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型社会中人力资源规划之权变因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知識型社會中人力資源規劃之權變因素:實驗室實驗研究Humanresourceplanningintheknowledgesociety:Anexperimentalstudy王思峰Sy-FengWang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系助理教授黃家齊Jia-ChiHuang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系助理教授陳加屏Jia-PingChen義守大學企業管理系助理教授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貴陽街一段56號東吳大學企管系聯絡電話:(02)23111531轉3402聯絡人:王思峰傳真:(02)23822326E-mail:sfwang@mail2.scu.edu.tw2知識型社會中人力資源規劃之權變因素:實驗室實驗研究Humanresourceplanningintheknowledgesociety:Anexperimentalstudy王思峰*黃家齊*陳加屏*****Sy-FengWangJia-ChiHuangJia-PingChen(ReceivedFeb26,2001,AcceptedMay1,2001)摘要:由於知識型社會的成形,人力資源對組織競爭優勢的重要性,無疑地將愈來愈重要。然而,人力資源管理領域中,以往所發展的各種管理方法,是否能適於知識型社會所需?如何調整?無疑地為一重要的研究課題。本研究認為,在知識型社會中,有兩個權變因素,將影響傳統人力資源規劃方法的有效性。這兩個權變因素分別為:「成熟時間」與「薪酬設計」。本研究的目的,即探討「成熟時間」與「薪酬設計」此二權變因素對傳統人力資源規劃方法之有效性的影響。所採用的研究方法,乃採微世界的實驗室實驗法,以模擬模式代表真實世界的人力資源產能與需求系統,以受測者扮演人力資源經理的角色,而後操弄「成熟時間」與「薪酬設計」此二權變因素,觀察不同權變因素下,對人力資源規劃方式(雇人、加班、訓練的決策組合策略)與對人力資源規劃結果(系統之績效指標)之影響。實驗結果顯示,在績效制與工時制的區別上,兩種情況對人力規劃的績效與決策組合策略,並沒有肯定地顯著性差異。然而,在長成熟期情況下,人力資源經理平衡人力產能與需求的績效表現,顯著較短成熟期下為差。人力資源經理雖然在人力規劃之決策組合策略上,有進行調整(每月雇人數較低、加班時數較高、e學習時數較高),但其調整的方向,似乎並不恰當。建議可將人力成熟滯延加入雇人政策的考量,提高人力產能的目標值、不依賴加班的短期權宜措施,或者重新定義人力資源領域,將知識管理的方法納入,以縮短人力資源的成熟期。關鍵詞:人力資源規劃、知識型社會、實驗室實驗ABSTRACT:Intheknowledgesociety,knowledgemaybecomemoreimportantthancapital.Thehumanresourcewillbecomeimportantcompetitionresourcebase.However,somemethodsofhumanresourcemanagementmaynotsuittotheneedoftheknowledgesociety.Thisstudyproposedthat:duetothecontingencyfactorsofsocall“mature*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系助理教授AssistantProfessor,DepartmentofBusinessAdministration,SoochowUniversity**義守大學企業管理系助理教授AssistantProfessor,DepartmentofBusinessAdministration,I-ShouUniversity3time”and“compensationdesign”,thetraditionalhumanresourceplanningmethodsmaynotsuittotheneedoftheknowledgesociety.ThisstudyfirstusedSystemDynamicstobuildacomputersimulationmodel.Thecontingencyfactorsof“maturetime”and“compensationdesign”weremanipulatedtotesttheimpactandperformanceofdifferenthumanresourceplanningmethods.Thesimulationmodelwasthentransfertotheexperimentaltask.Thelaboratoryexperimentmethodwasemployedtodotheresearch.Subjectswereaskedtoplaytheroleofthehumanresourcemanager.Thatis,thehumanresourceplanningequationsinsimulationmodelarereplacedbysubjects’decision.Theexperimentalresultsshownthatthehumanresourceplanningperformancewasdeterminedbytheinteractionofcontingencyfactors(distinguishknowledgesocietyandindustrialsociety)andtheportfolioofdecisionchoices(humanresourceplanningmethods).Itmeansthattheeffectivehumanresourceplanningmethodsinknowledgesocietymaydifferentthanthetraditionalmethods.Keywords:humanresourceplanning,knowledgesociety,laboratoryexperiment壹、緒論知識型社會中,知識成為比資本更重要的生產要素。在可見的未來,由於知識型社會的成形,人力資源對組織競爭優勢的重要性,無疑地將愈來愈重要。然而,人力資源管理領域中,以往所發展的各種管理方法,是否能適於知識型社會所需?有否需要調整?是否需要創新?甚至,以往的研究方法,是否也需調整或創新?這些問題都值得學界與業界一起深思。在人力資源管理的眾多主題中,本研究擬先針對「人力資源規劃」此課題,進行初步的探討。「人力資源規劃」(humanresourceplanning)乃指預測組織所面對的未來企業與環境需求,並且提供人員以滿足此些需求的努力(Casio,1992)。人力資源規劃的觀念始於1960年代,當時使用的名稱為「人力規劃」(manpowerplanning),而主要則是在從事人力數量的預估,而由於人力一詞的內容指涉的範圍日漸擴大,1970年代之後,才逐漸開始使用人力資源規劃一詞,以擴大其內涵,並顯示對人的重視(張火燦,民85)。狹義而言,人力資源規劃著重在未來人力供需的分析,分析的重點則在於人力資源的「量」以及「質」的預測,以作為人員招募與訓練計畫的依據。廣義而言,則可能涵括整個人力資源部門完整功能的規劃。本研究中採取較為狹義的觀點,將探討重點置4於人力資源供需的預測與分析上。傳統人力資源規劃所建議的典型方法有二(張火燦,民85):一為「判斷法」,管理者或依據其經驗判斷,或採德菲法(Delphi)、名目群體法,由專家判斷之;另一則採數量分析或統計法,依據以往的歷史資料,採時間序列分析、線性迴歸、馬可夫(Markov)模式等方法。而傳統人力資源規劃方法似乎存在一些共同假設,例如過去的歷史經驗將在未來重現,或是未來的狀態是可以有效預測的(如張緯良、林上民與郭進興,民84;楊錦洲與賴逢輝,民83)。然而,在知識型社會下,以往的規劃方法的假設不見得適切。本研究認為,在知識型社會中,有兩個權變因素,將影響傳統人力資源規劃方法的有效性。這兩個權變因素分別為:「成熟時間」與「薪酬設計」。本研究乃採微世界的實驗室實驗法,以模擬模式代表真實世界的人力資源產能與需求系統,以受測者扮演人力資源經理的角色,而後操弄「成熟時間」與「薪酬設計」此二權變因素,觀察不同權變因素下,對人力資源規劃方式(雇人、加班、訓練的決策組合策略)與對人力資源規劃結果(系統之績效指標)之影響。貳、文獻探討與假說建構一、文獻探討Drucker(1994)指出,從一七五0年代一九00年的一百五十年中,資本主義與科技征服了全球,創造出世界文明。其間歷經兩個重要的階段,一即工業革命,其次由一八八0年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引發了生產力革命。此時期即為資本主義社會或工業社會,在這個時期當中,土地、勞力與資本被視為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而自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則引發了管理革命,原本的土地、勞力與資本雖仍是生產要素,但僅能退居次要地位,而知識卻迅速的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我們所處的社會遂逐漸邁入後資本主義社會或知識型社會。Thurow(2000)亦認為在二十世紀末,世界已開始進行第三次工業革命,知識經濟時代來臨,知識成為財富的新基石以及經濟成功的關鍵。而本研究認為,在知識型社會中,有兩個權變因素,將影響傳統人力資源規劃方法的有效性。這兩個權變因素分別為「成熟時間」與「薪酬設計」。首先,就「成熟時間」而言,本研究所指的「成熟時間」,乃指招募一新員工,其成熟至具備與老手相同生產力,所需要的時間。此成熟時間包括諸如專業之訓練、熟5悉工作流程、培養工作默契、建立人脈網絡、融入組織文化等活動所需之時間。知識型社會所帶來的重大影響之一,即是相較於以往的資本主義社會,勞力工作者的比例將大為減少,取而代之的,將是本身具備知識與持續學習能力的知識工作者(Drucker,1994,1999b)。三十年前,已開發國家中從事物品生產及運輸的勞工還佔勞動人口的半數,今日比例則已低於五分之一,先進國家中勞動人口的組成,大部份已是知識工作者或服務業工作者(Drucker,1999a),而即使是傳統的製造活動,若是以役於機器的藍領工人去進行,製造工作也定是無競爭力的,有競爭力的產業,大部份工作是由役使機器的知識勞工去完成(Drucker,1994)。而就知識工作者而言,在專業技能的獲取、訓練與熟悉上所需耗費的成熟時間,本即較勞力者要長許多。如Drucker(1994,1997,1999a)所指出,對於知識工作者的任務要求,與勞力工作者相較是有明顯不同的。知識工作者所產出的成果,絕大部份都不是可量化的最終產出,而是作為他人工作「質」方面的輸入項,所以知識工作者的工作成效,很難採量化的績效指標衡量,而是需要知識工作者本身能注重成果導向的貢獻:注重個體工作與其他個體工作間的關連,其對其他個體的貢獻、對群體的貢獻,以及群體與群體間的關連與貢獻。此些任務特性,顯然地使得對於工作流程的熟悉、工作默契的培養、人脈網絡的建立以及組織文化的融入等活動的進行與學習,就成為知識工作者必須具備的要件,而對於此些活動的了解,顯然必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因此知識工作者需要更多的「成熟時間」,方能真正地發揮生產力,對組織產生貢獻。若依資源基礎理論之觀點(Barney,1991),人力資源要能夠成為組織持久競爭優勢的來源,必須要具備有價值(valuable)、稀有(rare)、不易模仿(inimitable)以及不可替代(non-substitutable)等特性。就稀有性而言,藉由長期訓練以及人力資本投資所獲致的「組織專屬技能」,使得組織中之專業知識工作者在組織中的貢獻無法移植至另一組織(Williamson,1985),組織間的人員流動將變得較無效率,藉此強化了高素質人才的稀有性。其次,當人力資源具備因果模糊性(causalambiguity)以及社會複雜性(socialcomplexity)時,便是難以模仿的,若組織給予員工較長的時間以融入組織的系絡與文化之中,使得因果模糊性與社會複雜性提高,則競爭者將即難以模仿組織的優勢人力資源。最後,傳統上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