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典型试题分析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22年度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典型试题分析报告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典型试题分析报告本套试卷严格遵循《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教基〔xx〕15号)(下文简称《意见》)要求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课程标准》)语文课程理念和目标,命题科学合理,尤其是整套试卷在推进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选素材紧跟热点、创设真实情境模拟活动、强化多层级综合避免单一考查、答案多元化等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从考生考试数据及一线教师就试卷命题质量所反馈的信息来看,效果较好。现就试卷中的典型试题予以分析。[试题1]5.下面是小萌同学在毕业之际给班主任信中的一段话,其中划线词语表达不得体的一处是(2分)再见了,李老师!感谢您三年如一日“孺子牛”“老黄牛”般的悉心(A)赐教,让我从一名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为懂事明理的青年。师恩难忘,以后我定会经常(B)光临母校,到您(C)府上看望您,继续聆听您的(D)高见。[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2分)B。[数据统计]得分率55.48%,人平1.11分,难度系数0.56,区分度0.59。[评析]本题是试卷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第5题对传统文化中谦词、敬词的考查。本题主要特点在于:将谦词敬词的考查放到了一段完整的虚拟的书信中,既让它具有了真实的生活情境,又使其有一个浑然一体的整体语境,打破了以往单调割裂独立的单项选择考查方式;通过提供给老师写信感恩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初中乃至小学的学习生活,理性认识学校教师的辛勤付出以及正确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培育感恩情怀;“孺子牛、老黄牛”等词语的巧妙引用,使这封简洁的信、这道简单的题富有了时代色彩,间接落实了《意见》所提出的“两个维护”要求。[试题2]6.综合性学习(6分)为传承红色文化,展现美好生活,xx“村晚”活动将在汝城县沙洲村举行。请你作为活动志愿者,参与下列活动。补写对联活动资料组正在根据下面两则“链接材料”拟写对联,但对下联末尾三个字把握不准,请你补写完整,便于张贴在“村晚”演出舞台两侧。(2分)链接材料1:1934年11月,中央红军迫于严峻形势放弃汝城县城,翻过大山向宜章进军,经过汝城县文明乡(当时叫文明司)的沙洲村。11月6日,三位女红军住进农民徐解秀家里,当天晚上四人睡在一起,盖的是她床上的一块烂棉絮和红军的一条被子。第二天临走时,为感谢徐解秀,女红军把她们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了一半送给她。徐解秀后来回忆说:“虽然那时候为了红军留下的半条被子吃了点儿苦,不过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叫红军?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给穷苦人半条的人。”链接材料2: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力争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积极谋划乡村振兴快速发展之路,让百万乡村的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上联:岁月沧桑半条被子铸经典下联:党恩浩荡百万乡村[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示例:谋(“促、图”等)振兴评分标准:2分。答出“谋”(“促、图”等)意思接近的动词1分,答出“振兴”1分。[数据统计]人平3.44分,难度系数0.57,区分度0.45。[评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学习题,主要考查对联,通过提供上联和下联的前半句,要求学生将下联补充完整。本题综合性较强:一是考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应用能力。结合上联,下联字数需11个字,已提供了8个,还需补充3个;这三个字的结构应与上联末尾“铸经典”对称;三个字中末尾字应该为平声(第一、二声或阴平、阳平)。二是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和主要信息的提炼整合能力。依据“链接材料2”中关键词句“推进乡村振兴”“谋划乡村振兴”,就可以整合出对应答案“推振兴、谋振兴”及与“推、谋”意近的动词。三是融入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文化,讴歌新时代。试题选材让xx地区考生了解或重温了本地区的红色革命故事“半条被子的故事”,增强了家乡自豪感,尤其是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给穷苦人半条的人”、军民一家亲的真情。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已实现全面脱贫,正在大刀阔斧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由历史到现实,这些都增强了学生对党的爱戴与拥护的思想意识,真正起到了为党育人的目的。四是命题取材于新闻,再次虚拟活动,使之更贴近生活更真实。本题素材源于2021年1月28日的xx新闻《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走进沙洲村》,命题巧设“xx村晚活动”,将考生作为志愿者,安排到活动资料组完成对联的补充,并且要将其贴在演出舞台的两侧,完全把严肃紧张的考试当作了一次户外的研学旅行,让考生多了身临其境之感和活动参与欲。这正如《意见》中所要求的“增强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和适切性,提高试题情境设计水平”。[试题3]7.古诗词整理。(10分)请在下面表格空缺处填上合适的内容。类别默写名句赏析名句四季美景(1),。(赵师秀《约客》)写出了黄梅时节的天气特征和江南雨季的特别景致。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2)(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运用了新奇贴切的比喻,以春花喻冬雪,既描写了边塞特有的奇异秀丽风光,又抒写了诗人的惊喜之情。家国情怀(4),。(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5)[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2)从宏观角度描绘了夕阳余晖晕染下远处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出浓浓的秋意。(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4)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5)描写了将士们虽然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尚未建功立业,不甘于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评分标准:10分,每小题2分。默写诗句出现错字、漏字、多字、语序不当,该空不得分。赏析诗句意近即可。[数据统计]满分率8.56%,人平4.55分,难度系数0.65,区分度0.99。[评析]本题主要考查古诗词整理,放在试卷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的最后一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识记、理解和应用。《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与内容要求学生义务教育阶段“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于2017年9月在全国中小学开始全新启用的统编本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比例大幅增加,例如:从统编本七年级上册课本开始,每一个单元有1篇古文(或古诗),在八、九年级中单独拥有两个单元为古诗(文),体现了教育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本试题的优点就在于不只是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古诗词,还要能默写(不能出现错别字),更要能理解,给所供名句进行赏析,或者根据赏析写出对应名句,这就加强了对古诗词理解与识记的高度结合,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并有效传承优秀文化而不是一知半解甚至望文生义。其次将古诗词分类整理考查,本题中提供了“四季美景”“家国情怀”两个类别,能更好地引导古诗词教学系统化,引导师生分类归纳教与学,增强对古诗词主题情感的理解力及前后古诗词教学的连贯性,甚至可以起到以先教促后学的效果。[试题4]9.《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这样评价周恩来:“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语文老师要求大家对这句话的理解进行交流,请你结合名著具体内容将自己的理解与大家分享。(4分)[参考答案示例和评分标准]周恩来的“个人的魅力”体现在:①面目英俊,不脱孩子气。②生活简朴,爱整洁,吃苦耐劳。如住处陈设简单,打扫得很干净。③单纯热情、平易近人、真诚坦率、温和文雅。如他热情接待斯诺,替他起草有趣旅程;陪斯诺田园散步;爱护“红小鬼”。④有才学,言行深思熟虑。如讲英语相当准确;在南开大学读书期间成绩优异。⑤有着坚定的革命决心和战斗意志。如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背弃了中国古代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周恩来的“领袖的自信”体现在:①任何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可以到苏区访问,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②无线电通讯部门的密码从来没有给国民党破译过。③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④他用革命决心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来改变旧中国的面貌。评分标准:4分。从“个人的魅力”、“领袖的自信”两方面作答,各2分,每个方面只要能答出两点,有事例概括即可。[数据统计]满分率3.64%,人平1.31分,难度系数0.33,区分度0.53。[评析]本题是试卷第二部分“阅读与理解”中的“名著阅读”第2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选材角度来看,选取《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名著命题,既是考虑到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对“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工作的具体落实,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使命担当,也是统编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坚持革命传统教育,四是突出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要求的具体落实,在名著阅读考查中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文化,学党史,跟党走。名著中描述了众多的领袖人物,本题之所以选择了周恩来,是因为他不论从外貌特征还是从个人和领袖的性格品质来说,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命题者充分考虑了考生的答题难度,也希冀通过本题考试让更多的孩子更全面更深入地去了解他的领导才能和人格魅力,学习他,做好革命先辈的接班人。从命题意图来看,本题要求概括出周恩来在“个人魅力”和“领袖自信”两个方面的典型事例及其性格特点的具体体现,这就是命题者善于抓住文本中关键句子撬动对整本书阅读,从而引导教师对整本书的教学以及学生对整本书的学习落到实处;其次本题也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合作探究方式等方面作了很好引导,如题干中“对这句话的理解进行交流”“将自己的理解与大家分享”等启发式语言,同时考生只有抓住关键词“个人”“魅力”和“领袖”“自信”,再结合题干中要求“结合名著具体内容”才能把握题意和答题方向。本题满分4分,考生平均分仅有1.31分,零分率为30%,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的名著阅读教学要么未真抓实教,要么流于形式,没有让整本书阅读真正落地落实,所以本题的设计更好地为未来的名著阅读教学敲响了“警钟”。[试题5]11.文中划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B.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C.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D.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答案和评分标准](2分)B。[数据统计]满分率69.89%,难度系数0.70,区分度0.44。[评析]本题是试卷第二部分“阅读与理解”“文言文比较阅读”中的第二小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解释、语句的翻译能力,对文言语句的语感和结构分析能力,结合上下文理解语句的能力。考试中,选择B的考生人数超过了70%,反映出本题属于较易题,但它的重要性不止于此,而是超越了大多数市(地区)考查文言文朗读停顿停留在节奏划分的层次,上升到了语句断句的更高要求,也与高中文言文教学和高考密切衔接,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多诵读培养好语感、要多积累能准确翻译语句,真正落实“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课标要求。[试题6]窗花舞张金凤①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②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那手工剪出的红窗花,每一幅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智慧和爱意;剪刀裁出的线条简约而质朴,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③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笸箩,用小剪刀在红纸上勾画自己的梦。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可仍能剪窗花。她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怀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剪着剪着,奶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记忆,嘴角笑起两朵花儿。她剪出肌腱有力的农夫扬鞭驱健牛耕田,剪出忙于秋收的老者赶着满载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她也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戴斗笠的老人垂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