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部编版语文第七单元第十六课“赤壁赋”教学设计高中部编版语文第七单元第十六课《赤壁赋》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普通高中语文的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倡导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要求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运用中提升素养。依据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及加强时代性,促进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及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的相关要求进行本次教学设计。本次教学设计的课文是高中部编版必修上册的第七单元第十六课《赤壁赋》,本课文文辞优美,体现了写景、抒情、说理的完美融合,因课文内容丰富,本教学设计预设为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完成作者境遇背景、赋的文体相关知识介绍,引导学生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翻译全文,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将通过诵读及重点段落的朗读,加深对全文的理解,体会作者感情变化以及文章中情、景、理的融合,进一步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和思想魅力,品味语言之美。本课文所属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一个专门的散文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学习任务群,以依据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本教学设计将运用小组合作法、问答法、诵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其创新点在于在反复诵读中学习作者情景理交融的写法及情感的变化,体会苏东坡乐观、豁达的心态。教材分析:《赤壁赋》是部编版高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6课,第七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一个专门的散文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从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来看,这一任务群的主要学习目标与内容是:精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能根据不同文学体裁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和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从单元任务要求来看,本单元散文名篇都展现了语言优美,体现景物之美,具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蕴含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引发读者对于自然、人生、社会多方面思考。本单元的单元核心任务为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以及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从课文来看,《赤壁赋》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所作,作者在游览时触景生情,借“赤壁”一题抒发自己被贬谪后的苦闷与对人生、宇宙的苦闷。本文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运用自如,文章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十分清晰,学习本篇课文不仅能够引导学生领会情与景的关系,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还能体会到苏东坡从庄子哲学中寻找人生之路所表现出的洒脱、豪迈气度。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等写景抒情的经典古文,但苏轼《赤壁赋》所抒发的情比较复杂,先是淡淡的喜而悲,然后由悲转向豁达超脱的喜,一波三折,不断变化,对于学生来说其原因有一些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引导。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文章,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2.了解主客问答赋体的手法,。3.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文章,激发想象,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2.难点:学习主客问答赋体的传统手法,领会情、景、理交融的写作特点。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问答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多媒体导入1.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苏轼《定风波》,视频播放完毕。同学们,《定风波》是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习的有关苏轼的词,相信大家都能背诵出来,这首词叙述了苏轼与友人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本应狼狈躲雨,苏轼却泰然处之,缓步而行,抒发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与《赤壁赋》所作时期相同,《定风波》也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期所作,那么在《赤壁赋》中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苏轼的这篇文章去寻找答案吧!二、整体感知,读中悟情活动一:诵读文段,体悟情感变化PPT展示第一、二、三、四段原文1.注意节奏和声韵,有感情朗读第一、二、三、四段,读出作者情感。2.小组讨论,诵读文段的要求并说明理由。明确:第一段的情感基调是悠扬和谐的,读的时候节奏要舒缓,读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味道,节奏应当放慢。第一段的结尾句“冯虚御风,羽化登仙”可以读得轻快一些。第二段要读出由“乐”到“悲”的情感变化,让人感受到歌声之乐和箫声之悲的鲜明对比。“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中“美人”指的就是皇帝,皇帝在“天一方”,离自己很远,对于渴望建功立业的古代文人来说这是莫大的痛苦。这个句子是由乐到悲的感情过渡,读的时候可以带点苍凉、抑郁的味道,结尾的三个字一字一顿,让人们感受到其中隐含的苦楚。第三段中要读出起伏,如:“而今安在哉”,读的时候要“陡转”一下,课文先写曹操兵力的强大和他自身的英雄形象,写得非常有声势,但这种声势和气派都是为这一句服务的,作者要表达的就是曹操这样的英雄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销声匿迹。第四段要读出苏轼得旷达与超脱,因为里面有苏轼深刻的人生感悟。如:“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客之悲在于“知不可乎骤得”,“求不得”才觉得痛苦,倘不强求,恐怕就不会有那么多痛苦。用平和、坦然的语气来读。活动二:教师提问:通过诵读,同学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明确:情感变化:游之乐→生之悲→喜而笑设计意图:学生先进行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感知作者的情感,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进一步领会到朗读文中不同句子所使用的语气是不同的,通过对朗读中语速、轻重读、语调、停顿等的要求,进一步感受诗歌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变化。三、以读促悟,读中探疑1.同学们,面对无限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人生的确是短暂的,人的确是渺小的。苏东坡是怎么面对的呢?重点朗读第四段并思考这一问题。明确:作者从身边的水和月感悟到事物以及人的变和不变的相对性。从变的角度说,“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万事万物并不永恒,事物时刻在变化,即“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他否定了“客”从不变的角度看“长江之无穷”的观点。从不变的角度看,水“未尝往”,月“卒莫消长”。万事万物都是无穷无尽,不会断绝,仍然永恒的,即“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强调了“我”与“物”同,也是无尽的,否定了客从变化的角度看“吾生之须臾”的观点。2.作者的月夜之游,同学们思考一下,怎么理解主与客的对答?真的有这样的主客问答吗?明确:主客对答是赋这种文体的特点。苏东坡的“知”与客的“知”在文中交锋,苏东坡的“知”正是客的“不知”,这主客交锋正是作者内心苦恼、矛盾交织的独白,重叠了两个“灵魂”。内心的“主”终于说服了内心的“客”,乐观向上积极的一面,压倒了消极的一面。“主”表达作者顺其自然自我超脱的心情,“客”表达作者政治失意、悲观苦闷的心情。3.小组讨论:苏轼的议论表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我们该怎样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明确:原文中“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体现苏轼的态度。苏轼把世界的永久性与变化性辩证统一起来认识,把人的生与死看作是人生的不同阶段,因此“物与我皆无尽也”,由此可见苏轼的豁达超然人生态度。人生在很多时候都会遇到挫折,许多人的人生观从此变得悲观、消极甚至颓废起来。越是困难越要坚强,更加热爱生命,以乐观主义精神对待人生。同时,大自然能抚慰心灵、开阔胸襟、陶冶情操、启迪人智慧,当我们遇到挫折时走进大自然中,聆听自然的声音,会收获更多的内心的平静。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当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联系个人经验去理解作者的情感,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四、对比阅读PPT展示:《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小组合作探究:找找《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情感上的表达有何异同?明确:都抒怀,感情基调又各不相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倾笔于周瑜,赞扬了他所立的赫赫战功和辉煌业绩。表达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喟和怅惋。作者内心虽有苦闷傍徨,但是思想还是乐观旷达、昂扬向上的。《赤壁赋》中,苏轼思想感情发展过程一波三折。由喜转悲再而喜,开怀畅饮。也体现作者被贬谪放逐,壮志难酬的苦闷及旷达乐观的思想,但和词相比,它没有词的雄壮豪放,而是显得深沉蕴藉。设计意图:两首都是苏轼在游赤壁写下的作品,引导学生在两个作品中寻找情感表达的不同,感受作者在相同主题中表达的不同情感,增强学生分析比较文本的能力。五、结束语同学们,苏轼虽被贬黄州,但依然保持着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身处政治的漩涡,被贬谪到蛮荒之地,不怨不叹,始终保持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同学们,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当我们人生不如意时,应当像苏轼一样,可以走进大自然,用心去欣赏美景,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品一品苏东坡先生的词,读一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从苏轼的人生经历中寻找精神慰藉,获得向前的动力与勇气!六、作业布置1.背诵全文2.如果你是被贬谪的苏东坡,请依据《赤壁赋》中描述其情感变化的内容,用第一人称写1篇不少于800字的游览赤壁的文章。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