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技术以严谨求进,管理以艺术求精。从技术工程师到管理领头人,这是一个充满着痛苦与挣扎的历练之旅!本课程以帮助职业经理人“突破管理瓶颈”为核心,以“全面、易懂、实用”为原则,讲授管理者应掌握的基本管理理念和方法,为学员提供关于如何处理实际工作的操作性建议,就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基本职责进行探讨和分析,引导您迅速踏上从技术能手到管理精英的转变之路!本课程将学到以下方面: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课程纲要及结构管理者的PODC管理者的角色典范管理者须具备的个人习惯管理者须具备的团队习惯P3:中国古人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在学什么?知识。但是这个知识不加以运用不加以练习,不加以温习,那么知识它永远只是知识,只有加以运用了,才能把它转化为你自己所用的智慧。中国古代的老祖宗还讲了第二句话:“学而不思则罔”,罔是什么意思?迷茫,失去方向。为什么说学习了不加以思考,就会失去方向呢?现在,社会产生信息的产生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接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假如说这两个曲线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当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的时候,对我们来说产生的问题则是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困惑。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我们怎么都跟不上形势和时代。如今,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我们不断的充实自己的技术知识,但是当需要我们管理一个团队的时候,我们又能让团队产生良好的业绩呢?本次课程,我们主要将关注管理的艺术。我们看看整个管理学的发展历史,大家就会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我们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其实管理归根到底是聚焦在什么地方,关注在什么地方,人还有事。管理学的理论,不断地在人和事当中摇摆。P4:把公司里面所有的人排排队,20%最好的,他们是为你公司创造财富的人,还有70%的人,这个70%的人维持,那么一定有10%的人。这个10%的人是什么人?要被淘汰的。GE的前总裁,管理学家杰克·韦尔奇,他说这10%的人,是因为在这里,没有合适他的土壤,那我们为什么要阻拦他,不让他去寻找合适他的土壤呢?271法则,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人常常来说的,叫末位淘汰,假如在我们的公司,在我们的机构当中实行了末位淘汰,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按照中国的文化来讲,可能会出现内部的争斗,争斗就是想让自己不要变成10%,从10%进到20%有点难,但是10%到70%很容易。如何面对自己的下属呢?如果你要求你的属下,只是被动的一成不变的,跟着你去复制,他最大只是跟你一样大,他永远没办法超过你,这种知识的传递是在递减的,而要想知识转化为智慧,递增的发展只有去创造的学习,只有去思考的学习,只有去运用的学习,只有创新的学习,这个才真正的有效。P:5权威的统计报告显示,现在的职业经理人65%以上的人曾经从事过营销工作,而58%的人所学的专业为工科或理科,这些专业多属技术工作。由此可见,专业人才如何走向管理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本课程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将围绕以下的结构展开:最核心的一环是角色典范。专业人才要转化为管理人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后,克服以前所有专业人士的工作思维和习惯。接下来要养成三种个人的习惯:关注结果、眼观大图、紧扣要事以及三个团队的习惯:创造信任、集思广益和发展优势。个人习惯可以自行修炼,而团队的习惯则需要与他人互动。最后一环则是要掌握一些工具和方法,例如:分派与授权、领导与权威、计划与决策、控制与纠纷等。这三者互相之间是发展的,因而学习这些内容必须带着开放的心态、批判和思考的方法来进行。P:71、技而优则管东方的企业倾向于从企业内部提拔人才到管理层,而选择的标准除去资历、人际关系等基础之外往往就是技术专业能力的高低,因为在东方的传统思维模式中,技而优则管是顺理成章的。2、IT业迅速发展、规模壮大随着IT业的迅速发展,规模日益壮大,知识化、网络化、技术化的日趋明显,少量的技术人员已经解决不了客户的所有问题,这就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参与到管理决策中来以顺应趋势,满足当今客户的多元化和深层次需求。3、客户需求多元化客户的需求日趋多元化,这时就更需要有技术的管理者来率领整个技术队伍,使专业技术多元化,满足客户的需求。P:8专业技术人员更多关注的是事,关注工作是否完成;而管理人员更关注的是每个人的潜力是否都得到了发挥,团队成员是否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上常常在深处、细微处着眼;而管理人员并不追求事事均备,而是进行宏观把握。专业技术人员的观念是非黑即白,由于长期以来从事专业技术,更相信经过反复验证的事情,是非分明;而管理人员认为在管理当中没有绝对的正确或错误,而只有一些原则性是固定的,所以他们在观念上是非黑非白的,认为应因人、因事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专业技术人员对事不对人,只要认为应当怎样,就不管对方的身份和感受,直白地加以纠正;而管理人员则是对事也对人,会视具体情况和具体对象作出相应的适宜反应。专业技术人员更多的享受创造过程的乐趣,对于创造的价值却并不大重视;而管理人员则更强调工作的价值、结果。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方式上是算加法,通常是一件完成后再去做另一件;管理人员则是算乘法,对于所有关键要素都要齐头并进,缺少其中一个要素没有配合完成都被认为是失败。专业技术人员倾向于收敛思维,在思考问题时思维模式较为单一、模式化;而管理人员则是发散思维,强调变通。专业技术人员更崇尚科学,而管理人员则更看重管理中的哲学和艺术。专业技术人员做每件事都有量化的指标,而管理人员更多依靠的是概念性的理念。综合以上特点,专业技术人员相对更古板、刻板,而管理人员则更灵活、更富有弹性。P:9专业技术人员转型为管理人员需要克服以下四个思维习惯和角色认知上的障碍:1、强将手下无弱兵由专业技术人员转型为管理人员的管理者,常常因为自身的技术能力强,而永远以一个强者的姿态出现在下属面前,下属的一切问题都代为解决,认为强将手下无弱兵,这样就能够领导好团队。实际上这种作法却在无形中阻碍了下属的健康成长,使他们不能在实际工作中独当一面,因而管理学中有句名言:强将手下必弱兵。2、不打无准备之仗由于专业技术人员崇尚科学,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如果认为还没有准备充分,就很难做出科学、正确的决定;而作为管理人才,有时候就需要在准备尚未充足的情况下做出决定。3、亲力亲为专业转型的管理人员喜欢凡事亲力亲为,总是替下属解决本属于他们自己应该解决的问题,结果往往在这方面花费过多的精力,而没有更好地通过有效管理措施,提高整个团队的绩效。4、追求技术完美专业转型的管理人员往往过度追求技术上的完美,而牺牲了工作速度,甚至舍本逐末,忽略了对最终结果的认定。P:11不同的管理层所侧重需要的相关管理技能不同。越往高层,管理者就更需要理论倾向的操纵技能,也就是从宏观大局、概念、文化上把握事务的能力。而越接近一线,就越侧重于对技术性技能的需要。但无论是在高层、中层还是前线,都需要的技能是人性倾向的操纵技能,也就是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不同管理层侧重的工作:有管理学家认为做一个管理者,不外乎是在做三件事:做(do),想(think),说(talk)。1、前线管理者作为一线管理者,最侧重的工作是do——执行,其次是talk——与人交往,最后才是think——思考。所以一线管理者主要的工作就是执行力,将任务不折不扣地贯彻和完成。2、中层管理者对于中层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是think,因为他们要负责将高层交付的任务,进行分解、演化,变成可执行的方案。其次是talk,因为他们同时也需要将高层的意见有机、有效地传达给一线。最后是do,执行主要由一线完成,中层参与相对较少。3、高层管理者对于高层管理者而言,talk和think在某种意义上是同等重要的,然而更重要的还是talk,因为很多时候是由专业人士提供各种意见,高层管理者聆听,然后做出决定,并下达命令,这才是高层管理者工作的最明确体现。真正高明的领导需要善于思考他人的想法,做到博采众长,因而think也相当重要。最后才是do,在具体执行上,高层管理者最少涉及。P:12管理者的职责也是基本功,主要有四个:计划(plan)、组织(organise)、领导(direction)和控制(control),也就是常说的PODC。(一)计划(P)所谓计划是指为了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目的,通过对资源的有效运用、整合,设定检测标准,预估风险的过程。做计划时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有:1.资源资源包括人员、时间、资金、信息、原材料、设备、环境等。以下着重强调三种资源:Æ时间资源时间资源不仅指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跨度,还指对时机性的把握,例如经营企业既不能步调太快,因为很容易成为后人汲取经验教训的牺牲品,又不能太慢,否则无法占取先机。Æ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特点是:有风险、需要投资、无形性、可复制性以及去伪存真性。Æ环境资源环境又可以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两种。软环境主要指政策支持等无形的环境资源;硬环境则主要指地理位置、公共设施、交通便利状况等。(二)组织(O)组织就是按照计划协调机构内部资源,对人力、资金、时间、环境、信息等相关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安排分工及工作程序细节的过程。(三)领导(D)领导即通过监督、指挥、培训和激励下属带领单位完成任务的过程。Æ监督根据心理学,所有人的本性都倾向于在他心目中认为较为重要的人面前表现出从善、遵从社会属性的一面,而在重要的人不在场时则表现出从恶、顺从自然属性的一面,能够做到慎独的人凤毛麟角。所以如果在工作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监督,就不能保证员工会保持管理者在场时的工作热情。Æ指挥实际工作中总会存在计划时没有预估到的风险,很有可能出现超出员工职责范围的情况;同时,实际评估的标准也并非都可以量化,而且不同的人对于标准的理解也可能不一致。这就需要管理者的指挥工作,对风险进行协调,对实际操作做出指导。Æ培训管理者还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工作,以使他们掌握完成各自工作的必要技能和专业技术知识,从而建立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员工队伍。Æ激励在管理工作中不断地对员工进行必要的激励,对其工作能力、价值加以充分的肯定,并做出适当的奖励行为,从而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增加员工努力完成任务、创造绩效的动力。(四)控制(C)控制是指定期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检讨工作的质量和进度,采取适当的修正行为。通常有两种控制方案:一种是拖延完成,另一种则是通过追加资源以保证按时完成。对于这两种方案的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就是对风险与追加资源进行权衡,如果风险过大,投入过小,那就选择后者;反之如果风险很小,在可承担的范围内,就选择前者。应注意的是,优先选择的应当是通过追加资源以保证按时完成的方案。因为根据帕金森法则,如果为工作安排了充足的时间,工作就会自动膨胀,占满所有的工作时间;此外如果一个时间点无法完成的工作,拖到下一个时间点,那么90%以上的可能是,下一个时间点的工作也同样无法完成。P:14管理者扮演的角色专业转型的管理人员应当扮演何种角色,是一个首要的问题。对于一个管理者而言,是否扮演好了管理者角色,是由被管理者,也就是员工来定义的。管理者角色这一概念是由管理学家亨利·明兹伯格提出的,他根据对管理者的实际研究,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1.人际关系角色所谓人际关系角色,就是在与人沟通、交流中需要扮演的角色。主要有三种:Æ傀儡属于象征性首脑,并非真正的决策人,也就是公众形象代言人,他在言行上代表企业的利益、文化,必须履行许多法律、社交、礼仪性的例行义务,主要的活动是接待访客,签署文件,带给公众、下属信心,以巩固企业的地位。身教重于言传,所以傀儡型管理者在审慎自己的言行时,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下属、外界所造成的影响。Æ领导者主要负责激励下属,担当人员配备、培训、交流、激励的职责,需要从事所有上下级参与的活动。因而领导者在接管一个单位时,首先要展开的工作就是熟悉内部的人员。身为领导者,一方面要考虑到企业目标,另一方面也要顾及员工个人利益,设法使员工的需求和企业的目标一致,竭力克服压力和困难,使企业和员工共同成长。Æ联络者管理者的任务不只是协调部属的工作,更要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