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关于全市优化法治环境经验交流材料范例【导语】网友为您精心整理收集的“2022年度关于全市优化法治环境经验交流材料范例”精品文档,供您参考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今年以来,我市聚焦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涉诉问题和司法需求,持续向主动服务、风险防控、诉源治理、协调联动四个方向精准发力,围绕加强风险预警防范、推动纠纷多元化解、提升诉讼服务质效等方面,创新方法举措,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和保障,有效提高了涉企纠纷化解效率,降低了诉讼成本,民营企业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一、向主动服务发力,畅通企业诉求渠道。一是上门“法治体检”。树立“问需于企”主动服务理念,组建法律服务团开展实地调研,通过“上门体检”帮助企业发现和分析生产经营中存在的法律风险隐患,及时提出司法建议,助力企业堵塞管理漏洞。目前已“体检”民营企业30余家,提出对策建议50余条。二是线上“答疑解惑”。建立企业法律风险提示微信交流群,线上实时为企业答疑解惑,指导和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合同纠纷、劳动争议等难题,推送典型案例90余个、经验做法21条,深度解读法律法规16部。三是意见“畅通直达”。建立联系重点企业制度,搭建起司法机关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进一步发挥法官联系人机制作用。开展“百名法官进百企”活动,选派市、区两级法院100名法官深入辖区内百余家企业,组织普法宣传活动50余场,征求意见建议200余条。在认真吸纳意见建议、逐条逐项分解落实到位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关于服务保障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的措施》等政策文件,精准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二、向风险防范发力,筑牢涉诉预警屏障。一是编制“一本指引”。充分利用案件资源优势,依托一体化工作平台,全面梳理分析全市法院审理的涉企纠纷案件。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易发、多发风险点,围绕组织形式治理、法人治理、合同管理、融资担保等方面,编制了《民营企业常见法律风险与防控指引》,作为企业的法律工具书,帮助企业有效防控法律风险。二是开辟“一个栏目”。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开辟“以案说法”栏目,采取图文并茂、音视频结合等形式,发布涉企纠纷典型案例300余个,涵盖案情简介、裁判结果、法官说法、法律链接等丰富内容,将风险提示与以案说法相结合,达到了警醒、教育、启迪的目的。三是建立“一个台账”。建立涉及重点企业股东、董监高及关联企业诉讼案件的工作台账,根据案件与重点企业的关联度进行分类梳理、分级研判、动态管理,对可能波及重点企业的诉讼风险,即时预警、提前介入、源头化解,避免个案纠纷引发系统风险。目前,已发出预警20余次,有力提升了风险防范效能。三、向诉源治理发力,降低企业诉讼成本。一是构建纠纷解决多元体系。建立涉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搭建了“调解优先、诉讼兜底”的解纷框架,打造了“法院+金融机构”“法院+工商联”“法院+贸促会”“法院+工会”“法院+仲裁”等多元解纷模式。开辟企业多元解纷和网上立案“绿色通道”,推进“互联网+调解”“总对总”在线调解机制建设,深度应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移动微法院等平台,实现诉前委派案件音视频在线调解,立案、交费、送达、评估等诉讼服务网上办理、一次办好。二是拓宽纠纷解决便利渠道。建立商会商事纠纷调解中心,调处纠纷793件,涉及金额25.54亿元;成立知识产权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处纠纷200件,涉及金额2500余万元。深入开展“银行行长进法院”等活动,成功引导36家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接受诉前调解、诉讼调解和小额诉讼程序。三是创新“调解+司法确认+速裁”纠纷解决模式。建立“快立、快审、快执”绿色通道,加强诉前调解、立案、审判与执行衔接配合。对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双方当事人均有调解意愿的纠纷,通过委派调解组织进行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督促当事人主动履行调解协议内容,有效降低诉讼成本。对诉前调解成功、申请司法确认的涉企纠纷7日内审查完毕,最大限度地压减案件办理时间。四、向协调联动发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健全府院联动机制。高规格建立府院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出台府院联动专项文件8个,实现审判机关和行政机关的良性互动。立足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化解金融风险、优化营商环境形势需要和破产审判工作实际,建立企业破产处置常态化府院联动机制,充分发挥部门联动效能,切实解决破产实务难题。二是建立交流协作机制。加强人民法院与工商联、企业商会等的交流协作,制定印发《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协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召开联席会议20余次,联动化解涉民营企业疑难纠纷50余件。充分发挥商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举办直属商会会长座谈会暨“商会会长进法院”活动,22家商会会长走进法院建言献策,吸纳意见建议30余条,拓宽了与民营企业的沟通渠道。三是建立情况通报机制。全市两级法院针对审判执行工作中发现的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向工商联通报情况30余次,提出司法建议6次,工商联对民营企业可能涉诉并引发重大社会影响的问题,及时向同级法院通报情况,努力引导民营企业、企业家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诚信合规经营,切实防范法律风险,共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