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国强院士简历:林国强,1943年3月7日生于上海,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主任(2006年起),Tetrahedron/TetrahedronLetters出版物理事(1992年起)及地区执行编辑(2001年起),世界华人有机化学家协会理事,《有机化学》、《中国化学》、《化学学报》副主编,IUPAC生物化学委员会委员、资深委员(1998—2006)。2005年受聘复旦大学。林国强院士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化学系,1964年至1968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导师周维善教授,毕业后留所工作至今。1981年赴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作访问学者,1986年至1987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和美国SmithKline药业研究开发部作访问科学家。1990年起至1999年,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常务副所长和所长。林国强院士的研究领域主要有:昆虫激素和昆虫信息素:从事昆虫信息素的结构鉴定(亚毫微克级水平)、合成及应用。鉴定了棉红铃虫性信息素中两组分的比例,首次发现了雌棉红铃虫在交配后释放一种抑制剂来阻止与雄虫再次交配的有趣现象;鉴定了枣粘虫性信息素的结构,为枣粘虫种属的归类从化学信息上提供了证据;首次鉴定了桑毛虫性信息素的结构为异戊酸酯;与北大生物系合作,对我国六种透翅蛾的信息素在触毛感受器的水平上进行研究;同加拿大科学家合作,对难度相当大的、有光学活性的桑树害虫桑尺蠖和林业害虫大袋蛾的信息素结构进行了鉴定;确定了舞毒蛾、松干蚧和库蚊对其性信息素或产卵引诱信息素的手性识别现象。不对称合成、手性天然产物的结构与合成研究:参与了Sharpless氧化反应体系中加入CaH2和硅胶,能加速反应的进程而不影响光学收率的发现;发展了环氧醇的原位开环并用此合成一系列多羟基胺,多羟基氮、硫杂环,以及多羟基Sphingosin类化合物;用分子内开环的方法合成多羟基季碳氨基酸sphingofuginE和F;开展手征性的阻旋联芳烃化合物的合成(包括不对称合成);首次确定了5个轴手性征天然产物的绝对构型;发现了用Ni(0)/NaH/Zn/PPh3的反应体系,用于芳基和烯基卤化物偶联。在该体系中加入Bu4NI可以减少底物的脱卤副反应;成功地利用SmI2合成一系列,,-三取代丁内酯产物的对映选择性达99%e.e.,进而又实现了手性质子源的试剂控制不对称诱导;最近又成功地完成了SmI2诱导的手性亚砜修饰的亚胺类同偶联和交叉偶联、以及与醛的杂氮频呐醇高对映选择性的合成,成为合成邻二胺、非对称邻二胺及邻胺醇类片段的有用方法。同时又首次实现了手性质子源催化的取代苯酞化合物的高对映选择性合成;氧化还原酶与羟腈化酶生物催化:通过与李祖义教授合作,从土壤中筛选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氧化还原酶G.38,其特点是:许多酶和酵母还原羰基遵循的是Prelog规则,而G.38非但活性高,且能将羰基按反-Prelog模式还原成羟基;合成了一种角甲基骈六元、五元双环双酮新合成子;发现了羟氰化粗酶在常规有机溶剂中催化合成手性氰醇的微水相体系(不用有机-水相缓冲剂),筛选到4个高活性的新(R)-醇氰酶源。该体系有开发前景。迄今共发表论文150余篇,申请专利30项,授权专利13项,其中1项获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三等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项,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3年、1997年获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1996年获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庄长恭专项奖,1996年被评为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完成关于不对称合成及手性药物的中、英文著作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