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少熬夜!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精编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精编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一篇】建议思考的问题1.教学中课本上的结论是否就是定论?2.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形式,万一发言一发不可收,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或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3.课堂上小组讨论是否会流于形式,反而浪费了课堂时间?背景最近,我教《约数和倍数》这一章,感到非常头疼。因为我教书8年来,一直认为这章概念多,难理解,要想学生学好,必须讲得细,扎扎实实练好每一节。所以,我认真备课,把要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准备讲得清清楚楚。但事与愿违,上课时,许多学生觉得挺简单,我在讲解时,他们不停地插话,打断我的思路;可让他们做作业时,却错误百出,真是“自以为是”!但是不让他们插话,认真听我讲,结果他们兴趣索然,趴在桌上不想听课!我真是不知该怎么办,甚至埋怨这班学生不如其他班的,真是“朽木不可雕也!”。后来,我停止了抱怨,开始反思:如何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呢?嗯……对!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描述一、复习。1.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2.自己默默地想一想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二、教学新课。(黑板上出示)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如能简便,请用简便方法计算;如不行,就用短除法来求。11和128和1512和1821和7学生们认真地观察这些数字,进行着思考和计算。一会儿,有的学生喜形于色,有的学生紧锁眉头,此时的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索(进入了状态),5分钟过去了,一个学生轻轻问:“段老师,讲讲吧?”我歉然一笑,说:“老师现在不会告诉你的。”接着又向大家说:“现在分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意见。”一句话击起了“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参考资料,少熬夜!论,有些学生认为4个题都可简便,有些学生认为有三个可简便,有些学生还认为简便的方法不只一种。这时,我出示了一张表:根据工作表,小组长带领组员思考要探究的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尝试着进行实践证明……在一番自主活动之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探究过程——生:我认为第一组“11和12”可以简便计算,它们相差是1,最大公约数就是1。生:(对刚才那个学生反问)我认为你的想法是错误的,11和12互质,所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生:(支持第一个学生)我举了好几个例子,比如7和8相差1,最大公约数就是1。生:我认为只要是两个互质数,它们的公约数就只有1,因此,最大公约数也是1,例如:第一组中的“11和12”,第二组中的“8和15”;而其中11和12的最大公约数是1,也正好相差是1,这是一个巧合,也是正确的,但它不能代表所有互质数的求法,只能代表相邻的两个数的求法,又因为相邻的两个数一定互质,我们为何不把它归为一类:两个互质数,最大公约数就是1。同学们听后纷纷投去赞许的目光。师:同学们,道理只有越辩越明,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投影出示)生:我们组认为第三组“12和18”求最大公约数也可用简便方法,可以用公约数6去除,再看所得的商还有没有其他公有质因数,结果没有了公有质因数,因此,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生:(反对刚才那个同学所说的)我们在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约数时,只能用质因数去除,怎么能用公约数去除呢?生:是啊!只能用公有质因数去除,6是一个合数,不能用6去除。(一片议论声。)师(引导):大家想一想最大公约数是求什么?生:是求两个数公有的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师:既然这个最大公约数既是18的约数,又是12的约数,因此,就可以用18和12的公约数去除,大家之所以习惯用公有质因数去除,是因为短除法当时从分解质因数演变过来的,但从最大公约数的意义考虑,是可以用它们的公约数去除的。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并且有恍然大悟的神情。生:我发现第四组“21和7”也有简便方法,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7,7的约数有7,21的约数也有7,参考资料,少熬夜!所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较小数7。生:我对刚才那位同学进行补充,因为21是7的倍数,所以,21的约数必定有7,7又是它本身的约数,因此,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7。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非常好,这就是第二个规律(投影出示):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经过刚才的发言,举手的人渐渐少了,可有一位同学仍坚持不懈地高高举着手,我便请他发言。生:我认为除了老师您黑板上的例子可以简便,还有一种可以简便处理的方法,那就是:两个相邻的奇数一定互质,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也是1,虽然它包含在互质数这一类中,但仍比较特殊。他的回答着实让我和同学们吃了一惊,当时,我也对他的答案是否正确把握不准。于是便领着学生们进行验证,发现果然是正确的,同学们都露出了佩服的神情。接下来,同学们又认真地看书中例题,并且积极地做了相关的练习题。课后反思上面这个案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它体现了我思想上的一些创新和转变。1.由指令性活动向自主性探索转化。在前段时间教学时,总是对学生不放心,结果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自主的活动。这一节课中,学生自己在进行观察、假设、探究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我始料不及的。2.由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在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见解,此时的合作有了基础。当有了不同意见时,才会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当意见相同时,就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表现欲,那小组合作怎会流于形式呢?可能这会“浪费”些时间,但这让我们的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和能力啊!3.课本不能被当作惟一不可改变的标准。课本在学生学习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创新。例如在这节课上,学生们总结出来的规律可能被分别归入书中几类,但他们所发现的细微的结构特征是书上所没有的,它是那样有新意,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一刀切”呢?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一方面要求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特别是要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了的旧的教学方式。只有让学生充分从事探究学习活动,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地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第二篇】教学内容: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P43P45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2、能运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发现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为什么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复习旧知。出示题目:比较大小:和和和和。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O,不改变数的大小,其原因在于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而后两题,因为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移动,所以数的大小也发生了改变。2、导入新课。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移动带来的小数的大小变化。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二、探索发现第一环节探究规律教学例1。1、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连环画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参考资料,少熬夜!指名回答,老师板书:、、、9m。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2、小数点移动后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把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1)等于多少毫米?(板书:=9mm)(2)移动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板书:0.09m=90mm,扩大到原来的10倍)向右移动两位,原来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板书:0.9m=900mm,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三篇】一、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2、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教学过一、复习1、出示准备题,用竖式计算。345+1591328-579426+982307-296(全班练习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2、口算口算练习(1)二、新授1、揭示课题2、教学例1。(1)读题由学生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2)板书算式+①元和元各是几角几分?②竖式怎么列?为什么?(相同数位对齐。)(3)师生一起计算出结果。(4)说一说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小数加法怎样计算?3、学习例2计算。(1)全体学生试做。(2)集体评议。评议之后说说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列竖式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参考资料,少熬夜!4、试一试+5、请学生观察例1和例2,大家来归纳小数加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填在书上。6、练一练书上第2页1、4、57、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三、作业书上第2页练一练第2、3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的珠算(,例3、例4)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珠算小数加减法,并能正确进行珠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2、笔算(计算之后说说笔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二、新授1、出示准备题(用珠算计算,做好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珠算方法)。2、出示例3用珠算计算。+(1)由全班学生用珠算计算。(2)计算之后,说说小数加法的珠算方法。3、出示例4用珠算计算。(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解决此例题。)4、小结(1)讲解珠算小数加减法的拨珠方法。(2)请学生填好书上第3页的内容,并读一遍。5、练习(1)试一试+(2)书上第4页2、4。三、布置作业、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对称物体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参考资料,少熬夜!2、能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重难点1、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2、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3、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4、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设计1、设计思想: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轴对称图形。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感知。2、教材分析(1)轴对称图形是图形运动教学的进一步深入。轴对称主要是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从而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教学设计主要是联系学生亲身体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此节内容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画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做好铺垫。(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学生会判断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3)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体验过“图形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轴对称和平移。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3、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