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与语文课程融合的探究研学旅行与语文课程融合的探究一、当前研学旅行与语文课程融合的困境(一)研学旅行中语文课程主题制定不够明确研学旅行并非将“学”与“行”简单相加,而是将二者有机融合,使学生能够边学边玩,真正掌握知识。然而,当前研学旅行与语文课程的融合还不够充分,并不能保证“游”与“学”的一体化,这主要是由于在研学活动制定时语文学科的主题不够明确。目前研学旅行所选择的地点大多都是学校所在区域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以红色革命基地为主,学校选择这类场所进行研学旅行,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够增长学生的历史知识,增强他们的政治意识和思想觉悟,但是却忽略了其中语文学科的比重,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研学旅行是语文应用的综合学习,因此语文研学旅行的设计不可脱离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二)语文教师在研学旅行中的主导作用难以发挥语文研学旅行是一种边学边行的体验性学习,因此在语文研学的途中会出现语文课堂中不能出现的真实景象,这些真实的事物会带给学生课堂上没有体验过的新鲜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通常都会以维持现场秩序和保证学生安全为主要任务,成为学习现场的领队,忽视了研学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反而将其简单地交给解说人员。这样一来,势必导致研学难以达到预先设计的学习目标,研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不仅要熟知语文研学活动的整体流程,还需有较强的实施和管理研学旅行的技能。(三)研学旅行与语文课程融合的评价体系不健全自提出研学旅行的概念以来,各个地区及学校纷纷展开研学活动,但是对于研学活动所取得的效果并未有健全的评价体系,当前研学活动的评价更趋向于总结性评价。以语文研学旅行为例,大多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写观后感或游记来作为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单一且形式化,并不能完全衡量研学过程中语文学科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语文学习不仅要重视听说读写的练习,还要注重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目前语文研学活动评价方式浮于表面,忽视了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二、研学旅行与语文课程融合的意义(一)有助于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语文学习是无处不在的,不应当将其局限于学校课堂中。将研学旅行与语文课程相融合,可以在学校之外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化、多样化的平台,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语文。在制定语文研学旅行计划时,学校和教师可以将目光投向本区域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例如江苏苏州的拙政园、浙江绍兴的百草园、安徽黄山等都蕴含丰富的人文意义,通过其与语文课程的结合,将语文知识从课堂中迁移到生活中,从而实现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语文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体验,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二)有助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以及面对复杂的情景能够从容应对的能力。研学旅行是一种体验性的学习活动,将其与语文课程相融合,可以使学生深切感受祖国大江南北的自然风光、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厚度。研学旅行也是一种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学习。学生在语文研学活动过程中可以自主合作与探究,解决语文问题,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探究精神,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使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技能发展语文教师是语文研学旅行的指导者、组织者和评价者。在学校中,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授语文知识和立德树人两大重要任务,但在语文研学旅行中,教师不仅掌握语文课程的教学知识与内容,而且还要思考如何将语文课程知识与研学场景结合起来,以便学生更好地吸收与理解。这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也是教学知识的迁移,能够促进他们的课程开发能力、实践探究能力的发展。另外,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如何维持学生秩序,保证学生安全,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个较大挑战,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学习与培训,提升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综合评价能力。如此,语文研学旅行,能够使语文教师根据实际情境指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帮助语文教师理解研学旅行的理念,熟练掌握课程实施在技术层面的具体任务和操作技能,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三、研学旅行与语文课程融合的策略(一)在课程目标上紧扣语文主题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众多内容,如自然景观、知识科普、文学作品、传统文化等等。在课堂上,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主要来源于语文教师的讲解,与此不同,在语文研学旅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参与到设计中来,使研学旅行与语文课程融合,使研学旅行的主题更加契合语文学科。制定研学旅行的主题时,可以围绕语文教材中的1篇文章或某一学习目标进行设计。例如江西南昌地区的中学可以根据初中语文的《滕王阁序》设计一次研学活动,既能让学生领略中华诗词之美,感受到祖国自然风景之美,又能学习古人的乐观精神,还能借文章内容向学生讲解其中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从而实现课堂语文到生活语文的互动迁移。(二)在课程实施中重视师生双向互动在研学旅行的途中,语文教师不能仅仅是秩序的维持者,景点的讲解员,更应该是“学”与“行”的主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此,语文教师在研学旅行开始之前应当十分了解主题的背景、研学的目标,在研学途中能够及时根据现场的教学资源和地理环境构思和组织教学活动和方案,保证研学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并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相反,在面临新鲜事物时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语文教师在研学旅行开始前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使其自行组队做好准备工作,这样在活动正式开始后,教师可以适时抛出问题,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与交流。(三)在课程评价前完善评价体系研学旅行能够顺利实施,能与语文课程顺利融合,这需要依靠课程评价来体现。但是当前研学旅行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注重对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评价。在语文研学旅行中,应当重点评价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如学生的语文思维方式,对语文问题的判断与处理,对语文知识的实践运用的过程等。其二,构建多元评价主体。语文研学旅行是一个系统的活动,仅靠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不够的。学生是一个集体,在评价中应当有同伴互评;家长是学生成长的见证人,需要有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另外,学生也是社会成员的一份子,因此也可以有学生周围的社会成员对其进行评价。如此才能从各不同方面考察学生语言运用的情况。四、总结学习语文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合作能力,研学旅行能够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创新意识。研学旅行能够根据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主题,能够赋予语文学习更多活力。将研学旅行与语文课程相融合,使语文学科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祖国河山之美、文化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树立民族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