增长19.3%,节能环保税收优惠减免税年均增长40.6%,分别高于全市减免税平均增速11.8个、13.5个、34.8个百分点。税收优惠政策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二、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xx工业虽然较快发展,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短板弱项。(一)高耗能行业比重较大,重化工业特征明显。xx年,xx市高耗能行业税收规模为19.96亿元,占同期全市工业税收84.7%,其中:两大重点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全市工业税收的比重达到82%。xx年,高耗能行业税收规模为25.99亿元,占全市工业税收的81.9%,比xx年下降了2.8个百分点,其中两大重点行业占比为55.3%,比xx年下降了26.7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税收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占比依然较高,反映出xx工业经济仍然以高耗能行业占据主导地位,重化工业特征明显。(二)工业发展高度依赖资源,抗风险能力较弱。从经济数据看,xx年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长15.4%,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4.8%,占比较xx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从税收数据看,xx年有色行业税收占全市工业税收的74.9%,较xx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虽然有色行业增加值、税收占比均有所下降,但仍然占据60%以上的份额,反映出全市经济税收高度依赖有色行业,有色行业受国际有色产品价格影响较大,容易波动,抗风险能力较弱,不利于xx经济的稳定发展。(三)民营工业规模较小,税收贡献不大。xx市的经济税收一直体现着“一企独大”的特点,金川集团公司在全市经济税收贡献中起着主导作用,民营企业的规模尚未形成。从全部民营企业贡献的税收收入总量看,虽然xx年至xx年期间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0.2%、21.7%、22.8%、24.1%、20.9%,占比在20%以上。但在工业企业税收收入总量中,民营工业企业贡献的税收收入占比却较低,分别为5.3%、5.5%、6.3%、8.4%、9.7%,虽然逐年增长,但占比仍然不超过10%,税收贡献不大,说明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且存在能级不高、量级不大、层级薄弱、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低的问题。(四)产业链条较短,聚集效益不够。从xx市工业产业来看,龙头型企业基本依托资源能源而建,呈块状分布,上下游产业链集群化水平较低,产业链条较短,以有色冶金和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链基本处于上游、中游阶段,产业整体处于价值链中低端,规模和聚集效益不够,支撑作用不明显,品牌竞争力不明显,产业链条还不够完整。(五)新兴产业总体规模较小,转型升级动力不足。xx年,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仅占工业增加值的12%,新能源产业税收占全市工业税收的比重仅为5.1%,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仪表仪器制造业等设备制造业税收占全市工业税收的比重仅为1.4%。全市注册高新技术企占工业企业总户数的比重仅为1.6%;研发费用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高新技术企业xx年入库税收收入仅占工业企业税收收入总额的6.4%。数据表明虽然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研发费用逐年有所增长,但总体数量较小,且部分高新技术企业正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形成规模,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转型升级动力不足。三、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工业是富民之源、强市之本。今后五年,xx应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坚持创新引领,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着力推进工业经济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为xx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重点,推动产业改造升级、做大做强、提升竞争力。一是要以国内外先进水平为标杆,多种形式鼓励企业对接市场需求、提升产品质量,发挥工业基地传统优势,提升xx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二是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以宇恒镍网、恒信高分子、施可丰生态科技为引领,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和细分市场的领军企业、单项冠军和“独角兽”“小巨人”企业。三是积极顺应数字化经济发展新趋势,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实现智能制造、智能控制,加快制造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四是抓住国家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基础,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工业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充分运用财政、税收等政策,大力扶持绿色产业发展,提升绿色产业经济比重。(二)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制造业是工业税收的主体,大力发展中、高技术制造业,不断提高中高技术制造业的生产规模、产品竞争力,实现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增强工业对经济税收的贡献率。当前应顺应“十四五”规划要求,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进一步加大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在土地、财税、产业配套支持等方面加强扶持,依托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积极引进民营资本,围绕发展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产业链建设,提高xx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三)优化提升工业产业链水平。一是加快建设现代产业集群。坚定落实《xx市重点产业链培育工作实施方案(xx-2025年)》,集中资源、集中力量着力打造“1+5”产业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二是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精准招商。特别是针对重点产业链,可围绕核心企业进行精准需求分析,引导相关合格供应商来金投资,补齐产业发展短板。三是完善传统优势产业链协同发展。深挖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循环、固废利用等传统产业链潜力,提升产业链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整体谋划传统优势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做大做强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带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重要支撑。一是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实现关键产业核心技术创新攻关。二是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推进xx金川镍钴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金川镍钴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共建共用,支持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创新发展。三是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国家和省上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依托“紫金云”大数据产业,加快布局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新一代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四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大力支持链上企业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对高端紧缺人才,完善实施科技成果转让、科研成果奖励政策,使xx成为人才聚集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