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少熬夜!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网友帮大家分享的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8篇),供您参考阅读。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具:长正方形纸片若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分数。师:图上画的是什么意思?生:小明和小红要喝一杯水,小明说:“我一口能喝这杯水的。”小红说“我一口能喝这杯水的。”师:两个人到底谁喝得多?生:(①分子相同时,分母越小,分数越大。②把一杯水平均分成2份,和平均分成3份,其中平均分成2份的,每一份多,所以小明喝得多。)出图:师:你们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生:小丽和小凯也要进行喝水比赛,两人都说:“我一口能喝这杯水的。”师:他们俩喝得一样多吗?生:(可能是一样多的,也可能是不一样多的)出示图片中的两个杯子。师:现在你能回答吗?生:小凯喝得多。虽然都是,因为小凯的杯子大,所以小凯喝得多。师:原来相同的分数还表示不同的大小,你对分数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二、分数的再认识1、出图(书)师: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生:林林和明明各拿一本书,林林说:“我看了这本书的。”明明说:“我也看了这本书的。”师:他们看的页数一样多吗?(学生讨论)生:不一样多,因为两个人看的书的页数不同,所以它们的也不同。2、看图讲故事出图:参考资料,少熬夜!师:你们爱吃蛋糕吗?笑笑就特别喜欢吃蛋糕,她对妈妈说:“我一次能吃块蛋糕。”结果妈妈笑了笑,给她拿来块蛋糕,笑笑怎么样了?这是为什么?生:(笑笑想的蛋糕是一个小蛋糕,妈妈拿来的是一个大蛋糕)3、捐款:师:淘气和笑笑为希望工程捐款,两个人商量好把自己零用钱的拿出来,这两个人捐款的钱数一样吗?为什么?生:可能一样,因为两个人的零用钱是一样的。可能不一样,因为两个人的零用钱是不一样的。师:现在知道了淘气捐了10元,笑笑捐了8元,你知道了什么?生:淘气的零用钱有20元,笑笑的零用钱有16元。三、画一画。1、画一画。分别画出下列各个图形的。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为什么?2、摆一摆。一个图形的是□,画出这个图形。(生摆)我的图形的是□□,摆出这个图形。(生摆)3、圈一圈。圈出下面图形的,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四、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能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写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或把25、125这样的特征数看成整百、整千数,或把这个两位看成两个数相加,再计算。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一位数相乘。教学难点:根据另外一个因数的特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预设过程一、复习运算定律性质能口述运算定律或性质。1、说说学过的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教师板书字母表达式)2、请学生根据字母表达式说出定律或性质的内容。3、议:它们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1、适用于连加:a+b=b+a(a+b)+c=a+(b+c)参考资料,少熬夜!2、适用于连乘:a×b=b×a(a×b)×c=a×(b×c)3、适用于乘加或乘减:(a+b)×c=a×c+b×c(a-b)×c=a×c-b×c4、适用于连减:a-b-c=a-(b+c)a-b-c=a-c-b5、适用于连除:a÷b÷c=a÷(b×c)a÷b÷c=a÷c÷b4、议: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有什么异同?二、明确学习任务今天,我们要巧妙运用它们进行简便计算。三、巧算一个数乘两位数1、自学例4,说说12×25求的是什么?是怎么简便计算的?2、议:方法一为什么要把12拆成3×4?用到了什么运算定律?板书:25×4=100,乘法结合律3、议:方法二把25看成了多少计算?为什么要÷4?4、还有什么办法?能不能把12看成8+4计算?试一试。4、同练(左)5、议:这里为什么要把12拆成4+8?用到了什么运算定律?板:25×8=,乘法分配律6、议:还有哪些特征数可能也会碰到类似的情况?板:125×8=10007、:进行简便计算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方法,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四、应用性质1、例4余下的两个问题。2、P47-53、P47-61、解决余下的两个问题(先练再评)。1)25×323)330÷5÷22、完成P47-5,说说错在哪里?3、完成P47-6,怎样简便能怎样算。(指名板演,再讲评)五、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参考资料,少熬夜!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篇】设计思想:本课教学设计依据利用音像教材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课题研究目标,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为指导,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培养智能型、创造型人才为目的,试图通过对教学的科学设计,实现音像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机渗透,充分挖掘音像教材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探究解答方法,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全课采用启发式电化教学,本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下特点: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运用现代教育媒体首先设计一道准备题,通过微机演示让学生感知相通问题的结构特点,然后通过列表、讨论、分析,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功能优势,为学生提供多种信息与表象,在教师适时启发点拔下,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积极思维,探索和发现相遇问题的解答方法,在巩固练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实际问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培养过程。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相遇问题的学习及解决问题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勤学善思、主动进取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乐中学习,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教学目的:1。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数量间的相依关系,以及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2。能根据相遇问题的题意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说出解题步骤。3。能正确解答相遇问题中求路程的应用题。4。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和创造精神。教学重点:相遇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解题思路的分析。电教媒体:微机及配套大屏幕、投影仪、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展示设疑(一)前提诊测(投影片)1。张华每分钟走65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654=260米)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板书:速度时间=路程)2。李诚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由学参考资料,少熬夜!生补充问题再列式计算)[评析:旧知的再现,针对性强,抓住与新知密切相关的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为学习新知识作了适当的铺垫。](二)引人课题我们以前学习的都是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如果是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二、引导思疑1。创设动态情境,准确理解题意。。微机屏幕显示准备题: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张华、李诚是怎样走的?结果会怎样?(微机演示)屏幕显示张华、李诚两家用太阳表示并不断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张华、李诚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华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李诚走过程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学生观察后提问:有几个人在运动?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板书:人:两个时间:同时地点:两地方向:相向(相对)结果:相遇[评析:运用微机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加深学生对两地、同时、相遇关键词的分析和领会,形象深刻地提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与结果,使学生准确理相遇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功能优势,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扫除了障碍。]2.观察、思考、分析、填表。教师利用微机逐分逐分地演示两人走的时间与路程变化情况,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完成下准备题中的表格。。根据以上微机的演示让学生填写下面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走的时间张华走的路程李诚走的路程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现在两人的距离填完上表后让学生讨论:①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②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参考资料,少熬夜![评析: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准备题的设计正是考虑了这一要求。通过微机演示让学生感知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然后通过列表、讨论、分析每经过1分、2分、3分两人之间的距离变化,从而准确理解到: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两家的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这里充分运用电教媒体的优势,适时启发、点拔,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从而为下面的例题提供丰富的信息与表象。]三、引思解疑l。出示例5: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2.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①让学生说说小强和小丽是怎样运动的?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②根据学生的回答,微机屏幕显示线段图(标出运动方向、有关数据及问题)。③让学生根据线段图复述题意,同时想象两人同时从家里走向学校的过程。(3)分析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问:怎样求两家的距离?启发学生说出两种解法:①求两人各自的路程,再加起来。644+704②求每分两人所走的路程和,再求4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65+70)44。比较两种算法。让学生说说两种解法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再引导学生观察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两种解法算式不同却结果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评析:前面准备题已通过微机向学生提供了直观、多彩、形象、生动的表象,又通过填表、分析,学生已准确理解了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例5的解答已经是水到渠成。然而教师并不急于呈现答案,而是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先启迪学生复述题意、想象两人同时相向而行的情景,再画出线段图,进一步激发学生解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通过学生自身努力找到答案,化解难点,真正体现了启发式电化教学解决难点的媒体策略思想。整个例题的解答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运用前面提供的表象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把外部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从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到意义建参考资料,少熬夜!构的较高层次。]5。做一做(投影)①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面对面走来,经过6分钟两人相遇(如图),求两地间的路程。每分60米每分75米a。相遇时甲行了多少米?()()=()米b。756表示()c。两地间的路程:()()+()()=()米另一种解法:a。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的和是:()+()=()米b。两地间的路程是[()+()]()=()米②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4小时相遇,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8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2千米,求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两种方法解答)四、拓思创新1。甲乙两个工程队同时修筑一条公路,14天修完,甲队每天修280米,乙队每天修300米,这条路全长多少米?2。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6小时后两车还相距30千米,求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评析: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多层次,先表述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促使知识内化,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已知条件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