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附件一:“十一五”期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体系(必考指标)序号指标名称单位1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平均值mg/m32二氧化硫浓度年平均值mg/m33二氧化氮浓度年平均值mg/m3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5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6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dB(A)7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dB(A)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危险废物处置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工业SO2排放达标率%10工业企业排放达标率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11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1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14自然保护区覆盖率%15环境保护投资指数%—4—“十一五”期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体系(自选指标)序号指标名称单位备注1汽车尾气达标率%“十五”指标2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及清洁能源使用率%“十五”指标3生态建设“十五”指标4污染防治设施及污染源排放自动监控率%“十五”指标5环境保护机构建设“十五”指标6污水处理厂污水回用率%新增指标7噪声达标区覆盖率%新增指标8工业能耗%新增指标9工业水耗%新增指标10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吨/万元新增指标11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覆盖率%新增指标除上述11项自选指标外的其他新增指标(个数不限)—5—“十一五”期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体系第一部分指标体系解释I必考指标一、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平均值(一)指标定义及计算公式可吸入颗粒物(或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年平均值是指城市建成区环境空气中测得的单位体积中可吸入颗粒物(或总悬浮颗粒物)含量,按一年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计。计算公式:∑==m1jjiCm1C式中:iC为多个测点监测数据的年平均值,单位:mg/m3;jC为j测点监测数据的年平均值,单位:mg/m3;m为监测点数目。(二)计分方法可吸入颗粒物(或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年平均值计分权重为8分,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0.04毫克/立方米,得8分;年均值≥0.15毫克/立方米,得0分;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0.08毫克/立方米,得8分;年均值≥0.30毫克/立方米,得0分;可吸入颗粒物计分公式:4×(0.15-X)/0.050.1≤X≤0.154+4×(0.10-X)/0.060.04≤X≤0.10总悬浮颗粒物计分公式:4×(0.30-X)/0.100.20≤X≤0.30—6—4+4×(0.20-X)/0.120.08≤X≤0.20式中:X为可吸入颗粒物(或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年均值,单位mg/m3。(三)操作解释见环境监测指标实施规定。国家考核有可吸入颗粒物自动监控系统的47个城市,城考按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平均值报,其他城市暂按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年平均值报。(四)数据来源各城市环境监测部门监测结果。(五)相关技术文件1、《环境监测指标实施规定》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二氧化硫浓度年平均值(一)指标定义及计算公式二氧化硫浓度年平均值是指城市建成区环境空气中测得的单位体积中二氧化硫含量,按一年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计。计算公式:∑==m1jjiCm1C式中:iC为多个测点监测数据的年平均值,单位:mg/m3;jC为j测点监测数据的年平均值,单位:mg/m3;m为监测点数目。(二)计分方法二氧化硫浓度年平均值计分权重为8分,年均值≤0.02毫克/立—7—方米时得8分,年均值≥0.10毫克/立方米时得0分,计分公式:8×(0.10-X)/0.08式中:X为二氧化硫浓度年平均值,单位:mg/m3。(三)操作解释见环境监测指标实施规定。(四)数据来源各城市环境监测部门监测结果。(五)相关技术文件1、《环境监测指标实施规定》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三、二氧化氮浓度年平均值(一)指标定义及计算公式二氧化氮浓度年平均值是指城市建成区环境空气中测得的单位体积中二氧化氮含量,按一年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计。计算公式:∑==m1jjiCm1C式中:iC为多个测点监测数据的年平均值,单位:mg/m3;jC为j测点监测数据的年平均值,单位:mg/m3;m为监测点数目。(二)计分方法二氧化氮浓度年平均值计分权重为5分,年平均值≤0.04时得4分,年平均值≥0.08时得0分,计分公式:5×(0.08-X)/0.04—8—式中:X为二氧化氮浓度年平均值,单位:mg/m3。(三)操作解释见环境监测指标实施规定。(四)数据来源各城市环境监测部门监测结果。(五)相关技术文件1、《环境监测指标实施规定》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一)指标定义及计算公式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指城市市区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得的水量中,其地表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和地下水水质达到《地下水水质标准》(GB/T14848-93)Ⅲ类的数量占取水总量的百分比。计算公式:%和(万吨)各饮用水源地取水量之达标量之和(万吨)各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100×(二)计分方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计分权重为8分,达标率为100%时得8分,达标率≤80%时得0分,计分公式:8×(X-80)/20式中:X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单位:%。(三)操作解释见环境监测指标实施规定。(四)数据来源各城市环境监测部门监测结果。—9—(五)相关技术文件1、《环境监测指标实施规定》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3、《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五、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一)指标定义及计算公式该项指标包括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和出入境河流水质变化两方面。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是指城市市区地表水认证水体及断面和近岸海域认证点位监测结果按相应水体功能标准衡量,不同功能水域水质达标率的加权平均值。沿海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是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和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的加权平均,非沿海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是指各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平均值。计算公式:%次)认证断面监测总频次((次)认证断面达标频次之和断面水质达标率=100×由同一功能水体不同断面的水质达标率计算该功能水体的平均水质达标率;再由不同功能水体的达标率计算地表水或近岸海域的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出入境河流水质变化只考核流经城市市区的七大流域干流及一级支流出入境断面水质变化。出入境水质变化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认定的河流及出入境断面考核。(二)计分方法该项指标计分总权重为8分,具体计分方法为:1、非沿海城市且不考核出入境水质变化的,城市水域功能区—10—水质达标率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计分权重为8分,达标率为100%时得6分,达标率≤60%时得0分,计分公式:8×(X-60)/40式中:X为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单位:%。2、非沿海城市但同时考核出入境水质变化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计分权重为6分,水质变化考核计分权重为2分,共计8分。出入境水质变化考核,按照河流入境断面功能对应的水质指标考核出入境水质变化,如果所有考核指标出境断面浓度与入境断面浓度的差值均≤0,则得2分;如果考核指标中任何一项浓度增大,水质变化考核得0分。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时得6分,达标率≤60%时得0分;计分公式:6×(X-60)/40该项指标总计分公式:6×(X-60)/40+Z式中:X为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单位:%;Z为出入境水质变化考核得分。3、对于沿海城市但不考核出入境水质变化的,该项指标为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和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的加权平均值。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时得5分,达标率≤60%时得0分,计分公式:5×(X-60)/40;近岸海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时得3分,达标率≤60%时得0分,计分公式:3×(Y-60)/40;该项目指标总计分公式:5×(X-60)/40+3×(Y-60)/40式中:X为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单位:%;Y为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单位:%。—11—4、沿海城市且考核出入境水质变化的,包括三个部分: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出入境水质变化。水质变化考核计分权重为2分,按照河流入境断面功能对应的指标考核出入境水质变化,如果考核指标出境断面浓度与入境断面浓度的差值均≤0,则得2分;如果考核指标中任何一项浓度增大,水质变化考核得0分。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时得3分,达标率≤60%时得0分,计分公式:3×(X-60)/40;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时得3分,达标率≤60%时得0分,计分公式:3×(Y-60)/40;该项指标总计分公式:3×(X-60)/40+3×(Y-60)/40+Z式中:X为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单位:%;Y为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单位:%;Z为出入境水质变化考核得分。(三)操作解释见环境监测指标实施规定。(四)数据来源各城市环境监测部门监测结果。(五)相关技术文件1、《环境监测指标实施规定》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3、《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4、《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5、《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8号)六、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12—(一)指标定义及计算公式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指城市建成区内经认证的环境噪声网格监测的等效声级算术平均值。计算公式:neqiLeqLn1iAA∑==式中:eqLA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单位:dB(A);LAeqi为第i网格监测点测得的等效声级,单位:dB(A);n为网格监测点总数。(二)计分方法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计分权重为7分,平均值≤56dB(A)时得7分;≥62dB(A)时得0分,计分公式:7×(62-X)/6式中:X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单位dB(A)。(三)操作解释见环境监测指标实施规定。(四)数据来源各城市环境监测部门监测结果。(五)相关技术文件1、《环境监测指标实施规定》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七、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一)指标定义及计算公式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指城市建成区内经认证的交通干线各路段监测结果,按其路段长度加权的等效声级的平均值。计算—13—公式:∑∑==⋅=n1in1iAAIiIieqiLeqL式中:eqLA为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单位:dB(A);LAeqi为第i路段监测的等效声级,单位:dB(A);Ii为第i路段的长度,单位:m;n为全市当年监测的考核路段总数,单位:个。(二)计分方法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计分权重为6分,平均值≤68dB(A)时得6分;≥74dB(A)时得0分,计分公式:6×(74-X)/6式中:X为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单位:dB(A)。(三)操作解释见环境监测指标实施规定。(四)数据来源各城市环境监测部门监测结果。(五)相关技术文件1、《环境监测指标实施规定》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八、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一)指标定义及计算公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系指城市当年综合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量(包括利用往年堆存的固体废物量)占当年工业固体废—14—物产生量与综合利用往年的堆存量之和的百分比。计算公式:%综合利用往年的堆存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量)量(含利用往年的堆存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100×(二)计分方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计分权重为5分,综合利用率≥90%,为满分;综合利用率≤10%为0分,计分公式:5×(X-10)/80式中:X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单位:%。(三)操作解释1、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是指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半固体和高浓度液体状的废物总量,包括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危险废物、尾矿、放射性废物和其它废物等。不包括矿山开采的剥离废石和掘进废石(煤矸石和呈酸、碱性废石除外),酸性和碱性废石是指采掘的废石,其流经水、雨淋水pH值小于4或pH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