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本单元的学习特点来确定本课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考虑时间分配、学生原有基础知识水平、文言文学习特点,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本课听、说、读、写的学习活动,积累文言知识,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得到训练和提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新问题,在融会贯通中,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本篇片段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过程中切实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教材分析: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2.单元要求:本篇课文位于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相关文言常识,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3.课文要求:《桃花源记》是1篇经典的文言文。它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来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尽管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存在,但从中透露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愿望。全文层次分明,语言质朴自然,写景虚实结合,用艺术的手法展示了一幅古代东方“乌托邦”的图景。学习本篇课文,不仅要品读课文的深刻内涵,积累常用文言词语,还要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学情分析:在统编版教材中,七年级的课程已经安排了叙事文言文的学习。比如:《〈世说新语〉两则》、《孙权劝学》、《智子疑邻》等等,学生对于叙事类文言文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是进行《桃花源记》学习的有利基础。而且本文较少生僻字,学生借助工具书,可以大致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所以本篇课文摒弃句句翻译、字字落实的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读文本。教学本文应当设法引导学生理清渔人的行踪,感受桃花源淳朴的民风。然而学生对于秦、汉及魏晋诸朝代变迁状况、陶渊明所处时代的政治社会状况,只有模糊的印象,又使文本解读具有一定的困难,特别会对本文的主旨及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造成干扰。教师应创设生动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对本文阅读兴趣,领悟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入理解当时压迫人民要求摆脱剥削,脱离悲惨境遇的美好愿望。教学目标:1.感知文章整体内容,梳理渔人的基本行踪,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品读语言,欣赏桃花源的景美和人情美。3.探究作者写作意图,体会陶渊明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情感以及对当时社会批评的态度。教学重难点1.掌握课文大意,感受本文朴素简洁的语言风格。了解淳朴的人情,想象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场景。2.明确主旨,体会作者所寄托的美好社会理想以及对当时社会批评的态度。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悬念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诵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诗歌导入,回顾知识。PPT显示陶渊明的《桃花源诗》(节选)桃花源诗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引导:请学生在《桃花源记》中找出与之相似句子。明确:“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教师指出桃花源不仅景美、情暖同时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设计意图:将学生置身于诗歌情境之中,快速导入。采用对比悬念法,激发学生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的积极性。)二、巧设任务,开启寻奇之路。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渔人行踪:忽逢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2.请学生化身为福尔摩斯,男女分组朗读课文,运用观察和推理的方法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具有破绽或者让你感到很神奇?预设(1):文中提及“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既然衣服是一样的,桃花源的人怎么会“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预设(2):桃花源的人的祖先从秦国时期就躲进此绝境,从来没出去过,但是他们却能和渔人流畅地交流,没有存在语言交流的障碍吗?预设(3):桃花源的人盛情款待渔人,还特定叮嘱不要和其他人说。为什么渔人一出来就去太守那里告密呢?预设(4):既然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做了标记,为何别人去寻找却找不到呢?3.教师追问:作者在文中多次埋下桃花源再也不会被找到的理由,大家能找找看吗?(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既帮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又引出新的问题。教师抓住学生生成性问题,再次设问,让让学生再次细读课文,扣住文本感悟作者写作思路的巧妙。)三、细读课文,探究桃花源真假。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找出相关语句。明确:(1)渔人在来的过程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表示他对路程只有模糊的印象。(2)渔人常年在这一片区域捕鱼,但是从来没发现这片桃花源,此次发现是“忽逢”的意外之喜,所以他“甚异之”。人在心情激动的状态下,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没法同时兼顾欣赏美景和记忆路线。所以渔人被桃花源的美景所吸引,并没有有意识地记住来时的路线。(3)桃花源的人自从来到这里,便“不复出焉”。一是主观上:满足于现在的生活状态,不想卷入外面世界的纷扰;二是客观上:没有修建与外界联通的路。所以渔人只能通过极狭的口进入此绝境。2.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桃花源的真假,派代表回答。预设(1):真实存在,理由:故事里的渔人以及南阳刘子骥都是真实的人,只是人们后来再去桃花源找不到路,不代表它从来没出现过。预设(2):作者虚构,理由:渔人处处做标记,太守派出的人应该是找不到标记,但是它连路也消失了。3.引入作者的相关介绍。时代背景:因为王朝腐败+连年混战+徭役繁重,所以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人物经历: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4.明确:桃花林是作者虚构的,这与黑暗现实的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反映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要求摆脱剥削,脱离悲惨境遇的美好愿望。(设计意图:采用圈点勾画和分组讨论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桃花源的真假。有利于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同时与上一个教学环节衔接连贯。进而适时地引入作者的相关背景介绍,让学生对于秦、汉及魏晋诸朝代变迁状况、陶渊明所处时代的政治社会状况,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让学生对本文的主旨及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有了更加全面地把握。)四、拓展学习,领悟情感。(2分钟)1.PPT显示《桃花源诗》后八句,学生快速默读。桃花源诗(节选)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明确:对于学生前面提出的疑问:既然渔人出桃花林时处处做了标记,为何别人去寻找却找不到呢?在《桃花源诗》里作了回答,因为“淳薄既异源”,所以绝不能被找到。即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截然不同的。假设真的存在,而它又给太守派去的人们找到了,那它就不能保持它原有的风貌,会被世俗所污染。作者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2.创意朗读,以读悟情。正是因为现实的黑暗,所以渔人对桃花林才如此的向往,学生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要求学生从“啊、哇、呀”这三个语气词中选择,添加到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任意一句话前面,读出作者对桃花林的喜爱之情。预设:复行数十步,啊!豁然开朗。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呀!(创意朗读更能体现学生对本文的情感的把握。阅读关于描绘桃花林的古诗和文言文,两者互相配合,既能拓展学生知识面,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向往的理想社会,同时也与导入前后呼应。)五、课堂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到了桃花林的神秘与美好,这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了当时压迫人民要求摆脱剥削,脱离悲惨境遇的美好愿望。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要向他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追求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中国梦献上贡献更大的力量!(设计意图:学习之后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快速回顾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对重要内容的印象。同时本文表达的对于美好社会的构想与时代所强调的中国梦相联系,激起学生共鸣,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六、阅读迁移,学以致用。作业设计:阅读《大道之行也》,找出文中与《桃花源记》美好意境相类似的句子。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设计意图:通过文本对比,实现阅读迁移,让学生感受虽然身处不同时代下,但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相同的。桃花源,代表的就是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儒生们一直追求的“道”。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又让这个“大道”更接地气更符合民众内心的需求,让更多的人沉浸在桃花林的美好之中,并为之努力奋斗。完成本项作业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桃花源记》的思想内涵。)七、板书设计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