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精编4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下面是网友给大家分享的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精编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第一篇】课型:新授教学内容:教材P7及练习二第3、5、6、7、10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有关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认真计算与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教学难点:正确点出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都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都比被乘数大。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口算。0.9×67×0.081.87×O0.24×21.4×0.30.12×61.6×54×0.2560×0.5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订正。2.思考并回答。(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二、情景引入1.教学例5。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鸵鸟吗?知道鸵鸟是一种跑得比较快的动物吗?有一只鸵鸟正在帮助2个小朋友解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鸵鸟正驮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凶猛的非洲野狗紧紧追上来了!小朋友说:“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别担心,它追不上我!”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取信息:所求问题:(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所需条件:(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思路分析:(1)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倍数的含义:谁来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是什么意思?(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野狗那么快,还要快。)(2)追问提高学习新知的兴趣:①非洲野狗能追上他们吗?(非洲野狗追不上鸵鸟。)②“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该怎样列式计算呢?(生回答:56×1.3)③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3)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小结: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让学生独立计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并集体订正。(4)指导学生用估算进行验算: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及结果,你认为对吗?你是怎么验证的?(板书验算,完善课题)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验算的方法:①用原式再计算一遍。②把这个算式的因数交换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对与否。③观察法:观察小数位数或第二个因数比1大还是比1小。④用计算器进行验算。师小结: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来检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喜欢用那一种就用那一种来验算。(5)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书上的小朋友算得对吗?为什么?生:因为两个因数中,56是整数,因数1.3中只有1个小数,所以积中小数点的位置点错了,应该点在2与8之间,即积应为72.8。师:很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每个小朋友都要养成认真做题、仔细检查的好习惯。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起非洲野狗的速度怎么样?非洲野狗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由代表发言,教师点评。)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刚才有同学提到56×1.3式子中第二个因数比l大,所以积就比被乘数大,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用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最后集体订正。2.练习二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四、课堂小结。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作业:5、6、7课外作业: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10题。板书设计: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及验算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第二篇】课型:新授教学内容:教材P5~6例3、例4及练习二第1、9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笔算,并且会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发现、感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在理解小数乘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笔算。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0.7×59×0.81.2×60.23×314×31.4×3口算后提问:从14×3和1.4×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发现?2.列竖式计算。26×71.36×1230.8×25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3.引入新课。我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小数乘小数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二、自主探究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出示教材第5页例3的主题情境图。师: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校有一个长2.4米、宽0.8米的宣传栏。现在学校要给它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师:给宣传栏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该怎样计算呢?全班交流,然后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师: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呢?生: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需要先求出宣传栏的面积。师:那么怎样求宣传栏的面积呢?如何列式呢?生:2.4×0.8师:这个式子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该如何计算呢?生1可以用竖式计算:×0.8生2:也可以把它们可作整数来计算(下左)。师:那么如何求一共需要多少油漆呢?生:算式是1.92×0.9,可以仿照上面同样的方法计算。(上右)所以一共需要1.728千克油漆。师: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吗?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加以总结。小结:所有小数右边的数一律对齐,其他小数位从右往左依次对齐。师:看一看算式的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呢?生: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有2位小数。2.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完成P6例4上面的填空。(l)组织学生尝试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2)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并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3)教学例4。0.56×0.04师: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通过列竖式计算,我们能发现一个问题,即这个算式中,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那么如何点小数点呢?学生讨论,教师板书。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师:观察黑板上各题,小组讨论。(出示讨论提纲。)讨论提纲:①小数乘小数,我们首先怎样想?(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整数乘法。)②怎样得到正确的积?(因数扩大到它的几倍,积就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③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教师以竖式中的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为例,说明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3.根据上面的分析,想想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回答上面的问题,归纳出计算小数乘小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生: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进一步得出“1看、2算、3数、4点”。三、巩固练习1.不计算,说一说下列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2.3×0.40.08×0.97.3×0.069.1×0.030.25×0.2345.9×3.5提问:怎样判断积有几位小数?2.用竖式计算。(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提问:你是怎样计算0.29×0.07的?3.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师: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总结。师: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O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四、课堂小结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收获,并回答问题,教师予以点评。)作业: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1、9题。板书设计:小数乘小数2.4×0.8=1.920.56×0.04=0.02241看、2算、3数、4点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第三篇】教材说明综合应用“量一量找规律”是在完成了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的教学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量一量找规律”活动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自制实验工具。学生在充分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上,利用皮筋、木棒、盘子和细绳等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简易秤。具体的做法是用细绳将盘子拴住做成一个托盘,然后用皮筋分别将托盘和木棒拴住。2.收集实验数据。学生利用自制的简易秤,依次称量1本、2本、3本等不同数量的课本,在统计表中记录称量的课本数和相应的皮筋总长度,并计算出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长的长度。3.分析数据。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中的信息,并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启发学生讨论从统计图表中能够获得哪些信息。4.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根据统计图表的结果小组合作探究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及此规律适用的范围。整个活动不仅使学生经历从收集实验数据、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到根据统计结果推理事物之间内在本质关系的全过程,而且促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未知事物的乐趣。教学建议1.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2.这个活动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教学时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尝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教师只在关键处予以一定的引导和点拨。3.在制作实验工具部分,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准备制作材料,并引导学生思考:对制作简易秤使用的橡皮筋和木棒有什么具体要求,启发学生选择弹性较好的橡皮筋,至少在称量6本数学书时不会超出弹性限度或发生永久变形;选择的木棒要尽量做到长度适中、粗细均匀,在称量时不会弯曲、变形。此外,拴盘子时要注意拴的角度和拴绳的长度,使托盘在称量时保持水平、稳定。当然,教师也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如可用弹簧来代替橡皮筋,在制作时用铁钩等代替木棒达到称量的目的。4.在收集实验数据部分,教师可在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先明确书本第77页中统计表中要求采集的信息,并引导学生讨论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例如,要明确测量的起点和终点;测量皮筋长度时要等橡皮筋和秤盘均处于稳定状态时再测;称量时要设法使木棒保持水平……这样得到的数据误差较小。具体实验的实施可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5.在分析数据部分,教师根据统计表绘制出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统计图表,想一想统计图表呈现的特点,并讨论它们传达出的信息。然后,对应统计图表,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如果要称量7本书,皮筋会伸长多少?8本呢?10本呢?”6.在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部分,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向学生初步渗透函数的。如果有的小组实验数据与理论上y=a+bx(a代表皮筋原长,b代表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张的长度)的关系存在一定误差,老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也可向学生客观说明。7.在学生出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后,老师还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要称量的课本越来越多的话,皮筋会发生什么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上述二者的关系均是建立在皮筋的弹性限度之内的,反之,二者的关系不存在。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第四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