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情小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情小谈学情,从字面意思来看即指学生的情况。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学生情况不仅仅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期望也是学情中重要的一环。我所带的班级目前处于八年级,属于一所山区学校,学生的学情问题就更加突出一些。常常听见老师们在上完一堂课后,回到办公室这样说:“今天这节课只有几个人举手回答问题。”“我今天上课提问了一个课外问题,没有一个人知道。”“今天上完课,我都开始怀疑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不是有问题了。”虽然这些问题,不是完全因学生的学情问题导致的,但是山区学校的学情却是我们在教学中忽视不掉的因素。就我班的语文课为例,教师教学面对着严峻的考验。语文作为一门母语学科,学生对语文语言是不陌生的。但不知为何?语文课堂又又渐渐变得沉闷起来,确实令人沮丧。相对于小学时期的举手“盛况”,初一只有部分学生举手发言,初二个别学生发言,初三都变成“哑巴”了。这种随着年级拔高,而学生参与度不断下降,着实令语文老师感到心情沉重,有了挫败感和无力感。综合分析,从学生心理、身体发育、性格成长、学习方式等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课堂上老师讲的多,学生说得少,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明显减少,让一部分本来就处于被动思考的学生,基本上不思考甚至放弃了思考,被动地等待老师进行知识“灌输”,给出现成的答案。其二,山区孩子见的少、听的少、认识的少,视野相对狭隘和封闭。他们在课堂上无法用精准的言语来表达,师生对话相对较为单一。其三,不排除升入初中后的学生,思想不断成长,逐渐形成他们自己的认知和独立人格,其外在直接表现就是沉默内敛,这也是影响学生课堂活跃度的一个因素。我既是所带班级的语文教师,也是他们的班主任,在这种班主任“优势”下,我班大部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比较大,但是难以持久。通常是学到叙述性的文章和诗歌时,兴趣比较浓厚,尤其是在分角色朗读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时,学生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班上还显露出几位在朗诵方面特别有天赋的学生。然而在学习议论性文章和文言文时,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课堂配合度也较低。另外,在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升学压力下,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趋于“势利”。比如,阅读量一直是我带班级让自己最为头疼的地方。上课引申到课外作品时,学生是一问三不知。如此这般,课堂拓展环节就很难进行下去,只能依靠教师生硬地“灌输”和讲授。于是,我就推荐给学生一些经典的阅读书目,大部分初中学生对名著阅读必考书目比较感兴趣,觉得应该读,而对于其他著作基本不看。对几个同学做了调查,认为是不会考,没必要看,这其中不乏学习优秀的学生。阅读的短视和功利,导致了他们阅读面仅限于“应试”的层面,影响到阅读能力综合提升。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教师应该逐步改变教学方式,将“灌输”式课堂向学生喜欢的“提问交流”式课堂转变,以启发、对话、点拨、分享等手段,促进学习活动深入。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在导入语言、评价语言、总结语言等方面下功夫,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另外,充分利用我校今年新安装的智慧黑板,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着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甚至可以通过有声阅读资源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情分析对教学质量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学情分析,才能加强教学的针对性,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顺应学生的学习,同时对班主任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