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导语】网友为您精心整理收集的“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精品文档,供您参考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1.古诗三首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4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晓”;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稚子”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4.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5.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6.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每个人都要度过幸福的童年,童年那纯真、幼稚的岁月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身处童年的我们,身上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儿时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稚子弄冰》。通过学习,了解发生在古代儿童身上的趣事。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要求借助拼音学会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2.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尤其注意读准“昼、耘”的读音。指导读准多音字“供”([gōng]作动词时,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供应、供给(jǐ)、供求、供需、供销、提供、供不应求。[góng]奉献:供养、供献、供奉、供佛、供职;祭祀用的东西:供桌、供品、供果、上供;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招供、口供、供状、供认、供词。)在诗中读四声。3.把古诗反复多读几遍,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记下不理解的地方和不明白的问题。4.学生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补充和订正。2.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3.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1)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2)村庄儿女各当家。(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3)童孙未解供耕织,(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4)也傍桑阴学种瓜。(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4.教师范读全诗,全班学生齐读。四、想象诗境,领悟感情。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聆听,想象古诗句反映的画面。2.指名学生发言,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注意诗句情境的变化,也可以加上相应的动作。3.教师评议,播放《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动漫朗读,学生欣赏。4.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古诗,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5.小组交流,派小组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表达了作者对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美好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6.自由读诗,在朗读中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7.练习背诵并试着进行默写。五、了解作者,积累古诗。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2.全班交流,了解作者: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3.全班交流,积累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四首种园得果仅偿劳,不奈儿童鸟雀搔。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网盖樱桃。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蜻蜓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六、学法,自读感悟。1.总结学习方法,导入新诗的学习。(1)小组交流总结《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学习方法。(2)小组代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领悟感情)(3)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同学们试着用以上方法学习古诗《稚子弄冰》。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稚子弄冰》。要求借助拼音学会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2)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尤其注意读准“稚、钲、磬”的读音。(3)把古诗反复多读几遍,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记下不理解的地方和不明白的问题。(4)学生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补充和订正。(2)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3)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①稚子金盆脱晓冰,(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铜盆中的冰块脱下。)②彩丝穿取当银钲。(把冰穿上彩线提在手中,当作钲。)③敲成玉磬穿林响,(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④忽作玻璃碎地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却忽然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4)教师范读全诗,全班学生齐读。4.想象诗境,领悟感情。(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聆听,想象古诗句中呈现的画面。(2)指名学生发言,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注意诗中描绘的情境的转变,也可以加上相应的动作。(3)教师评议,播放《稚子弄冰》的动漫朗读,学生欣赏。(4)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5)小组交流,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5.自由读诗,在朗读中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6.练习背诵。7.了解作者,积累古诗。(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2)全班交流,了解作者: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杨万里一生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有《诚斋集》行世。(3)全班交流,积累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舟过安仁宋代: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七、拓展活动。1.课外搜集并朗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把自己搜集的古诗分享给同学们。2.搜集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背诵积累。2.祖父的园子创新教学目标1.学会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会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园子里有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3.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重点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学难点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初读《祖父的园子》,感知园子的世界。(一)交流激趣,导入课题。1.谈话激趣:著名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曾经写下了这样的感受——“童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2.自由交流:学生自愿举手发言,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表达自己的感受。3.教师小结:童年是纯真的,充满童真稚趣的,自由的,快乐的……周围世界对儿童的关爱、包容也给童年带来温暖,于是一切的美好便融人了童年的生命,成了我们学习、生活乃至生命的起点,同时也是我们最后的栖居地。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就记录了这样的感受。在萧红的记忆里,难以忘却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童年的记忆,走进《呼兰河传》节选的——《祖父的园子》。(板书:祖父的园子,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谈话引导:“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这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阅读的总体目标要求。在这节语文课上,我们又该用怎样的方式,来再现《祖父的园子》呢?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读”来再现“祖父的园子”。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读时“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作为高年级同学,我相信你们事先一定预习并朗读过课文了。课文一共20个自然段,请选择在预习中,自己认为读的还不够充分的,或者特别喜欢的段落,朗声地读一读。4.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并进行朗读。5.检查学生阅读情况。(1)交流读好第1自然段。①指名学生读课文第1自然段。②学生自由评价,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朗读第一句话时,应该特别注意顿号之间的停顿。注意词语间的停顿,读出句子停连的节奏。③学生朗读体会顿号停顿的节奏。(课件突出显示: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中我和祖父的对话。①指名学生朗读这几个自然段的人物对话。②学生自由评价,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这是作者和祖父祖孙俩的对话。朗读时候应该注意萧红和祖父年龄的不同。③学生分角色朗读萧红和祖父的对话。(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17自然段。①指名学生读课文这一自然段。②学生自由评价,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这一自然段是课文中最长的一部分。朗读时不仅要注意标点的停连,还要注意内容的停连。a.(课件突出显示: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我发现刚才同学在读这个地方的时候,在两句话中间的句号处停顿了一下,这是因为什么?(一句话结束了,句号处应该停顿;花儿写完了,下一句又换做写鸟了,应该停顿。也就是说朗读的语气要根据标点和朗读的内容确定停和连。)学生练习朗读。b.(课件突出显示: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我发现刚同学读这个地方时,中间的句号处是连着读的。这又是因为什么?(几句话写的都是一种景物,朗读时,要注意连在一起。)③学生练习朗读这一自然段。注意根据标点和内容的异同,该停的时候停,该连的时候连。(4)交流发现。①通过阅读课文,你发现在祖父的园子里都有些什么?(学生思考。)②鼓励学生自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