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党建工作交流发言稿(样稿)样例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联户长”五级党建链接,推进党的“神经末梢”向楼栋、网格、联户延伸。下面小编网友准备了多篇精选范例参考,欢迎查阅。近年来,**着力推进社会协同、区域统筹、资源整合、公众参与、共治共享,深耕“红色物业”模式,以社区党组织为“圆心”,以物业服务为“半径”,以行业端、企业端、项目端、小区端描绘“周长”,画出物业党建联建同心圆。一、行业端抓导向,凝聚组织力。一是组织建在行业里。县级住建部门落实“管行业就要管党建”工作责任,做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成立物业行业协会党总支,覆盖全市150余家物业企业、100余家有物业经营服务项目的企业及4500余人物业从业队伍,聘用退休干部担任党建指导员,以“微党课”等抓实教育培训,引导广大物业企业员工听党话、跟党走,将“红色物业”的服务理念深植人心。二是规程定在行业里。制定物业行业服务规范,出台行业章程,引导物业企业构建以先锋文化、奉献文化、宗旨文化、廉洁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建文化,并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源泉,打造和谐物业企业,提高服务能力。三是监督刻在行业里。运用《**物业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奖惩机制,明确对物业公司的评价监督标准,将对物业公司的评价监督权交给街道社区,扩大社会监督,促进物业服务企业诚信自律,维护公平竞争的物业管理市场秩序。以《**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完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补交、续筹和规范使用体系,健全居民大会决策、居民委员会执行、广大居民监督的运行机制,督促指导小区业委会和物业企业建立双向承诺、公开透明、权责清晰的职责和服务清单,强化考核评价,推动双向服务、良性互动,2022年已化解物业小区矛盾纠纷860余条。二、企业端抓覆盖,提升服务力。一是抓实组织覆盖。建立市四家班子党员领导干部联系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工作制度,帮助物业企业解决难题。抓好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建设,指导物业服务企业围绕业务完善党组织覆盖,打造了鸿博物业等一批党组织引领力强、行业带动力强、社会影响力强的“红色物业”示范标杆企业。二是抓实工作覆盖。实行物业企业管理层和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实施“红色物业骨干”培养计划,发展物业管理技术骨干成为党员,持续充实“红管家”队伍。以党建引领调动内生动力,设立党员突击队,深入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承诺践诺等活动。如在疫情防控期间,全市组建6支物业服务人员党员先锋队,设立35个党员先锋岗,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抓实服务覆盖。社区开办物业公司,充分激活企业政治属性、服务属性、经济属性、公益属性,针对棚改型小区、老旧小区、弃管小区等基础较差、市场失灵、自治失效的小区开展整治。如广惠街道石板街社区都市金座小区建立“社区代管+职业经理人”长效机制,由沙包堡街道龙山社区众享物业入驻小区开展治理,解决了电梯故障多、维修基金使用不透明、消防设施故障频发、环境卫生差、物业企业与居民矛盾多等问题。同时,“社办物业”还解决了41名居民就业问题,还将所得盈利划分为补给、奖励、分红三部分反馈给居民,真正实现安民,惠民,利民。三、项目端抓融入,挖掘共治力。一是发挥社区“大党委”统管作用。将物业企业党建纳入基层党建体系,吸纳物业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兼任社区党组织委员,通过联社区“两新组织”、联驻区单位党组织等成立社区党建联盟,构建整体联动的区域化党建工作体系。社区与联盟成员单位通过“签约”开展“双向点单”服务,以“家门口服务日”“微心愿”等活动为载体,充分整合各层面资源,挖掘社区治理潜力。二是发挥“红色物业”先锋作用。充分调动联户长、网格员、民生服务机构,组建民情管家、平安管家、维修管家、电力管家、供气管家、供水管家、通信管家等九大“红管家”服务队,主动上门沟通,收集居民诉求,针对解决难题。如,帝景豪园小区“红管家”服务队提供24小时全方位服务,针对性解决了小区物业乱、监控缺、环境差、设施少等痛点难点问题。三是发挥“码上网格”便民作用。利用微信小程序搭建便民服务“小区一码通”平台,在全市24个小区构建“码上网格”,通过“点单+接单+派单”机制,联户长、网格员及时将问题梳理分类,“红管家”服务队迅速响应、快速处置,点对点为居民提供最便捷的服务。四、小区端抓自治,提升服务力。一是完善组织体系。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联户长”五级党建链接,推进党的“神经末梢”向楼栋、网格、联户延伸。截至目前,全市已成立93个小区党支部、191个网格党小组。二是搭建协商平台。建设39个小区党群服务站,设置党员志愿岗、党群议事厅、便民服务室、党员活动室、谈心说事室、读书角等服务设施,形成小区群众议事、学习、休闲、交流的集成便民服务平台。三是建立议事机制。明确小区党支部为小区治理的领导核心,构建党组织引领下小区党支部、居民委员会、物业企业“三方共议”的自治架构,推动23名小区党支部书记和业委会主任“一肩挑”,创新“支部引领居民说事”“请你来商量”等载体,收集居民反映问题,主动介入矛盾双方,及时化解小区内因沟通不畅产生的问题萌芽,协调解决群众事项297件,产生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