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样例【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样例【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语文课程教学论【第一篇】语文课程教学论课程论文——论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的相互结合姓名:麻晓桢学号:2012620059班级: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级4班摘要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开放语文课程,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搜集、去整理、去探索、去思考、去创造,把语文学习与平时的生活充分的联系起来,并让学生将思考探索的结果重新回归到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来,去合作,去交流,去探讨,发挥集体的力量,团队的力量,让学生蕴藏的智力得到充分的挖掘,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和闪光,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真情流露”中表现自己,体验成功,让语文课堂教学尽显生机。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外拓展结合正文《语文课程教学论》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应该“从你的房子里面走出来”,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达到知识的迁移。(一)课外扩展的定义开放性课堂教学应当是民主的、和谐的、轻松的,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活动易于展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它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在开放性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拓展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拓展、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二)关于课外阅读的拓展众所周知,语文学科不仅仅需要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了解,同时还需要大量地也是必须的课外阅读拓展。但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的课外阅读几乎成了一纸空文,情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各学科的课程负担过大,极大地压缩了课外语文阅读的拓展;初中生却因为自身和老师指导不利,很少甚至不会进行课外阅读学习,最终导致了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拓展这一关键学习过程的缺失。那么怎样才能够进一步强化语文学科,推进语文课程新的改革,加强在课堂之外的语文学习呢?我认为有如下几条:(1)加强合理、科学有效的学科指导。(2)把课外阅读培养成一种学习的习惯。(3)结合实际,合理评价、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4)阶段性、有步骤的推动课外阅读。课堂,其实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一个起始点,它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终点,课堂之外的课外阅读拓展则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只有抓好课内和课外这两个同等重要的学习环节,那么我们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我们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系统的。(三)拓展的几种策略1、围绕文本积极备课,做好预设性拓展2、立足课堂及时应变,进行生成性拓展(1)巧用错误,归谬引申(2)借助质疑,顺藤摸瓜(3)直面发难,润物无声抓课堂对话做好生成性拓展即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后才能自发、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体。(四)拓展应有的品性在一节课中,抓准时机的好拓展往往会让人眼前一亮,会成为这节课的生命线。但过多、泛化的拓展却会削弱对文本的解读,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语文教学的拓展要有效,实在,就要遵循语文课自身的品性。(1)文本性“读文必须悟道,悟道要会读文。”“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章写什么,还要使他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写,引导学生就道悟文,品位作品的语言美,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本分。”⑤这些话语强调的都是研读文本的重要性。教学需要拓展,但是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拓展的时机、内容、宽度和深度等等要素都要围绕文本来考虑和设计。尤其是课内的生成性拓展往往有更大的随机性,更应该立足文本,否则“出口千言,离题万里”。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雷雨》教学,许多老师图省力,就让学生看话剧或是电视剧来代替文本教学,结果是学生评价人物,不着边际。如《项链》教学中,不注意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伏笔,导致情节续写,荒诞离奇,一味搞笑求趣味。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时,让学生表演课本剧,不尊重课本,随意添加情节,追求表面热闹。这些都将失去拓展教学的“信度”。教师应在设疑激趣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加强对文本自主诵读、感悟、体验,才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性评价。“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有信度的拓展应该是服务于课文教学的主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的一种教学活动。”⑥只有注重文本性原则,才能使语文课象语文课,不至于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时事分析课、影视音乐欣赏课等。(2)必要性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密切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课堂拓展教学体现了中学语文教育原则中的“听说读写教学互相促进原则、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互相结合原则、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互相配合原则”,也符合新课标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和”的要求。但课程改革中的语文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二者之间并不能简单的划上等号。有些教师由于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的理解的偏差和对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观点的断章取义,于是,便随心所欲的将文本进行任意肢解和拓展,想怎样拓展就怎样拓展,想拓展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从不考虑是否有拓展的必要,于是有些拓展就出现了画蛇添足、喧宾夺主的闹剧。如在《我若为王》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教学的形象化,就在课件中引进了《还珠格格》电视剧中的皇帝、皇后、皇子等画面,这可好,一下子就使课堂炸开了锅,那些学生是高兴了,可是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有些拓展不利于学生学到新的知识,或只对少数几个学生起作用的的话就失去他的实效性,就不予考虑。因此,在进行文本拓展时,首先要考虑其必要性。(3)适度性拓展要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以量多取胜。有效的拓展,内容不在多,而在于恰到好处。有效的拓展应该是原有文本的拓展,恰当的延伸更是原有文本的延伸。有些教师把课堂的拓展当作展现自己才华的“卖点”。笔者听过一堂《赤壁怀古》的公开课,该教师介绍苏轼时从三苏名震京师讲到乌台诗案讲到被贬黄州,从得罪当权、得罪皇帝的诗篇讲到皇帝的爱才不杀洋洋洒洒讲了十几分钟,比较形象还从周瑜的年少有为带出了周瑜精通音律的万人迷的风流形象。这样的课让学生爱听,但由于教师课外知识讲的过多,对学生进行课文的研读的指导就相应减少了,导致学生对诗的内容理解不透,重点没有抓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拓展内容和形式一个接一个地抛出,容量是大了,但学生难以一下子掌握,甚至无所适从,课后没有什么印象,这样的拓展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在《我与地坛》中大介绍史铁生与某国际体育明星的友谊、在《荷塘月色》中来段即兴的舞蹈表演,这样拓展虽能活跃课堂气氛,却谈不上提高语文素养。适度性原则要求课堂拓展时关注语文课本身的内涵,不必“每课必拓”,不要因追求时髦而失去文化本身的精髓。结语俗话说:“教无定法”,只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为每一名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为每一名学生架设了成才的桥梁,充分体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要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就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需要不断地变化和适应,虽然拓展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流行风”,但却要以“有效”为第一追求,要达到有效,就需要教师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发出,根据文本教学的需要,精心筛选拓展内容,悉心挑选拓展形式,适度控制拓展容量,准确把握拓展时机,把拓展融入到文本教学的环节中来,成为文本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拓展才能渐入佳境。对语文课堂拓展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改下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所应用的拓展虽然有诸多的误区和不足,但它的优点正被广大的教师所实践着。我们教师只有脚踏实地的以文本为基础,遵循语文课该有的品性,做到“有教无痕,润物无声”,才能还学生一个自主的课堂,激情的课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总结填空题10/1’判断题5/1’名词解释8分2/4’问答题20分4/5’应用题57分2/6’1/45’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商周到清代末年),我们古代语文教育时期。我国第一本教育理论著《学记》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启而弗达”。第二个阶段(从1898年戊戌变法到1949年解放前夕),我们近现代语文教育(教学)时期。这个学期影响较大的是人物有:夏丏尊、叶圣陶、朱自清等。第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有: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刘国正、朱绍禹。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以语文教育(教学)的所有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偏理论运用性为什么要教要学语文教什么样的语文和学什么样的语文怎样去学语文由什么样的人来教语文3、封建社会,教育发展更快。一类是儒家经典,即四书五经。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二类蒙学读物,“三、百、千、千“即《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三类文选读本,如《文选》《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抄》4、古代语文教学方法----识字写字方面《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5、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至此,中国文学正式单独设科并有了学科的宗旨和要求,同时,中国也具有了学科意义上的语文教育。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文学统称“国文”。6、1949年正式定名为语文,“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废,故合言之”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7、1997年11月份,《北京文学》发表了主题为“忧思中国文学教育”的3篇文章:《女儿的作业》(邹静之)、《中国语文教学手记》(王丽)、《文学教育的悲哀》(薛毅)。展开了语文教育的大讨论8、语文教改实验热潮彼伏此启a、于漪:上海。把教语文和培养人结合起来,体现了独特的情感教学风格。人们称她为“情感派”的代表。b、钱梦龙:上海,“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四式”即自渎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c、宁鸿彬:北京。卡片辅助教学法。d、魏书生:注重心理学原理语文知识树。“课堂教学六步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e、李吉林“情景教学法”f斯霞g霍懋征9、语文教育的理念更新:A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B树立师生合作的观念;C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D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a、人文性、b实践性c、形象性、主观性E处理好基本素养与创新精神的关系;F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G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10、20世纪语文教育界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一直争论不休争论焦点“为什么教语文”,二是“教什么样的语文”。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历程,文道之争→工具性与思想性之争性(1978年之后)→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1997年之后)A1959年6月上海《文汇报》开辟专栏展开“关于语文教学目的的任务的讨论”“文道之争”b20世纪80年代叶圣陶吕叔湘提出“反对少惯费差”提倡“多快好省”即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本问题c1997年11月份,《北京文学》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