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苦,时代伤,作者泪 ——“石壕吏”思辨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民苦,时代伤,作者泪——“石壕吏”思辨教学设计人民苦,时代伤,作者泪——《石壕吏》思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古体诗句式、用韵等特点及本文构思之巧。2.结合注释,理解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心理。3.思辨战争,培养珍爱和平、关心民生疾苦的崇高情怀。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把握构思之巧。教学难点思辨爱国与爱民产生的矛盾冲突,激发关心民生疾苦、珍爱和平的思想。设计特色情境任务驱动思辨阅读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对比导入,激疑问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吏”,官府中小管或差役。“石壕吏”即石壕村的差役。老师在上学的时候就学过这首诗,今天和同学们再次学习,老师从中读出了和以往不一样的东西。不知道同学们是否能读得出来?二、朗读诗作,品古韵1.播放范读,学生听读,关注句式特点,交流初读发现。学生交流:内容上:叙事诗——“有吏夜捉人”。形式上:五言古体诗,二三节奏,两句一换韵,韵与叙事节奏相吻合。2.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字音提醒:老妪(yù)逾(yú)墙幽咽(yè)节奏提醒:有孙/母未去三、聚焦内容,改课本剧1.八一班同学打算把本诗改为课本剧,参加校园历史课本剧大赛,向你咨询本课是否适合改编课本剧。请你参考下面剧本的特点给予解答。剧本特点:(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2)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3)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2.小组在结合注释疏通诗意的基础上,探讨本文是否适合改写课本剧。学生交流:适合改课本剧。(1)时间和空间高度集中:“夜”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渲染了紧张压抑的气氛;空间集中在老妇人家中,便于取景;(2)人物不多:老妇、石壕吏、老翁、作者;(3)矛盾冲突明显:“有吏夜捉人”,一个“捉”字,传神地写出了官民冲突。从“家中更无人”到“请从吏夜归”,是双方矛盾尖锐冲突后无奈的结局。(4)主旨深刻:故事发生在安史之乱中,是战乱下民不聊生的一个缩影,以小见大,深刻反应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四、编写课本剧1.请你和团队成员根据本诗编写课本剧的剧本,为了增强舞台效果,可以适当添加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等舞台说明,并说明理由。石壕吏场景:……(发挥想象力设置场景)旁白:故事发生在安史之乱的第4年,唐军全线奔溃,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一日,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神态动作):?◎老妪(神态动作):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吏(神态动作):?◎老妪(神态动作):室中更无人。◎吏(神态动作):?◎老妪(神态动作):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吏(神态动作):!◎老妪(神态动作):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提示:剧本主要由人物的对白、独白和旁白构成,这是我们改编的重点。文章主要写石壕吏和老妇人对话,诗中老妇人说了很多,石壕吏说了什么呢?我们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吏呼了什么?老妇人前致辞是一气呵成的吗?我们注意诗中换了三次韵,其实也在提醒我们,这至少是三次对话。请根据诗的内容进行补白。用文言文或者现代文补白都可以,但得说明你设计该语言、动作或者神态的理由。2.学生小组合作编改课本剧,并演读对白。学生在拟写课本剧的过程中品析词语,想象场景,体会人物心情,并尝试有感情的演读。学生的课本剧编写设计石壕吏场景:破旧的茅屋,矮矮的围墙,黑乎乎的屋子里摆着几件破旧的家具。旁白:故事发生在安史之乱的第4年,唐军全线奔溃,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一日,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蛮横地):汝家有男丁否?◎老妪(擦着眼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吏(狐疑):还有他人否?◎老妪(怯生生):室中更无人。◎吏(厉声):其真无人也?◎老妪(悲愤):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吏(大力拍着桌子):汝家必征一人!◎老妪(缓缓抬起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旁白:嘈杂声渐渐消失了,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泣。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总结:藏问与答,构思巧妙,情节生动,人物个性鲜明,适合改编课本剧。五、采访剧中人,思辨战争1.如果可以穿越时空,来到安史之乱那个“有吏夜捉人”的夜晚,你最想采访谁?你准备问他什么问题?学生交流:采访老妇人:你为何敢于去应河阳役?采访老翁:你为何丢下老妇人逾墙走?学生模拟被采访者,多角度回答采访,体会“人民苦”。(板书:人民苦)2.石壕吏状告杜甫尊敬的法官大人:我们是来自河南新安县的基层差役,状告有诗圣之称的杜甫先生。他于大唐乾元二年写下了一首《石壕吏》,写我们一行几名差役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不放过。后世的读者读了这篇文章后,都骂我们残暴,骂我大唐兵役制度黑暗,这严重的损害了我们的名誉权,而且与事实严重不符。因此我要求法官大人为我们做主,要求杜甫向我们公开道歉,并在各大媒体为我们恢复名誉。……请你从石壕吏的角度谈谈你对“有吏夜捉人”的看法。学生思考交流:从注释①可知,安史之乱到了艰难的拉锯战阶段,有灭国之险。这是正义之战,像木兰代父从军一样,保家卫国是人民理所当然的责任。“急应河阳役”可见战事吃紧,石壕吏需要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执行兵役制度,这是职责所在,不过是态度粗暴了些。老妇苦,小吏冤,战争中每个人都不容易,人人都是受害者。(板书:时代伤)3.采访杜甫:你曾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面对此情此景,你为何不露面,是冷血,还是怯懦?“凡公此等诗,不专是刺。盖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故可已而不已者,则刺之;不得已而用者,则慰之哀之。”——仇兆鳌《杜诗详注》学生交流:杜甫一直践行儒家思想,年轻时便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热爱祖国是他一生不变的情怀。面对安史之乱,他既希望国家早日打败叛军,结束战争,又心疼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既刺而哀,这正是诗人思想矛盾所在。当他所热爱的大唐和他所关心的人民发生冲突时,他能说什么呢?他便隐藏在背后,冷静的叙述故事,更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板书:作者泪)六、布置作业课下阅读“三吏”、“三别”,深入认识杜甫“时代的落难者,后世的点灯人”的形象。“三吏”“三别”节选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潼关吏》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无家别》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垂老别》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无家别》杜甫:时代的落难者,后世的点灯人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