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85周年心得感悟范例精编七七”事变85周年心得感悟范文精编“七七”事变距今已85周年了,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一天是不能忘却的。因为,那是我们国家奋起抗争的伟大时刻,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不惧强敌、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豪迈时刻,是我们民族在重压下挺立不屈、进而从沉沦走向复兴的光荣时刻!在此之前,中国的上空黑云翻卷,电闪雷鸣,中国的四周波谲云诡,危机重重。尤其在华北,日本人嚣张无忌,不可一世,其狼子野心、并吞图谋在在可见。还在事变的前一年,“对华一击”的战争鼓噪已是甚嚣尘上,坊间还有消息透出:“七夕之夜”的北平将重演沈阳“柳条沟”事变。黑云压城、山雨欲来,种种不祥之兆预示着,一场巨大的灾难即将来临。近代以来,东邻日本以“大陆政策”为目标,以侵占别人、发展自己为手段,不断攫取中国的利益,让中国吞下一枚又一枚丧权失地的苦果。一次次的冒险侵略,一次次的得逞,让这个“国小民贪、狡焉思逞”的狂悖民族野心大炽,必欲制我之死命而后快。于是有了“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侵占热河、进犯长城,以及随后发生的“华北事变”。特别是华北事变,日本假华北自治之名,行分割中国之实,企图将华北变成“东北第二”。南京国民政府被逼到了退无可退的“最后关头”,在全国人民同声抵制下,在“一二九”学生运动爱国浪潮的巨大压力之下,南京当局与主政华北的宋哲元不敢再往后退一步了,日人的“华北自治”图谋没能得逞。然其贼心不死,华北依然是危急万状,中华民族真正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936年初至七七事变发生前,华北的危急之状日甚一日。且看下面一连串事件,诸君就会明白,关于“七夕”之夜的传闻绝非空穴来风,日人的亡我之心一刻也未曾停歇。——1936.2.26日本少壮派军人发动“226”政变。——事后,日本政府为军部所主导,军部为“疯狂冒进”的军人所主导,日本政府彻底变身为一部战争机器。——1936年4月17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大幅度增加“华北驻屯军”人数。次日,以“军令陆甲第六号”命令,将中国驻屯军兵力从1771人增加到5774人;士兵由一年轮换制改为永驻制;司令官直接受命天皇。——1937年初,日本驻屯军司令田代皖一郎与宋哲元谈判华北经济问题。(所谓解决问题,实质上就是将华北特殊化,“去中央化”,使之成为受日本控制的专有市场。在南京政府的强烈抵制下,宋哲元未敢答应日方的无理要求。)——1937.4,日本再度增兵平、津;——同时,日本外务、大藏、陆、海四大臣会议,决定使华北成为防共、亲日、亲满地区,不令华北“中央化”。会后随即散布“驱逐二十九军”的口风;为后面的寻衅滋事预埋伏笔。——1937.3—6,日军制造两次“丰台事件”,其“中国驻屯军”已逼近北平近郊(在今北京五环与六环之间),随后开始在卢沟桥附近进行频繁的军事演习。势态已经非常明显,侵略者已经磨刀霍霍、凶相毕露了。不难看出,“七七”那天晚上发生的一切都是日本侵略逻辑与侵略计划的必然演变,绝不是什么偶然事件、突发事故。可以肯定地讲,日本对中国所做出的所有侵害,都是预谋已久的,没有什么偶然,这次,更是如此。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15公里的卢沟桥演习夜战晚11时,日方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入宛平城搜查,继称失踪士兵归队,但仍须对此过程进行调查(极其蛮横无理)。中方答应共同调查,但拒绝日军进入宛平城。双方争执间,日军竟突然向中国守军进攻,驻守卢沟桥的二十九军奋起还击。此即“七七事变”事变发生之后,双方在现场谈判,但日方狂悖无理,胡搅蛮缠,出尔反尔,毫无信义可言,只是以谈判为幌子,乘机增兵,以求一逞。7月11日,日本政府命朝鲜、满洲驻军开往华北,7月12日,日本参谋本部拟定作战计划,决定以武力击溃平津地区的二十九军,造成占领华北平津地区的既成事实,压服中国退让,让中国政府再次吞下领土被侵占、人民被宰割的苦果。但是,这一次中方的应对,大大出乎日人的意料。尽管当时主政华北的二十九军长宋哲元还在意存犹疑,曲意逢迎,幻想迁就了事。但是国共两党从延安和庐山传来的声音却是极其坚定的。“七七”事变发生不数日,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就致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表示:请其严令宋哲元保卫平津、华北,动员全国海陆空军,驱逐日本出中国。红军将士咸愿在委员长统率下为国效命。这是代表全民族发出的豪迈声音。作为对中共呼吁的答复,三天后,中共高级领导人周恩来、秦邦宪(博古)、林祖涵受邀到庐山,参加“国是”谈话会,并会商陕甘宁苏区地位与红军改编的问题。这是怎样的一种状况,这说明在民族危急存亡之秋,国共两党走到了一起,这个动作本身就向日人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华民族已经团结起来了,中国不会再退让了,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欺凌与侵略,如今到了总清算的时候了。需要特别强调是,毛泽东对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有着深刻的洞察与冷静的分析,早在七七事变前一年,毛泽东就对美国记者斯诺说,中日战争不可避免,因为中国不可能一退再退,一忍再忍。而中日一旦全面开战,中国必胜,日本必败。斯诺清清楚楚地记得,毛泽东在说出这番话时语气坚定,底气十足。别看日本现在嚣张,没什么大不了的,它赢不了中国。别说日本,任何帝国主义都别想占领中国,因为中国有4万万人,我们4万万民众所蕴藏的巨大战争伟力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力量源泉!而在事变发生的第二天,蒋介石就对日本的意图进行研判,不外三种结果,他在日记中写道:“一、倭寇已在卢沟桥挑衅,彼将乘我准备未完之时使我屈服乎?二、与宋哲元为难乎?三、决心应战,此其时乎?”“决心应战”,此其时也!这就是中国的态度。这个态度是坚守民族底线,坚守民族大义的必然选择,是基于对敌我双方实力对比的综合分析而做出的冷静选择。有了这个选择,就有了沉着而正义的“中国声音”。7月17日,蒋介石借国是谈话会正在庐山举行之际,向着全国、向着全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坚定声音,这就是著名的“庐山谈话”。这是1篇由蒋授意、出自陈布雷手笔的讲话稿,全文凝重沉郁,气韵连贯;虽谦和委婉,却义正辞严;绵柔中透着坚韧,平和中显出刚强,充分展示出一个古老民族的善良、坚毅与决绝。整篇讲话旨意非常明确,就四个要点,第一,中国是酷爱和平,但如有人蓄意挑起战争,中国也不怕。第二,卢沟桥事变是日本蓄意挑起制造的,这个事件触碰了中国的战略底线(“最后关头”),中国是不会退让的。第三,我们起而应战的决心是坚定的,不惜任何牺牲,不惧任何强敌。第四,中国的立场已经表明,原则问题不能退让。卢沟桥事变最后怎么解决,战与和都取决于日本。这样明白的警告,这样诚意的规劝,这样委婉的呼吁,这样决绝的表示,对于当时目空一切、狂妄至极的日本政府,自然是听不懂,也听不进去的。作为对“庐山谈话”的回应,日本政府随即通过《动员计划》,并要求中国撤退进入华北的军队。它在玩极限施压,它太自以为是了。中国当然不会答应,更不会后退;中国政府早已申明,华北现状不容任何之改变,这是我们的底线和红线,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最后关头”,就是我们“最后牺牲”的时候。中国的这一决心与意志大大出乎日本人的意料,它太一厢情愿了,太狂悖了!它又想“狡焉思逞”,不战而胜,不战而攫取华北。而这次中国的回答是,你白日做梦,痴心妄想!要打吗,那就来吧。我们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日人恫吓与讹诈不能得逞,恼羞成怒,7月27日,日军开始猛攻北平西郊,由于宋哲元此前一心想妥协,疏于战备,坐失戎机,二十九全体将士虽英勇奋战,但战局很快陷于不利,随后几天,平、津相继失陷。但平津的失陷对中国人民捍卫民族独立与尊严的意志没有丝毫的动摇,反而激起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冲天豪情。北平不守之日,中国政府再发声明,这不是战争的了结……此后决无局部解决之可能与妥协屈服之理。紧接着,又发表《告全体将士书》,激励大家抗战到底,与倭寇死拼。全体将士要明白:平津的失陷只是一次挫折,而不是失败。事情没完,全面抗战才刚刚开始。这就是85年前的那场事变的大致情节。今天重温,仍给我们很多很多的启示——中华民族在巨大的压力下没有屈服,没有垮塌;在凶恶的敌人面前沉着坚毅。在危急万分的险境中没有惊慌失措,在退一步万劫不复、进一步生死未卜的关键抉择面前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勇敢地迎了上去,用我们四万万同胞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用万众一心、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英勇抗战去战胜强敌、化除凶险、赢得我们民族的尊严与荣光,这是一种怎样的凛然与豪迈。这种凛然之气与豪迈之情激励我们民族走过了最凶险最艰难的时刻,也必将激励我们战胜未来前进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与妖魔鬼怪,去开创我们更加光明的未来,续写我们民族更加璀璨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