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原罪与反ERP原罪ERP自98年开始,2000年后一直成为中国信息化的最重要的舞台角色,到2001年尤甚;然而在2002年风头直下,反ERP风骤起,为虚火的中国ERP泼了一盆冷水,到了2003年反ERP达到了高潮。综观ERP在中国发展的二十多年中,真正意义上体现中国ERP应用的要从国内财务软件商转型管理软件领域转型的时候,即2000年开始,为何短短的两三年里,ERP在中国遭遇了如此剧变——天上与地下。ERP的遭遇中国中国管理软件产业是保护主义与机会主义的产物的延续,认为中国管理软件从财务软件发展并转型似乎是合理的。在中国特有的财政制度与评审体系下,催生了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财务软件供应商,能够拿到相应的评审似乎成为早期财务软件供应商们命悬一线的指望。于是,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软件商在软件设计标准朝财政制度上倾斜在情理之中。这样的产品脱离了以市场为导向,用户应用为中心的开发思想,不具有市场竞争性质,在十几年的封闭竞争之后,市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几大全国性公司,各区域性公司割据的状况。98年全国财务软件评审停止后,不少软件供应商至今仍然没有摆脱原有软件设计思想与体系结构的阴影,猛然放手的财务软件商被突如其来的自由弄的反而不知所措,混乱由此而生,从一开始盲目地叫喊ERP,到后期炒作ERP,甚至不少反ERP的,等等,中国软件供应商们在漫无边际中逐渐寻找感觉。然而作为低端应用领域的财务软件,在十几年的本土征战后,现实需求相应饱和,成长放缓,财务软件这条链条上的生态链空间所省无几,无论是软件供应商还是代理商面临的利润萎缩成为不争的事实,转型管理软件领域成为必然。因为,用户已经从最出的核算型企业转向了管理型,企业的竞争资源与市场竞争环境等全部发生了变化;另外软件开发技术也不断提升,从面向函数到面向对象以至与面向框架的开发技术等使得国内财务软件向管理软件转型已是箭在弦上。于是,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春风下,全国一夜之间冒出了近6000家ERP软件商,真假难辩,但进军管理软件领域摘掉财务软件商帽子的决心可见,在新一轮的竞争面前,谁都不能够掉以轻心。无论是一夜转型的本土商家,还是大举进入的跨国巨头,ERP激活了整个软件产业的神经,包括传媒与中介机构。我们依稀记得在围绕ERP真伪的争辩时,中外ERP商决然不同的观点,无论是实实在在的ERP(严格遵循APICS标准的如SAP)产品还是本土化的特色产品(以财务为核心的如K3),都在打ERP的招牌,不管各自卖的是什么东西,商家都还坚持着自己为中心的观点,坚持着以产品为中心的整体思想。然而,短短的两年时间过去了,反ERP的潮流却猛然抬头,且愈演愈烈。从定义ERP的GartnerGroup评测机构到国内外的ERP供应商。GartnerGroup称ERP将面临死亡,推出了ERPII;ORACLE以前也称ERP已死,自己转型为“电子商务套件供应商”。当然,涉及到国内的如金蝶、新中大等就更多,关于“ERP明日黄花”、“终结ERP”,反对的叫声远比当初称自己是ERP商家时不遗余力,对ERP产品的各种局限提出了严厉的批判;与此同时,国内两家权威机构包括CCW、CCID也对ERP的失败应用作了分析,媒体报道反ERP的案例不断增多。轻薄的中国IT一篇《坏良心的ERP商家与坏ERP产品》曾经在业界掀起过不小的风波,矛头直指“伪”ERP商家与“伪”ERP产品之流派,也是在这个时候,本土ERP商家面临了自身诚信与ERP产品的双重危机。现在看来无论是讨伐ERP,还是反讨伐,这些都是中国IT的劣根性的表现。没有实实在在的核心技术和对信息化应用趋势的准确判断,没有对自身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与对客户应用的适时把握,停留在对概念的随便与时尚的追求上,相比SAP等大公司无疑有点轻薄桃花逐水流的无耐味道,也是中国IT业不断制造新概念以证明自己存在或吸引顾客的原因之一。ERP在1998年开始的一段时间冒进后,不少软件商纷纷加入到ERP的行列,一段时间后就偃旗息鼓,到2001年ERP炒作之风重燃战火,关于ERP公司、ERP产品、ERP报道、ERP的信息化展示会等层出不穷。ERP简直就成了信息化的代名词,几千家ERP商家在卖自己的ERP产品,同时针对ERP商家的各种展示会、方案推介会等也接踵而至,曾经有一篇文章以《ERP厂商成了唐僧肉》进行了深入的描述,业界以为沾ERP就火,认为ERP商家会大发,乘机敲一笔。一个概念泛滥的时期必然导致泡沫,泡沫就注定了要破灭,正如当初的网络泡沫一样,于是在三露诉联想案后,各地反ERP开始抬头,从用户暴光到商家自己揭露,ERP在中国可谓起起伏伏,命运多舛。抛开ERP在中国的不幸遭遇外,就管理软件本身来说,它作为企业信息化的工具必须随着企业自身内外环境变化而不断创新。中国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自身资源环境、外部市场环境都对企业的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的单一核算型软件已经不能够适应企业业务扩展,向管理型、集成型与平台化过度是必然趋势,但中国财务软件商家在向管理软件转型的过程中,并没有从管理的思想调整自己的软件设计,没有从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些环节实现自己的软件设计,因此停留在以财务核算为核心的中国软件表面上做足了管理软件的文章,同时在暗自补上缺乏管理思想的漏洞。这也是为什么ERP在中国遭遇如此不幸的原因之一。中国从铁板一块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中,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各种思想的产生带来的碰撞后产生的各式各样的形态方式并没有明显化,旧的体制、思维方式还在作怪,新的尚待建立,同时WTO后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式给了本土企业更多的压力。因此,在生存与发展之间的权益之计使得ERP提前充当了中国信息化的一个试验品。我们在讨论ERP原罪的时候,对ERP的产品设计模式僵化带来的适应性差、灵活性弱,要求流程重组带来对企业致命的打击影响,无法实现企业内外资源的交互,以生产型企业为主的局限,昂贵的价格以及漫长的实施周期与没完没了的修改过程等弊病列举外,更需要深入了解背后的原因。ERP原罪是ERP商家以产品为中心设计的,忽视客户个性化应用与互联网时代新型应用,是管理软件供应商没有与时俱进的随企业内外环境变化而创新的企业文化,没有将管理的创新与管理软件软件的创新及时融合的整合能力。反ERP的潮流中聚集了大批的国内外商家与媒体,包括ORACLE、金蝶、新中大等,他们无不鲜明的批判了ERP。作为国际ERP的另一大家,ORACLE以得天独厚的数据库优势推行自己的ERP系统,在中国这个曾经被看好的市场不断掀起反ERP时,ORACLE推出了电子商务套件解决方案,曾经的SUN——ORACLE——联想组合也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市场推广;本土商家中,金蝶凭借K3一举成为中国本土ERP商的典型代表,在2001年年报显示ERP占据6成收入,而到了2003年金蝶抛出EAS套件后,用ERPII开始了全面否定ERP,“明日黄花论”似乎对ERP还有点回旋余地但却同样残忍;相比之下更为激进的是新中大公司,在ERP鼎盛时期,其就以“互动管理超越ERP”来打出I6,2003年抛出URP,提出了“终结ERP”的结论,URP似乎比ERPII走的更远似乎也就意味着更加危险。与讨论ERP原罪相比,讨论反ERP原罪似乎充满了同情色彩。反讨伐者们认为ERP本身并没有错,在实施主体,实施工具,实施载体几方面,ERP作为工具本身并没有多大问题,任何事物都是阶段性的、两面性的,ERP同样如此,他们坚持认为在目前ERP是适应企业管理需求的,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关键是缺乏足够的ERP实施咨询中介,以及国内用户的管理现状薄弱,用户自身管理基础的薄弱以及用户人员素质的不高是ERP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以SAP、用友为代表的ERP商家始终坚持对ERP的忠心。他们否定ERP本身的问题,但也认可将ERP随先进技术与思想进行移植的观点,如平台化。在举国一片反ERP浪潮中,SAP除了以前组建的SAP——INTEL——长城联盟外,前不就与东软搭成实施与培训联盟,与此同时,不断推出针对中小型企业应用的低端ERP系统。SAP的CEO孔翰宁前不久访华就指出“ERP已死的观点是错误的”看来,ERP于SAP是矢志不逾的;同样,在用友成为中国战胜国外ERP商家的老大之后,更加坚定了用友成为中国SAP的决心与信心,用友潜心收购管理咨询顾问公司以及自己大力培养ERP顾问似乎也是同样的道理。同时,根据用友将来的UAP平台进行升级。反ERP原罪对于占据主导地位的ERP商家来说,除了在利益上的监守外,对自身业务的转型寻找与市场的结合形成一个缓冲无意更加明显。矛头直指用户自身并且忽略对ERP的局限性,无疑又让坚持ERP的代表心思昭然如揭。不从客观的现实出发(用户的应用现状)而一味掩耳盗铃使得监守者们走上了孤注一掷的胡同。在一片反ERP与坚持ERP之声中,我们讨论ERP原罪与反ERP原罪似乎已经显得不在重要,关键是不同的信息化路线让中国管理软件产业开始了原则性的前进,从随声附和到用自己的声音说话,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因为有了分别有了争论,才有比较与选择。但这种国内软件业整体的冒险是有代价的,并且充满了危险,在时间上充满了不确定性。与两个激进的流派不同,东软金算盘采取了一条温和的改革之路,从2002年其推出的“升级ERP走向平台化”活动可看出,这无疑是融合了两方面意愿的折中之道,他们并不认为ERP已死,认为在考察ERP失败率高的同时应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以及放在大背景下进行,走向平台化是其对当下解决ERP失败率高的一个选择,不久后CCWRearch与CCID相继发表报告,指出ERP的平台化是可取的,表明媒体与政府希望采取温和的方式进行改革而不是革命的立场。用户左右受伤在这场反ERP与坚持ERP的竞争中,用户并没有得到所谓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反而深受其害。因为,瞬息变化的ERP商家带来的概念炒作反而让用户在选型时更加莫衷一是。更多的用户于是静观其变,无疑阻碍了企业的业务扩展与WTO后日益残酷的竞争变革下的自身竞争力塑造与提升。在国内管理软件商还没有及时提供可实施的工具时,造成的信息化断路的损失是巨大的,因为跨国企业的信息化对象一般是大公司或者代表型企业,对于中国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似乎两者不太匹配,在以互联网为主要应用的时代里,一时断路带来的速度放缓或者停止对企业都是伤筋动骨的。长时间里,对软件供应商们也不是好的消息。在国家号召“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推动信息化”的现在,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已经是当务之急,但每一次的信息化展览都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2002年在东莞举办的中国ERP展览活动,结果并不理想,国内ERP商家以及ERP产品反而让用户们大失所望,在ERP滥竽充数的当下,呼唤ERP标准成为一种众望所归。于是,2002年国家863评比,以和佳、金蝶等数家ERP商家入选信息化代表为开端,到2003年国家开始制订ERP标准,无不是为紧迫的市场形势寻求的一种缓兵之计。同时,以国家信息中心或者借或者傍的名义进行的各种信息化方案推介、成果验收等活动层出不穷,为不知所措的用户推荐可行性系统。政府在转变自身职能的同时,也在摇摆中逐渐摆正自己的位置。当然,随着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不断被普及实践,企业追求个性化越来越不可阻挡,标准化的ERP是否将又是一个新的桎梏,是否给期盼已久的用户与商家带来新的争论与不适,似乎已经来不及考虑。中国本土企业的管理现状低下是不争的事实,在个性化近乎一种奢侈的信息化待遇享受面前,温饱问题似乎更加值得关注,给不规范的企业提供规范化的标准,给不规范的商家提供规范化的要求,迫在眉睫。GartnerGroup对ERP走向的预测是否正确现在还不能够肯定,因为在全球范围内ERP的应用还在继续,ERPII的模型还没有形成规模。但以商品经济成熟的美国经济为参照,GartnerGroup的分析对象无疑是高了点,美国企业经过数百年的成长已经完成了企业最初的各种积累,能够接受ERP或者SCM等新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同时能够在较快时间内随互联网一同升级,完成基于互联网的各种信息系统如ERP、SCM、DRP等集成似乎并不困难,因此Gart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