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书书犐犆犛07.060;91.140犘41!#$%&’’()*犌犅/犜23248—2020!GB/T23248—2009!#$%&’()*+,犆狅犱犲犳狅狉犱犲狊犻犵狀狅犳狊犲犪狑犪狋犲狉狋狉犲犪狋犿犲狀狋犳狅狉狉犲犮犻狉犮狌犾犪狋犻狀犵犮狅狅犾犻狀犵狊犲犪狑犪狋犲狉狊狔狊狋犲犿20201214-.20210701/0’(+,-./012’()*3/0456-.目 次前言Ⅰ…………………………………………………………………………………………………………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一般要求4…………………………………………………………………………………………………5 海水补充水处理4…………………………………………………………………………………………6 海水循环冷却水处理5……………………………………………………………………………………7 海水旁流水处理9…………………………………………………………………………………………8 海水循环冷却排放水处理9………………………………………………………………………………9 检测、监测与控制9…………………………………………………………………………………………附录A(规范性附录) 海水水质分析检测记录表12………………………………………………………附录B(资料性附录) 海水水质分析方法13………………………………………………………………参考文献15……………………………………………………………………………………………………犌犅/犜23248—2020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GB/T23248—2009《海水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与GB/T23248—2009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水处理剂性能评价方法和冷却塔飘水率测试方法标准(见第2章);———增加了浅层海水术语(见3.2);———修改了海水循环冷却水系统、海水水处理药剂、海水冷却塔、飘水率、系统水容积、腐蚀速率、局部腐蚀、监测试片、预膜和污损生物等术语和定义(见3.1、3.3、3.5、3.6、3.7、3.9、3.10、3.12、3.13和3.16,2009年版的3.1、3.2、3.4、3.5、3.6、3.8、3.9、3.11、3.12和3.15);———修改了异养菌总数单位(见3.18,2009年版的3.17);———修改了排污水量术语名称(见3.23,2009年版的3.22);———修改了海水旁流水处理[见4.1c)、4.4和第7章,2009年版的6.3.5];———修改了海水水质检测方法的引用标准(见5.1.2、6.1.3和9.1.5,2009年版的5.1.2、6.1.3和7.1.5);———增加了补充水悬浮物指标,修改了补充水盐度、pH值控制值(见表1,2009年版的表1);———修改了管程一般最低流速[见6.1.1c),2009年版的6.1.1c)];———修改了异养菌总数允许值[见6.1.2e),2009年版的6.1.2e)];———修改了海水循环冷却水氯化物允许值,增加了铜离子和游离余氯指标(见表2,2009年版的表2);———删除了海水循环泵中有关青铜和普通水泵的内容(见2009年版的6.3.4);———增加了水处理药剂静态性能评价试验方法的引用标准(见6.4.3);———增加了海水循环冷却动态模拟试验的引用标准(见6.4.4);———修改了海水循环冷却排放水处理(见第8章,2009年版的6.6);———增加了锌离子、铜离子、氨氮和溶解固形物等海水水质常规检测项目(见表3);———增加了污垢热阻值非常规检测项目,增加了非常规检测项目的引用标准(见表4);———增加了粘附速率计算方法(见表4);———增加了海水飘水率检测要求和方法(见9.1.6);———增加了锌离子、铜离子、氨氮、铁细菌数、硫酸盐还原菌数和电导率项目(见表A.1);———删除了灼烧减量和铁铝氧化物项目(见2009年版的表A.1);———修改了全硬度名称(见2009年版的表A.1);———增加了海水水质分析方法(见附录B)。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天津市中海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华润电力(渤海新区)有限公司、天津国投津能发电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侯纯扬、李亚红、王维珍、成国辰、张连强、吴芸芳、徐旭、陈冲、尹建华、杨光、张文帅。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23248—2009。Ⅰ犌犅/犜23248—2020海水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海水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的一般要求和海水补充水处理、海水循环冷却水处理、海水旁流水处理、海水循环冷却排放水处理及检测、监测与控制等的设计要求与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以海水作为补充水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海水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34550.1 海水冷却水处理药剂性能评价方法 第1部分:缓蚀性能的测定GB/T34550.2 海水冷却水处理药剂性能评价方法 第2部分:阻垢性能的测定GB/T34550.3 海水冷却水处理药剂性能评价方法 第3部分:菌藻抑制性能的测定GB/T34550.4 海水冷却水处理药剂性能评价方法 第4部分:动态模拟试验GB/T50050—2017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T50102 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规范HY/T241 冷却塔飘水率测试方法 等速取样法JTJ275 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海水循环冷却水系统 狉犲犮犻狉犮狌犾犪狋犻狀犵犮狅狅犾犻狀犵狊犲犪狑犪狋犲狉狊狔狊狋犲犿以海水作为冷却介质,由换热设备、海水冷却塔、水泵、管道及其他有关设备组成的循环运行的一种给水系统。3.2浅层海水 狊犺犪犾犾狅狑狊犲犪狑犪狋犲狉近岸海域或水深200m以浅海域的海水。3.3海水水处理药剂 狊犲犪狑犪狋犲狉狋狉犲犪狋犿犲狀狋犮犺犲犿犻犮犪犾狊海水水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品。 注:一般包括海水缓蚀剂、阻垢剂、菌藻抑制剂等。3.4 药剂允许停留时间 狆犲狉犿犻狋狋犲犱狉犲狋犲狀狋犻狅狀狋犻犿犲狅犳犮犺犲犿犻犮犪犾狊药剂在海水循环冷却水系统中有效的时间。 注:改写GB/T50050—2017,定义2.1.19。1犌犅/犜23248—20203.5 海水冷却塔 狊犲犪狑犪狋犲狉犮狅狅犾犻狀犵狋狅狑犲狉用于海水循环冷却过程的一种构筑物。 注:海水被输送到塔内,通过海水和空气之间进行热、质交换,达到降低水温的目的。3.6 飘水率 犱狉犻犳狋犻狀犵狉犪狋犻狅单位时间内从冷却塔上方飘出的水量与进塔水量之比。 注1: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注2:在海水冷却系统中也称盐雾飞溅量。3.7 系统水容积 狊狔狊狋犲犿犮犪狆犪犮犻狋狔狏狅犾狌犿犲循环冷却水系统内所有水容积的总和。 注:单位为立方米(m3)。[GB/T50050—2017,定义2.1.14]3.8 浓缩倍数 犮狔犮犾犲狅犳犮狅狀犮犲狀狋狉犪狋犻狅狀循环冷却水与补充水含盐量的比值。[GB/T50050—2017,定义2.1.15]3.9 腐蚀速率 犮狅狉狉狅狊犻狅狀狉犪狋犲以金属腐蚀失重而算得的每年平均腐蚀深度。 注:单位为毫米每年(mm/a)。[GB/T50050—2017,定义2.1.12]3.10 局部腐蚀 犾狅犮犪犾犻狕犲犱犮狅狉狉狅狊犻狅狀暴露于海水腐蚀环境中,金属表面某些区域的优先集中腐蚀。 注1:主要包括电偶腐蚀、缝隙腐蚀、磨损腐蚀、应力腐蚀、点蚀等。 注2:局部腐蚀可产生如点坑、裂纹、沟槽。3.11 电化学保护 犲犾犲犮狋狉狅犮犺犲犿犻犮犪犾狆狉狅狋犲犮狋犻狅狀通过电化学方法控制腐蚀电位,以获得防蚀效果。3.12 监测试片 犿狅狀犻狋狅狉犻狀犵狋犲狊狋犮狅狌狆狅狀用于监测腐蚀的标准金属试片。 注:改写GB/T50050—2017,定义2.1.16。3.13 预膜 狆狉犲犳犻犾犿犻狀犵在海水循环冷却水系统中,通过在海水冷却水中投加缓蚀剂,循环运行,使金属表面形成均匀致密保护膜的过程。3.14 污垢热阻值 犳狅狌犾犻狀犵狉犲狊犻狊狋犪狀犮犲换热设备传热面上因沉积物而导致传热效率下降程度的数值。 注:单位为平方米开尔文每瓦(m2·K/W)。2犌犅/犜23248—2020[GB/T50050—2017,定义2.1.11]3.15 粘附速率 犪犱犺犲狊犻狅狀狉犪狋犲换热器单位传热面上每月的污垢增长量。 注1:又称为污垢沉积率。 注2:单位为毫克每平方厘米月[mg/(cm2·月)]。[GB/T50050—2017,定义2.1.13]3.16 污损生物 犳狅狌犾犻狀犵狅狉犵犪狀犻狊犿生长在船底、浮标、平台以及与海水接触的一切其他设施表面或内部的生物。 注1:这类生物一般对设施是有害的。 注2:改写GB/T12763.6—2007,定义3.12。3.17 生物粘泥量 狊犾犻犿犲犮狅狀狋犲狀狋用生物过滤网法测定的海水循环冷却水所含生物粘泥体积。 注:单位为毫升每立方米(mL/m3)。[GB/T50050—2017,定义2.1.10]3.18 异养菌总数 犮狅狌狀狋狅犳犪犲狉狅犫犻犮犺犲狋犲狉狅狋狉狅狆犺犻犮犫犪犮狋犲狉犻犪按细菌平皿计数法统计出每毫升海水中的异养菌菌落数。 注:单位为菌落形成单位每毫升(CFU/mL)。3.19 硫酸盐还原菌数 犮狅狌狀狋狅犳狊狌犾犳犪狋犲狉犲犱狌犮犻狀犵犫犪犮狋犲狉犻犪按最大可能菌数法(MPN)测定的每毫升海水中硫酸盐还原菌的菌数。 注:单位为个每毫升(个/mL)。3.20 铁细菌数 犮狅狌狀狋狅犳犻狉狅狀犫犪犮狋犲狉犻犪按最大可能菌数法(MPN)测定的每毫升海水中铁细菌的菌数。 注:单位为个每毫升(个/mL)。3.21旁流水 狊犻犱犲狊狋狉犲犪犿从海水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分流并经处理后,再返回系统的水。 注:改写GB/T50050—2017,定义2.1.18。3.22补充水量 犪犿狅狌狀狋狅犳犿犪犽犲狌狆为了维持系统规定的浓缩倍数,需要向海水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的海水量。 注: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3/h)。3.23排污水量 犪犿狅狌狀狋狅犳犫犾狅狑犱狅狑狀为了维持系统规定的浓缩倍数,需要从海水循环冷却水系统排放的水量。 注: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3/h)。3犌犅/犜23248—20204 一般要求4.1 海水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主要包括下列内容:a) 海水补充水处理;b) 海水循环冷却水处理;c) 海水旁流水处理;d) 海水循环冷却排放水处理;e) 检测、监测与控制。4.2 海水循环冷却水系统采用原海水作为补充水。补充水应根据相应海域的水文地质状况,辅以必要的预处理措施,以满足海水补充水的水质要求。4.3 海水循环冷却水处理一般通过动态模拟试验,给出海水循环冷却水系统浓缩倍数和缓蚀、阻垢、菌藻抑制等控制条件,确定海水循环冷却水处理方案。通过系统水平衡计算,进行系统相关设计。4.4 海水循环冷却水处理宜根据循环冷却水水质要求,并结合应去除杂质的种类、数量等因素,确定旁流水处理设计方案。4.5 海水循环冷却排放水应贯彻循环经济和综合利用原则,根据环保要求并结合生产实际,选择适宜的处理工艺或排放方式。4.6 海水循环冷却水系统宜采用适宜的检测、监测与控制技术,实时监控温度、流量、压力和药剂等参数的变化,以实现海水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4.7 在海水循环冷却水系统中与海水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