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最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调查报告2022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调查报告在新时代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和把握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时代责任和战略要求,同时需要全面掌握思政课的建设现状和准确把握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与评判。xx年12月,我们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及其成效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基于对调研数据的多维分析和深度挖掘,聚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找出相应的解题路径,以期对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提供有益参考。一、总体概况调查表明,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发挥了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一)思政课充分发挥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发挥,集中体现在大学生对于课程德育成效的肯定与认可。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思政课教学德育成效高度认可,且认可度呈现逐年提升的态势。xx年,96.2%的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德育效果持肯定性评价(含“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其中,明确表示满意的比例为73.4%。纵览近几年的调查数据,xx年至xx年,大学生对其进行肯定性评价的比例分别为85.0%、89.4%、91.3%、92.9%和95.3%,其中给予满意评价的比例分别为45.5%、52.9%、55.8%、60.9%、72.7%。综合以上两组数据可以发现,在范围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德育效果表示认可;在程度上,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德育效果给予越来越高的评价。这也有力地凸显出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建设成效。(二)思政课课程建设成效显著思政课取得显著的建设成效,赢得大学生的广泛好评。xx年,80.5%的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总体状况给予好评,其中,认为“非常好”的比例为36.1%。相较于xx年,上述比例分别提升了1.7和6.9个百分点。这也体现出大学生对思政课建设的总体评价较为稳定,且思政课建设成效逐渐凸显。具体而言,xx年大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水平的好评率分别为81.5%、76.6%、87.0%,相应的差评率分别为1.9%、2.7%、1.2%。纵览近几年的调查数据可以明显发现,大学生对思政课建设的各项内容好评率稳步提升,差评率逐步下降。就教学内容而言,xx年至xx年的好评率分别为57.1%、52.2%、58.5%、64.0%、77.7%,相应的差评率分别为8.9%、10.3%、8.0%、6.1%、2.0%;就教学方法而言,xx年至xx年分别有53.8%、48.9%、53.5%、58.4%、72.3%的大学生给予好评,相应的差评率分别为10.5%、13.1%、10.7%、8.6%、3.2%;就师资水平而言,xx年至xx年的好评率分别为62.7%、60.7%、65.9%、72.5%、83.8%,相应的差评率也逐步下降(6.5%、6.9%、5.4%、4.0%、1.5%)。深入分析发现,大学生对课程建设的评价与对课程德育效果的评价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大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水平的评价越高,对思政课德育效果就越满意。这一分析结论既印证了思政课建设与其德育效果的内在关联,也为我们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注入更强劲的动力。(三)五门思政课均衡发展调查表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五门思政课得到大学生较高的评价,并且呈现均衡发展的态势。xx年大学生对五门课程的平均评分为8.27分(满分为10分)。具体而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收获最高评价,得分均为8.30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次之,评价得分8.27分;“形势与政策”课评价得分8.24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评价得分8.23分。与往年对比发现,xx年大学生对各门课程的评价均高于xx年。xx年五门课程的平均得分为7.89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的评价得分分别为7.82分、7.98分、7.93分、7.86分、7.83分。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五门课程的评价均有显著的提升。分析发现,五门课程评价得分的差距逐渐变小。xx年五门课程评分的最大分差为0.16分,xx年课程之间的最大分差仅0.07分。进一步分析发现,xx年五门课程评价得分的标准差为0.06,而xx年这一标准差则为0.03。作为反映一个数据集离散程度的重要指标,五门课程评价得分标准差的下降,表明大学生对五门课程的评价更趋于一致,从而也折射出五门课程的发展更加均衡。(四)大学生对改进思政课建设怀有期待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大学生对于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水平的建议反映了其对于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的期盼。关于教学内容的改进建议,79.6%的大学生认为应“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56.0%的大学生认为要“积极回应理论热点问题”;关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建议,49.6%的大学生选择要“加强师生互动交流”,48.5%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46.2%的大学生觉得要“重视开展实践教学”;关于师资水平的改进建议,51.0%的大学生选择“开阔国际视野”,38.8%的大学生认为要“增强政治素质”和“提高教学能力”。深入分析发现,不同的学生群体对于改进思政课建设具有不同的诉求和期待。例如,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诉求具有明显差异性。低年级学生更希望教师能够增强国际视野,大一到大四学生的这一比例分别为53.7%、50.2%、48.3%、46.8%;高年级学生则更希望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大三学生(41.9%)和大四学生(41.7%)的这一意愿明显高于大一学生(34.3%)。又如,农村和城镇生源大学生的诉求也有明显不同。农村生源学生(49.0%)较城镇生源学生(43.4%)更希望参加实践教学,城镇生源学生(50.8%)比农村生源学生(45.7%)更注重教学趣味性。再如,不同学科大学生对改进教学方法的期待存在较大差异。工科专业学生(52.7%)和理科专业学生(51.9%)比哲学专业学生(42.9%)和历史专业学生(44.7%)更希望增加师生互动交流,相比之下,哲学专业学生(50.8%)和法学专业学生(50.8%)较工科专业学生(45.2%)和理科专业学生(45.4%)对实践教学更加期待。深入分析和把握不同类别大学生的群体期盼和不同诉求,有利于为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精细化参考。二、问题聚焦调查发现,课程建设中也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其一些薄弱环节需要重点关注。(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不充分思政课教材是教学内容转化的基础,也是教学内容形成的基本遵循。全国高校均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基于统一教材而形成的教学内容可能会由于学科专业、学生偏好、地域差异、师资素养等因素呈现出些微差异,但整体评价应该趋于一致。然而调查发现,高校所在不同省份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呈现显著性差异,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好评率最高的省份达91.3%,最低的省份好评率仅为72.1%。此外,不同学科专业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呈现较大的分化,好评率最高相差28.2个百分点。出现如此悬殊的评价差异,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不平衡、不充分。(二)教学方法是课程建设的相对薄弱环节调查发现,大学生认为教育方式(64.6%)在诸多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因素中居于首位。教学方法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政课教学质量。然而调查发现,教学方法在课程建设中处于相对薄弱环节:其一,从部分与整体的比较而言,xx年大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好评率(76.6%)低于教学总体状况的好评率(80.5%);其二,从时间的维度来看,xx年至xx年大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好评率连续6年低于对师资水平和教学内容的好评率;其三,从地域的角度来看,xx年调查涉及的所有省份大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都低于其对师资水平和教学内容的评价。以上数据表明,教学方法是课程建设的短板所在,并已成为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思政课建设中较为普遍的问题。(三)课程建设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调查显示,思政课建设在不同区域呈现不均衡的发展态势。将全国按照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北、西南和东北等区域来划分,不同区域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总体状况的好评率最高(84.4%)与最低(74.9%)两者相差近10个百分点;不同区域大学生对思政课德育效果满意评价最高(77.5%)与最低(68.4%)相差9.1个百分点;不同区域大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水平的好评率最高(84.8%、81.3%、89.7%)与最低(76.1%、71.0%、82.6%)相差7到10个左右的百分点。此外,不同区域大学生对五门课程的评价均呈现显著性差异。综上,不同区域高校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德育成效等的评价呈现出显著差异,折射出思政课建设在全国各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这值得引起更多的关注。三、对策建议基于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以期为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有益参考。(一)坚持内容为王,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深度转化坚持内容为王、优化教学内容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而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础和来源。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深度转化,其一,要深耕教材,要求我们将“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落到实处,一方面,要牢牢把握蕴含于教材之中的政治导向,“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坚决杜绝错误的政治观点和价值立场;另一方面,要深刻挖掘内含于教材之中的理论逻辑,“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其二,要积极回应学生的思想关切,而“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大学生对改进教学内容最为热切的期盼。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更多地走出书斋,深入社会实际,走进学生当中,精准把切社会的思想脉动和学生的所思所想”,洞察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着力在创新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不断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圆梦、中华民族日益复兴等生动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教学内容,从而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思维演绎和脱离现实生活的枯燥讲解。(二)坚持方法为径,创设贴近学生现实需求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法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指出:“教学方法就是考虑如何把这种先行的学科内容妥善地呈现给学生……实际上,许多人对各门学科的内容非常精通,却对这些方法一无所知。”167这也凸显了改进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是改进和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精髓要义。得法之要即在于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的思想认知发展规律、契合学生的思想关切和现实需求。调研中学生普遍反映的“增强教学的趣味性”“重视开展实践教学”“加强师生互动交流”等诉求,应当作为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方向。此外,改进教学方法的关键还在于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在于坚持教师课堂讲授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思考活力和探索兴趣,让学生充分表达思想困惑与现实关切。有了学生现实需求的充分表达,教师才能与学生开展思维碰撞与心灵交流,进而通过理论知识的传递,引导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三)坚持协同为重,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育人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是一项需要多方协同协作、共同推进的系统工程。坚持协同为重,其一,要注重区域协同,破解课程建设的区域不平衡问题。区域均衡发展要求全国不同地区高校在修炼“内功”基础上积极寻求“外援”。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全国区域范围内教学经验交流互动的机制。同时要注重示范,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示范基地和教学名师的辐射作用。通过探索建设融媒体思政公开课、打造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举办全国性和区域性教学论坛等多种途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