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精编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精编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我市举行全市十佳农技干部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1市农业局举行全市十佳农技干部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10月24日上午,“全市十佳农技干部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首场报告会在莲都区农业局举行。为了大力弘扬先进典型,激发农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不断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丽水市农业局组织了3名十佳农技干部先进事迹核心报告团将于10月24日—10月28日赴全市9个县(市、区)与当地被评为全市十佳农技干部和优秀农技干部的同志同台进行巡回演讲报告,预计该市农业系统干部职工、离退休领导及乡镇农技干部等1000余人将参加报告活动。在报告会上,核心报告团成员:遂昌县农业局农作站的农艺师吴学平、缙云县大洋镇农技站站长、农艺师邓建平讲述了分别自述了自己的先进事迹,松阳县农业局干部姚孟超介绍了她的师傅卢良根的事迹。此外,莲都区的全市十佳农技干部程碧霞、优秀农技干部洪相亮也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先进事迹。他们用朴实无华的言语再现了我们的农技干部为“三农”事业发展而默默坚守、无私奉献,为攻克技术难题而绞尽脑汁苦苦奋战,以及尽心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等等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使在座的同志从思想深处受到了震撼和教育。去年年初以来,该市农业局在全市农业系统中开展了“十1佳农技干部”评选活动,全市农技人员以“十佳农技干部”为标准,集中精力开展了千名农技人员培育千个农业生产主体培训万名新型农民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也涌现出了一批群众满意的农技好干部,经推荐评选,全市评比表彰了10名十佳农技干部和10名优秀农技干部。6月份市农业局率先举行了全市十佳农技干部先进事迹报告会,10名十佳农技干部分别自述了自己的先进事迹。为了让大家学有样榜,该局选取了三名报告者组成核心报告团分赴各县(市、区)进行巡回报告,在全市农业系统上下进一步掀起学先进、争先进、当先进的热潮。于维汉院士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2于维汉院士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为响应省委书记吉炳轩同志发出“学习于维汉院士热爱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的号召,赵敏厅长提出的“学习于维汉院士感人事迹”的倡议,2011年5月16日上午九时,由牡丹江医学院举办的“于维汉院士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于文体馆隆重召开。出席报告会的嘉宾有牡丹江医学院党委书记金秀东,牡丹江医学院院长冯克俭,中国地方克山病防治所所长付松波,哈医大二院心血管内科教授关振中,中国地方病防治中心主任徐宁,富裕县繁荣乡副乡长陈兆亭,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播音员,于维汉院士的孙女于心韵,基础医学院380名教师以及各系学生代表。会议上,报告团的成员纷纷介绍了于维汉院士的光荣事迹,及对他深深的怀念。基础医学院的教师、同学们以崇敬的心情聆听了于维汉院士的感人事迹,让大家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奉献精神,和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高尚医德。会场上不时响起热烈掌声。通过本次报告会,广大师生立志要以于维汉院士为榜样,学习他对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奉献精神;学习他献身祖国医学事业,以百姓健康为己任,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几十年如一日深入病区为克山病患者服务的高尚医德。将于维汉院士的精神发扬光大,做一名出色的医务工作者,成为医疗事业的骄傲!在世界技能大赛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上3在世界技能大赛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上发言稿(2018年5月20日)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很荣幸能和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在一起学习交流,并作为学生代表在这里发言,我非常激动。XXX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感谢这个“崇尚技能、尊重人才”新时代,感谢党和国家对技工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今天在这里隆重举行世界技能大赛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充分说明国家、省、市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传播世界技能大赛理念,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也为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世赛、关注世赛、研究世赛、参与世赛提供了一次机会,坚定了技能成才的理想信念。技能成就梦想。世界技能大赛作为当今世界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竞赛,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2017年10月,我国代表团第4次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斩获15枚金牌、7枚银牌、8枚铜牌和12个优胜奖,金牌数、奖牌数和团体总分均位列第一,创参赛历史最好成绩。“中国(上海)获得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举办权”、“广东新一代高技能人才更加有实力、更加有底气,代表中国与全球优秀技能人才竞争,诠释‘工匠精神’,展示‘中国制造’实力”这些消息让我们倍感鼓舞。塑料模具工程项目金牌获得者XXX是上届世赛数控铣项目金牌和享受国务院津贴最年轻的获奖者张志坤的亲弟弟,成就了“一门双金、世赛传奇”的佳话,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技能成就梦想的信心。一份决心,十分准备,万般精彩!世赛选手取得骄人的成绩完全离不开他们赛前精心准备,平时刻苦训练,赛时沉着应对,他们用行动践行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技能报国的人生理想。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只有勤学苦练,坚定信念,以世赛选手为榜样,向世赛选手学习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要努力认真学好自己的专业技能,希望有一天,也能够像XXX他们一样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我们坚信技能成就梦想,努力绽放光芒。当前我国的经济制度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新科技的产业突飞猛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日新月异,人才供求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们深感到,没有知识不行,没有技能更不行。有人说,我们揭阳是技能冠军之乡,作为揭阳技工学子,我们倍感骄傲。我们有决心向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坚定信念,磨炼意志,认真学习,刻苦磨练,精益求精,不断提升技能,真正成为一名思想成熟,知识牢固,技术过硬的技能人才。有人说:世界上最难超越的人是自己,很多人没跨过去,他们彷徨了,有的人做到了,他们便走向了成功。很明显,这是一种智慧,每一个人都是不平凡的,只要我们自信自己选择。奋斗是花朵,绽放出光明与希望。自信是果实,回报以芳香与甘甜。成功是落叶,奉献出余热化春泥。我们自信,我们奋斗,我们敢于成功!请老师们放心,请党和人民放心,我们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知行合一,做实干家,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祖国建设的合格工匠!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事业有成。谢谢大家!杨佳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4《杨佳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杨佳的自述2011-05-0722:54(分类:默认分类)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如果说我和大家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现在大家看得见我,而我却看不见大家……可是我的心和大家相通的。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还活跃在联合国的舞台上,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也是南方人,我出生在湖南长沙,故乡山山水水令人难忘。从我家窗户望去就是岳麓山的美丽景色,山路上行人的身影看得清清楚楚,不时传来山脚下湖南艺校唱花鼓戏的声音。从小我就爱跟父母去爬山,一路走来,爱晚亭、黄兴路,还有白鹤泉。山上有很多奇花异草,到了杜鹃花盛开的季节,红红的山花漫山遍野,好看极了。中学我就读湖南师大附中,这是一所百年名校。我当时是理科实验班的学习委员和英语课代表,还是长沙市业余体校排球队员。郭沫若的那篇《科学的春天》和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对我影响很大,我的愿望就是将来做一名科学家。1978年我在读高一,正好赶上全国高考,因为成绩好,加上在长沙市中学生数学、英语竞赛均进入前三名,学校老师让我去试一试,我想,试试就试试!没想到一试就考上了郑州大学英语系。那年我15岁。77级、78级的大学生有个特点,年龄相差很大,有30多岁的,也有像我这样的,其中有兄妹、有夫妻,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我国积聚了十年的精英,大家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回到久违的大学校园,个个都憋足了劲苦读。记得当时有一个口号,把失去的十年夺回来。我们同宿舍有7个人,我睡上铺,可半夜醒来还能发现下铺还有灯光。原来这位同学头上戴了一顶矿工帽,还在那聚精会神地看书呢。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这种精神感染着我,我从小只知道学习是一种乐趣,到了大学,才知道学习是一项艰巨的劳动,才懂得了什么叫使命感和紧迫感。开学第一天,外国专家立了条规矩,大家听了后面面相觑,他说:“noChinese”(不说汉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挺难的。课堂上勉强做得到,课后呢,可就难了。为了约束自己,养成不说汉语的习惯,大家在房间里放了个存钱罐,谁要是说了汉语就要罚1毛钱,当时一毛钱很值钱。大家非常自觉,没几天存钱罐就满了,大家出去吃上一顿,可渐渐地,罐里的钱越来越少,大家的英语水平也越来越高,就连说梦话都在说英语。不到一年,我和我的同学迈出了外语学习中最关键的一步,实现了用英语思维的质的飞跃。大学四年我加倍努力,在学校里我是年纪最小的,也是成绩最好的。我的毕业论文写的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福克纳最后一部小说《掠夺者》,论这本小说的主题思想及象征手法,美国导师SCOTTPUGH博士破例给我打了满分,100分,这也是郑州大学英语系有史以来的论文最高分。就这样,我提前毕业,进入青年教师进修班学习,成为英语系二年级精读课老师。19岁,站在大学二年级的讲台上,台上台下年龄相仿,学生们都喜欢我这个小老师。按照当时的规定,工作必须满3年才让报考研究生,就这样,我22岁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4岁便是这里最年轻的讲师了。教硕士,教博士,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一路走来,阳光灿烂。我从未想过,命运之手会将这一切全部夺走——1992年,我眼前的世界朦胧起来。先是讲课时读课文读错行,后来书上的字变得越来越模糊。更可怕的是,视力不行了,视野也变得越来越窄,就像舞台的大幕徐徐向中间合拢。医生确诊后悄悄告诉我父亲,父亲一夜白头,医生的诊断是:视神经病变,失明将不可逆转!我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可是,当新办的国家图书馆的借阅证递到手中,我已经看不清楚自己的像片了,我流泪了。我想方设法在讲台上坚守,不肯倒下,周末和假期却不再去图书馆,而是在家人的陪伴下,走在求医问药的路上。西医、中医、针灸,甚至连最痛苦的球后注射,我都尝试过了,可都无济于事。终于,在一个早晨,我看到的是一片漆黑。那年我29岁。失明的痛苦难以言表,尤其是像我这样一个中途失明的人,如果大家蒙上眼睛,试着去生活一天,可能多少会找到点感觉。可对我来说,这一体验就是整整19年。白天还是黑夜对我都失去了意义。适应黑暗的过程是一种煎熬。多少次,我在心里想啊,盼哪……天,怎么老不亮啊!随之而来的还有婚姻家庭的破裂,他走了,也带走了心爱的女儿……我感到了做残疾人的艰难,残疾女性更难,而盲人又是残中之残!一次坐公交车时,有人提醒我:“那儿有个座!”我却一动不动,站在那里拼命想:她说的“那儿”到底是哪儿呢?再想,一个生活中连“这儿”、“那儿”都分不清的人,那她生命的位置又在哪里呢?!我像变了个人,沉默寡言,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见人。熟悉的环境变得如此陌生,即便在自己家里也是四处碰壁,多少次,我被半开着的门、桌椅板凳撞得头破血流,身上常是青一块紫一块。举手投足处处都有危险,一迈腿踢倒了热水瓶,一抬手打碎了茶杯。为了适应我,家里的一切都变了样,原来放在屋子里的家具摆设全都靠了边。我变得沉默寡言,苦苦思索,我该怎么办?是在孤寂中沉沦,还是在困境中重生?我想了很多很多,我想到了导师李佩先生。她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界第一人”,是我国“两弹一星”功臣郭永怀先生的夫人。为建设新中国举家回国。他的丈夫是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也是中科院力学所第一任所长,为我国成功制造第一颗原子弹殚精竭虑,献出了生命。飞机失事的那一刹那,他和警卫员紧紧拥抱在一起,夹在两人身体之间的绝密资料完好无损。可是,两人的身体却无法分开,只能合葬。唯一的女儿也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一家三口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