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65.020.40B65LY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Y/T1840—2020代替LY/T1840-2009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技术规程TechnologyRegulationsofVegetationRestorationinKarstZone2020-03-30发布2020-10-01实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LY/T1840—2020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LY/T1840-2009《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技术规程》。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见1.2);——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2);——修改了喀斯特定义(见3.1);——修改了植被恢复原则(见5);——修改了种子使用原则(见7.3.1);——修改了苗木使用原则(见7.3.2);——修改了造林密度(见7.6);——删除了设施林业和集约经济林有关内容(见2009年版7.9.4);——增加了附录C物种并在附录D中列出相应拉丁文(见附录C、D)。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防沙治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65)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普定县林业技术推广站、广州市绿化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生、姚小华、吴永彬、任华东、薛亮、王佳、沈海岑、戴晓勇、张显松、郑丕煌、黄颂谊。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LY/T1840-2009。LY/T1840—20201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技术规程1范围1.1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相关的土地石漠化的定义、分类与分级、植被恢复原则、植被恢复方式、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检查验收及技术档案建立等内容和有关要求。1.2本标准适用于我国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土地的植被恢复。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2772林木种子检验规程GB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7908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T1516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GB/T18337生态公益林建设(所有部分)LY/T2829石漠化山地经济林营造技术规程3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喀斯特karst喀斯特又称岩溶。水和CO2共同作用于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导致的岩石溶解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3.2石漠化rockydesertification在我国热带、亚热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喀斯特发育的自然背景下,由于自然和人为活动的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砂砾堆积,土地生产力衰退甚至丧失,地表呈现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乃至消失的现象。3.3石漠化率rockdesertificationrate石漠化率指在单位面积内,无植被覆盖的地表岩石面积所占的比例。3.4LY/T1840—20202季相石漠化seasonalkarstrockdesertification石漠化中的石漠化率呈季节性波动的现象。4石漠化分类与分级4.1中国石漠化区划根据我国喀斯特分布特点、地带性气候、大地貌特征及喀斯特地貌特点,将我国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区域区划为4个一级区划单位和13个二级区划单位,见附录表A.1。4.2土地分类喀斯特地区土地分为石漠化土地和未石漠化土地两大类。4.2.1石漠化土地岩石裸露度≥30%,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石漠化土地。a)植被综合盖度<5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b)植被综合盖度<70%的草地;c)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未利用地;d)非梯田旱地。4.2.2未石漠化土地未石漠化土地分为潜在石漠化土地和非石漠化土地。4.2.2.1潜在石漠化土地岩石裸露度≥30%,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潜在石漠化土地。a)植被综合盖度≥5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b)植被综合盖度≥70%的牧草地;c)梯田旱地。4.2.2.2非石漠化土地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非石漠化土地。a)岩石裸露度<3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旱地;草地;未利用地;b)苗圃地、林业辅助生产用地等林地;水田;建设用地;水域。4.3石漠化程度分级石漠化的程度分为四级:轻度石漠化(Ⅰ)、中度石漠化(Ⅱ)、重度石漠化(Ⅲ)和极重度石漠化(Ⅳ)。4.3.1石漠化程度评定因子及指标石漠化程度评定因子有岩石裸露度、植被类型、植被综合盖度和土层厚度。石漠化各因子及评分标准见附录表B.1。4.3.2石漠化程度评定标准LY/T1840—20203石漠化程度分级和评定标准如下:a)轻度石漠化(Ⅰ):各指标评分之和≤45;b)中度石漠化(Ⅱ):各指标评分之和为46~60;c)重度石漠化(Ⅲ):各指标评分之和为61~75;d)极重度石漠化(Ⅳ):各指标评分之和>75。5植被恢复原则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应坚持以下原则:a)因地制宜,适地适树。b)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c)根据石漠化不同程度选择不同植被恢复方式进行分级治理。d)保护原有植被,可持续发展。e)以乡土树种为主,乔、灌、草相结合,混交造林。6植被恢复方式6.1植被恢复方式为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6.2根据石漠化程度选择植被恢复方式:a)轻度石漠化地段:以人工营造特色生态经济林为主。b)中度石漠化地段:在坡度小于25°的适宜地区,以培育生态经济林为主;坡度大于25°地区以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生态林为主。c)重度、极重度石漠化地段:以封山育林为主,人工造林为辅,建立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生态林。7人工造林7.1造林调查与作业设计调查与作业设计步骤如下:a)小班或施工地块的划分应根据石漠化程度来划分,石漠化程度一致的立地类型划分为一小班。b)造林作业设计以石漠化程度一致的小班或施工地块为单位。c)造林调查与作业设计按GB/T15776执行。7.2树种选择原则树种选择遵循以下基本原则:a)地带性原则:根据不同的区域,选择适合的造林树种,做到适地适树。b)生态与经济效益兼顾原则:以生态树种为主,适当选择经济树种或者生态经济型兼用树种。c)多样性原则: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乔木和灌木,选择多树种造林。d)乡土树种优先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参见附录C、附录D),适应喀斯地区干旱、高钙环境。7.3种子和苗木LY/T1840—202047.3.1种子种子使用遵循以下原则:a)优先选用优良种源和良种基地生产的种子,无良种基地条件可选择优良林分的优良单株采种。b)禁止使用带有森林植物检疫对象的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c)林木种子质量达到GB7908或地方标准规定的种子质量标准。d)林木种子质量检验按GB2772执行。7.3.2苗木苗木质量按GB6000或地方苗木质量标准执行。7.4造林整地7.4.1整地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整地方法,在石山下部、土壤覆盖度高、缓坡或谷地的地段采用穴状整地,石山中上部陡坡地段采用穴状整地和鱼鳞坑整地结合的方式。7.4.2整地规格穴状整地,口径30cm~60cm,深度30cm~50cm。7.4.3整地时间造林前10d~15d完成整地,回填表土。7.5造林季节7.5.1冬季造林根据树种的物候期适时安排造林,在树木发芽前完成,土壤墒情好时应尽早进行。有冰冻地区,在土壤解冻后安排造林。7.5.2雨季造林a)播种造林要注意雨情动态,在雨季将近时及时播种造林。b)容器苗与裸根苗造林要注意雨情动态,在雨季到来雨水下透土壤后及时造林。7.6造林密度根据培育目标、立地条件、林种确定造林密度:a)生态公益林按GB/T18337(所有部分)执行;b)生态经济林按LY/T2829执行;c)其他林种按GB/T15776执行;d)在不影响生长情况下提倡密植。7.7造林a)按GB/T15776执行。b)推荐使用生根粉、保水剂等新技术处理苗木。c)直播造林要挖小穴。LY/T1840—202057.8植物配置7.8.1营造混交林。7.8.2根据树种生物学特性和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混交方式。7.8.3提倡乔灌草(藤)混交。7.8.4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加大灌木树种和草种的比重。7.8.5在季相石漠化严重的地区,加大常绿树种比例。7.9幼林管护7.9.1松土砍草及时进行松土砍草,在不影响幼树生长的情况下保留原有植被。穴内松土连续2a~3a,每年1次~2次。7.9.2补植、补播当年造林成活率不合格的造林地,及时进行补植、补播。7.9.3有害生物防治做好造林地管护和林木有害生物防治。8封山育林育草8.1人工促进封山育林在植被类型与植被综合盖度因子指标之和大于13、小于26的重度与极重度石漠化地段可以进行人工促进封山育林。8.2封山育林育草在重度与极重度石漠化地段,植被综合盖度在30%~70%之间的区域进行全封育林育草,按GB/T15163执行。9检查验收按GB/T15776执行。10技术档案建立按GB/T15776执行。LY/T1840—20206AA附录A(规范性附录)中国石漠化区划体系表A.1中国石漠化区划体系一级区划二级区划Ⅰ两广热带、南亚热带区Ⅰ-1粤西、北喀斯特丘陵区Ⅰ-2桂西喀斯特丘陵区Ⅰ-3桂中、桂东北喀斯特低山区Ⅱ云贵高原亚热带区Ⅱ-1长江水系乌江流域黔西区Ⅱ-2长江水系黔东、黔中、黔东南区Ⅱ-3长江水系黔西北、东北喀斯特区Ⅱ-4珠江水系南北盘江等黔南喀斯特区Ⅱ-5滇东、滇东南高原喀斯特区Ⅲ湘鄂中、低中丘陵中亚热带区Ⅲ-1湘西喀斯特中、低山区Ⅲ-2湘南、湘中喀斯特丘陵区Ⅲ-3鄂西喀斯特中低山区Ⅳ川渝鄂北亚热带区Ⅳ-1东南喀斯特山地Ⅳ-2渝东、鄂北山地丘陵区LY/T1840—20207BB附录B(规范性附录)石漠化评定因子与评分标准表B.1石漠化评定因子与因子评分标准岩石裸露度植被类型植被综合盖度*土层厚度程度评分程度评分程度评分程度评分30%~39%20乔木型550%~69%5Ⅰ级(40cm以上)140%~49%26灌木型830%~49%8Ⅱ级(20cm~39cm)350%~59%32草丛型1220%~29%14Ⅲ级(10cm~19cm)660%~69%38旱地作物型1610%~19%20Ⅳ级(10cm以下)10≥70%44无植被型2010%26*注:旱地农作物植被综合盖度按30%~49%计。LY/T1840—20208CC附录C(资料性附录)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人工造林参考物种表C.1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人工造林参考物种一级区划二级区划参考物种Ⅰ两广热带、南亚热带区Ⅰ-1粤西、北喀斯特丘陵区杜鹃、八角、台湾相思Ⅰ-2桂西喀斯特丘陵区任豆、吊丝竹、苏木、香椿、肥牛树、南酸枣、柚木、降香黄檀、苦楝、桤木、台湾相思、喜树、毛葡萄、山银花、木豆、象草等Ⅰ-3桂中、桂东北喀斯特低山区竹子、任豆、香椿、喜树、毛葡萄、山银花、木豆、柏木、核桃等Ⅱ云贵高原亚热带区Ⅱ-1长江水系乌江流域黔西区滇柏、柏木、藏柏、泡桐、滇楸、麻栎、栓皮栎、女贞、臭椿、刺槐、苦楝、化香、喜树、猴樟、复羽叶栾树、桤木、杜仲、黄柏、花椒、核桃、乌桕、漆、桑、油桐、盐肤木、梨、桃、黔竹、刺梨、紫穗槐、金银花、火棘、龙须草等Ⅱ-2长江水系黔东、黔中、黔东南区滇柏、福建柏、柏木、滇楸、栲树、光皮桦、麻栎、栓皮栎、女贞、臭椿、刺槐、苦楝、喜树、猴樟、黔竹、桤木、杜仲、黄柏、花椒、核桃、乌桕、漆、桑、盐肤木、刺梨、紫穗槐、金银花、火棘、龙须草等Ⅱ-3长江水系黔西北、东北喀斯特区滇柏、柏木、藏柏、滇楸、响叶杨、麻栎、白栎、栓皮栎、女贞、臭椿、刺槐、猴樟、复羽叶栾树、杜仲、黄柏、花椒、核桃、乌桕、川桂、漆、桑、盐肤木、黔竹、慈竹、刺梨、紫穗槐、金银花、火棘、龙须草、方竹等Ⅱ-4珠江水系南北盘江等黔南喀斯特区云南松、滇柏、柏木、滇楸、光皮桦、麻栎、白栎、栓皮栎、女贞、臭椿、刺槐、苦楝、猴樟、复羽叶栾树、杜仲、黄柏、花椒、核桃、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