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国企经营者年薪制的绩效管理问题研究姓名:朱兴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人口经济学指导教师:黄荣清20040301国企经营者年薪制的绩效管理问题研究作者:朱兴佳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乔会李国有企业实施经营者激励制度的几点探讨-煤炭技术2004,23(10)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企业改革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国有企业实施经营者激励制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建立经营者的长期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和实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2.学位论文令狐完成国有企业转制过程中的经营者变异行为及其对策研究2004经过20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当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了一个更全面、更合理和高速推进的阶段,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已经历了十多年的摸索和实践.该文以国有企业转制过程中经营者的变异行为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效用函数的构成,说明了影响企业经营者行为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是各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以此为依据对后文进行分析.接着,该文分析国有企业经营者行为的短期化的表现和原因.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只看到企业近三五年甚至一两年的利益和发展,不惜为了短期利益而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这种现象的发生大多是由于国有企业以往旧的经营者任用和考核机制造成的;然后,该文分析经营者偏离企业转制目标的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有可能会为了企业职工的利益而偏离企业的转制目标,或有的企业的经营者不愿意脱离国家的扶持而进入市场竞争,从而偏离转制目标甚至抵制国有企业转制改革的进行;经营者行为个体化的表现和原因.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可能会利用企业转制的时机谋取个人利益,甚至侵吞国家资产.在对经营者变异行为的表现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该文对提出了防止国有企业经营者变异行为的对策,主要包括:建立健全的道德约束和机制约束,也就是说要从思想上和制度上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进行教育和约束,使他们自觉地以企业的长期发展利益为重;建立高自主+高风险+高收益的激励机制,这主要是要将企业经营者的个人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使企业的经营者的个人效用函数的构成尽量与企业的发展利益相一致,从根本上解决经营者的行为偏向问题;同时建立完善的内外部监管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该文在对国有企业转制期间经营者变异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经营者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的建议,以期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3.期刊论文林相辉.辛进关于国有企业实行经营者收入年薪制的思考-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6)国有企业三年脱因的目标对国企经营者赋予了新的职责、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顺利实施,应该在国有企业中实行经营者收入年薪制,以便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国企经营者的积极性.4.期刊论文雷鹏.LeiPeng试论国有企业中的经营者问题-工业工程与管理2000,5(6)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必须解决经营者问题.而传统的代理理论在国有企业的应用中,存在独有的败德风险,即委托人和代理人合谋侵吞国有资产的可能.从委托人问题出发,提出了解决国有企业经营者问题的一些看法.5.学位论文邓英杰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董事会特征及经营者选择研究2006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特殊企业的存在形式,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但国有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在国有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发挥特殊作用。本文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政府行为和效应出发,分析了政府在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行为,认为政府行为变迁是一场政府与社会公众行为主体之间的博弈行为,是一种所有社会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行为;建立了政府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效应函数和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政府效用函数的约束模型,提出了政府权力是构成有效产权安排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构建了政府效用函数正向约束的双向扩展模型,认为政府效用函数实质上是租金函数和效率函数的综合函数,其变量结构和变量权重具有阶段性,其一般规律是租金偏好向效率偏好转移和优化的过程;分析了政府的二元结构效用函数,认为政府效用函数可以分解成租金偏好效用函数和效率偏好效用函数,政府效用函数事实上是上述两种效用函数耦合而成的综合效用函数,由于政府和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租金偏好效用函数耦合到政府效用函数,强化了政府效用函数的租金偏好导向。政府主导型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强化了国有企业对政府职能的替代,形成了国有企业的“制度性功能越位”。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董事会特征分析和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董事会结构影响其决策的质量,环境的不确定性、公司发展是影响董事会结构多样性的主要变量;董事会构成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关系,董事会构成可能是个内生变量;良好的决策信息网络系统有利于在公司和董事会之间提供一条低成本的交流通道,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效果,有利于增加董事会治理行为的有效性;前向神经网络训练是一种有效监督的学习,通过己知样本数据估计实际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具有很强的函数拟合能力。本文通过前向神经网络训练,构建了董事会决策有效性的前向神经网络模型。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经营者的选择十分重要,董事会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的研究,本文认为完善的职业经理市场可以促进国有企业经营者提高其最优努力水平。报酬契约结构可以为国有企业董事会和职业经理人双方带来更高的收益,可以为董事会选择与监管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提供更多的手段,使职业经理人的努力水平维持稳定。本文从相对业绩和隐性激励机制出发,分析了相对业绩对不同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选择激励机制,构建了基于相对业绩比较的隐性选择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业绩比较信息能改善福利水平,能使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努力水平接近一级最优。在国有企业中,董事会和企业经营者通过国有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但双方又有各自不同的目标函数,在设计合理选择机制中,董事会能找到合适的国有企业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也能实现自己人力资本收益的最大化,从而形成企业经营者竞争选择的博弈均衡和较好的选择激励效果。董事会通过行为监督可以获得许多关于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信息,以加强监督力度,防范道德风险,但董事会必须选择投入适宜的监督成本,以期实现其收益最大化或总代理成本最小化。对国有企业大股东与董事会特征行为有效性、有色国有上市公司董事会制度行为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任职于控股股东的董事、经理董事和双重兼职董事的比例显著正相关,与总经理兼职第一大股东虚拟变量显著负相关;由于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的“虚置”,拥有董事选择权的国资管理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没有动力和积极性去选择能胜任的董事并对经营层情况进行监督。6.期刊论文刘卫东经营者报酬与激励--浅谈我国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3(4)委托-代理问题是困扰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借鉴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要通过改进和完善经营者报酬制度来减少委托-代理问题的发生.7.学位论文王丽娜中国国有企业经营者选择改革方向的研究2007中国国有企业近30年的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承包制、构建法人治理结构等等制度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企业的绩效。但是,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选择权仍然由政府控制。政府选择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易导致经营者官员化、经营者选择行政化等等弊端。国内学术界曾就国有企业经营者选择问题展开了较为广泛的讨论,对于政府选择国有企业经营者普遍持反对的观点,并认为国有企业经营者应该由董事会从经理市场选择。然而,董事会一定能够选择到高能力的经营者吗?什么因素影响了经营者选择的有效性?政府为什么不能选择到优秀的经营者?其制度根源是什么?最优经营者选择方式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什么因素决定了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变更?公司业绩、治理结构和公司控制权市场是否显著地影响了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变更和经营者的来源?总之,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国国有企业如何才能及时更换低能力的经营者并代之以高能力的经营者。首先,以代理理论和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的相关文献为基础,本文分析了董事会选择经营者的有效性。董事会是否能够及时更换低能力的经营者并选择高能力的经营者取决于董事会的独立性、经理市场信息的完备性和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外部治理作用,经营者控制、信息不完备等等都会降低董事会选择经营者的效率。其次,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分析了政府选择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有效性。在国有绝对控股、董事会治理作用弱化的前提下,政府选择国有企业经营者已是应有之意。而政府多元化的目标和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外部约束机制的不完善决定了政府选择经营者的低效率。再次,本文以国有企业红塔集团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为案例对比分析了董事会和政府选择经营者的过程和方式。公司股权结构、治理结构、公司规模等特征决定了经营者选择方式的不同。因此,并不存在普遍通用的最优经营者选择方式。然后,本文选择1999年12月31日公司实际控制人类别为国有控股的739家上市公司1999-2005年的面板数据作为分析样本,在经营者继任理论文献的基础上,从公司治理的视角运用logit概率模型考察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业绩变化、公司控制权市场等等因素对总经理和董事长变更,董事长和总经理继任者来源的影响,以及经营者变更之后公司业绩的变化。其中,“经营者变更、公司治理与公司业绩的实证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公司业绩负相关于经营者变更的概率,即公司的业绩下滑提高了经营者被更换的可能性。而且,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动往往伴随着经营者的变更。总的来说,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在经营者变更中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与公司股权结构改变相比,作用还比较有限。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董事会、独立董事制度以及股权激励等等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受政策因素的影响,一些体制性的因素制约了内部治理机制的监督和约束效力。但是,控股股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营者变更。从经营者变更之后公司的业绩变化来看,无论在经营者继任之前公司的业绩是上升的还是下降的,经营者更替都不能长期提高公司的业绩。短期来看,如果不考虑事前之前公司的业绩,则董事长变更可能促进业绩的上升;而如果公司的业绩下滑,则董事长变更和总经理变更都提高了公司的业绩。但长期来看,总经理和董事长的变更都不是公司业绩上升的显著的影响因素。而公司治理机制的改革尤其是增加公司中独立董事的比例、选择适度的董事会规模等等是提高公司业绩的长久之计。“继任者来源、公司治理与业绩的实证分析”表明:第一,公司业绩、内部治理结构、股权结构变更以及公司规模等控制变量都显著地影响了总经理和董事长的继任者来源。业绩上升显著增加了总经理继任者来自公司内部的概率,降低了来自行业外非控股公司的概率。外部董事比例的增加以及总经理与公司董事分离显著降低了总经理继任者来自公司内部的概率,但增加了来自公司外部的比例。股权变更显著减少了董事长和总经理继任者来自公司内部的概率,增加了控股公司继任的概率。第二,不同来源的继任者就职之后公司的业绩变化不仅仅取决于继任者的来源,而且经营者变更之前公司的业绩、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也显著地影响了公司业绩的变化,任何来源的继任者都不一定能够长久地提高公司的业绩,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尤其是董事会的结构等因素显著且长期地提高了公司的业绩。第三,样本中董事长和总经理的继任者来自公司内部和控股公司的比例明显高于公司外部的其他公司和部门。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集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公司内部和外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从而导致公司董事会内部监督机制的弱化和大股东控制。而且,我国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并不成熟,从公司外部选择经营者的成本远高于公司内部选择和控股公司直接选派。因此,大多数上市公司仍倾向于从公司内部和控股公司选择经营者。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经营者选择并不是一个“由谁来选择?”或“采取何种选择程序?”的简单问题,企业是否能够选择到优秀的经营者关键取决于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市场约束机制是否健全,即公司的股权结构、董事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