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编5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参考资料,少熬夜!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编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编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96~97页例1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2.能看懂扇形统计图,并能从图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感受统计的价值。教学重点:看懂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并能从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准备:课前统计本班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课前统计学生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1.出示教材第96页情境图,说说同学们正在干什么?2.在这些体育项目中,你喜欢什么活动?出示统计表,进行统计。(可在课前进行调查统计,利用Excel自动生成扇形统计图)喜欢的项目乒乓球足球跳绳踢毽其他人数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统计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为引出有关统计数据提供了现实背景。同时,采用真实的数据进行教学,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他们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二、整理数据,引入新课1.通过这张统计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预设:数量的多少对比:如喜欢乒乓球人数最多,喜欢足球的比喜欢踢毽的多2人等;数量求和:如喜欢参考资料,少熬夜!乒乓球的和喜欢足球的一共有20人等。2.如果要比较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多少,可以怎样比较?3.如何计算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多少呢?4.学生进行口算或笔算,完成统计表,并进行校对。喜欢的项目乒乓、球足球、跳绳、踢毽、其他人数128569百分比30%20%%15%%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得到数量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计算出百分比并补充表格,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比不仅可以表示出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的多少,还可以体现出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与全班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加深百分比与绝对人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认识扇形统计图(1)如果我用这样一张图来统计我们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用这个扇形表示乒乓球的30%,你觉得这整个圆表示的是什么?(2)乒乓球的30%又表示什么?预设: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0%;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00份,喜欢乒乓球的占其中的30份。(3)你能根据我们刚才计算的,把这张图补充完整吗?(教师可以逐项出示,并可以让学生根据扇形的大小来判断一下这块扇形可能表示的是哪个运动项目。)(4)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扇形统计图。(5)揭题:像这样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6)想想各个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7)小结:扇形的大小和项目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有关。我们可以根据扇形的大小来判断数量的大小。2.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征(1)看图说说,在这幅统计图中你还可以知道哪些信息?预设:量的多少:如谁多谁少,谁和谁一样多;部分和总量的关系:如喜欢乒乓球和足球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一半,喜欢踢毽和跳绳以及其他项目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一半。(2)说说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优势?参考资料,少熬夜!预设:可以根据扇形的大小清楚直观地看到量的相对大小;可以看到各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3)小结:在这样的统计图上,我们不仅可以直观地比较各个扇形的相对大小,还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通过计算、选择、补充,让学生经历扇形统计图制作的过程,使学生对扇形统计图有一个较为完整、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和对扇形统计图的优势分析,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3.尝试练习出示教材第97页“做一做”的内容。(1)你能看懂这张扇形统计图吗?统计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知道的?(可以根据旁边的图例来知道各个扇形代表的项目。)(2)说说从图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3)如果每天喝一袋250g的牛奶,能补充每种营养成分各多少克?引导学生用百分数的意义理解各百分数和250g的关系,进而算出各种营养成分多少克。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教学内容:教材第15~16页的例4和第1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三第1~3题。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进程,掌握圆柱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渗透、体验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重点难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圆柱等分模型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想一下:圆柱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么算?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参考资料,少熬夜!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教学例41、观察比较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⑴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⑶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2、实验操作⑴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⑵提出要求: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⑶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引导想像: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3、推出公式⑴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指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⑵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⑶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sh三、分层练习,发散思维,教学试一试⑴让学生列式解答后交流算法。⑵讨论:知道什么条件就一定能算出圆柱的体积了?分别怎么算?(s和h,r和h,d和h,c和h)四、巩固拓展练习1、做练一练第1题。⑴说一说:这两个圆柱中都是已知什么?能算出圆参考资料,少熬夜!柱的体积吗?⑵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⑶对照板演,说说计算过程。2、做练一练第2题。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该怎么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生根据底面周长求出底面积。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六、作业练习三第1~3题。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圆柱的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的。教材中选用了许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生想象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底面是两个圆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求法,获得求“圆柱体表面积”的算法。学情分析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不知道圆柱侧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的求法,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含义及求法。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操作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情感目标:体验成功的收获,体会小组合作探索成功过程的喜悦。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教师引导,动手操作得出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难点: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圆柱由几个面组成?上下两个面是什么?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2、圆面积怎样求?3、长方形的面积呢?参考资料,少熬夜!二、创设情境,引起兴趣:出示一顶厨师帽,让学生观察,做着一定帽需要多少布料?用我们以前学的知识能解决吗?教师借机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圆柱表面积的求法》三、自主探究,发现问题。1、分组,讨论:(1)、动手将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你发现了什么?)圆柱的侧面剪开发现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侧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地面周长×高。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的哪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2)、复习引导:(用旧解新)上下两个圆的面积怎样求?(如果已知底面半径就能求出底面积)(3)、小结:小组讨论,将公式延伸。圆柱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Ch+2πr2=πdh+2πr22、知识的运用:(回到情景创设)(1)、出示例题:例2:假如一顶厨师的帽子,高28厘米,帽顶半径10厘米,做一顶帽子至少需要多少面料?(用进一法结果保留正是整十平方厘米)(2)、独立试做:(3)、集体讲评。(4)、讲解进一法。3、巩固练习:四、课堂总结:这一节课重点学习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及运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两个质数的和是39,这两个质数的积是()。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质数的意义及数的奇偶性等知识。两个数的和是39,说明这两个数一个数是奇数,一个数是偶数,因为它们都是质数,所以其中的偶数只能是2,则奇数是39-2=37,37×2=74。解答74(2)120的因数有()个。分析求一个较小数的因数的个数一般用列举法,参考资料,少熬夜!但求较大数的因数的个数时,一般用分解质因数法,即先把120分解质因数:120=2×2×2×3×5,然后借助每个因数的个数来计算。因数2的个数是3个,因数3的个数是1个,因数5的个数也是1个,120的因数的个数为(3+1)×(1+1)×(1+1)=16(个)。解答16⊙探究活动1.课件出示题目。(1)一个长方体木块,长m,宽m,高m。要把它切成大小相等的正方体木块,不许有剩余,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多少分米?(2)学校六年级有若干名同学排队做操,3人一行余2人,7人一行余2人,11人一行也余2人。六年级最少有多少人?2.明确探究要求。(小组合作、思考、交流)(1)这两道题分别考查什么知识?(2)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3)具体的解答过程是怎样的?3.汇报。(1)先汇报前两个问题。预设生1:第(1)题考查的是应用因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生2:第(2)题考查的是应用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生3:根据题意,正方体的最大棱长应该是长方体长、宽、高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先把相关长度转换单位,用整数表示,然后求长、宽、高的最大公因数。生4:根据题意,六年级人数比3、7、11的最小公倍数多2,所以先求出3、7、11的最小公倍数,再加2就可以了。(2)尝试解答。(关注学生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的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点拨)(3)汇报解答过程。(指名板演,集体订正)预设生1:m=27dm,m=18dm,m=15dm。因为27、18、15的最大公因数是3,所以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3dm。生2:因为3、7、11的最小公倍数是3×7×11=231,231+2=233(人),所以六年级最少有233人。4.小结。解答此类问题,关键要弄清考查的是因数的知识还是倍数的知识,同时要会求两个或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及最小公倍数。参考资料,少熬夜!⊙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我们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