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次前言Ⅱ…………………………………………………………………………………………………………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结构与产品编号2…………………………………………………………………………………………5 技术要求4…………………………………………………………………………………………………6 试验方法6…………………………………………………………………………………………………7 检验规则7…………………………………………………………………………………………………8 标签和随行文件9…………………………………………………………………………………………9 包装、运输和储存10………………………………………………………………………………………ⅠJT/T1378—2021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全国港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疏浚装备分技术委员会(SAC/TC530/SC1)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交疏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中交上航局航道建设有限公司、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中交星宇科技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舒建华、田俊峰、朱荣、李宁、卜凡波、陈杰、程冬、张林、侍健、杨舒、钟志生。ⅡJT/T1378—2021挖泥船水下泥泵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挖泥船水下泥泵的结构与产品编号、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和随行文件,以及包装、运输和储存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挖泥船水下泥泵的生产、检验和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591—2018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800.2—2020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线性尺寸公差ISO代号体系 第2部分:标准公差带代号和孔、轴的极限偏差表GB/T3077—2015 合金结构钢GB/T3098.1—2010 紧固件机械性能 螺栓、螺钉和螺柱GB/T5796.4—2005 梯形螺纹 第4部分:公差GB/T8263—2010 抗磨白口铸铁件GB/T9239.1—2006 机械振动 恒态(刚性)转子平衡品质要求 第1部分:规范与平衡允差的检验GB/T11345 焊缝无损检测 超声检测 技术、检测等级和评定GB/T14408—2014 一般工程与结构用低合金钢铸件GB/T18149—2017 离心泵、混流泵和轴流泵 水力性能试验规范 精密级CB3206 船用离心式泥泵装置试车验收要求JB/T4297—2008 泵产品涂漆技术条件JB/T5000.3—2007 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 第3部分:焊接件JB/T9248—2015 电磁流量计JJG52—2013 弹性元件式一般压力表、压力真空表和真空表检定规程JJG875—2019 数字压力计检定规程SL140—2006 水泵模型及装置模型验收试验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封水 glandwater防止泥沙对挖泥船水下泥泵吸口端、轴端磨损的清洁压力水。3.2封水挡板 glandwaterbaffle建立封水压力区、阻止泥沙泄漏和保护轴封的节流板。1JT/T1378—20213.3叶轮 impeller将能量传递给液体,具有叶片的旋转体。3.4副叶片 attachedvane位于叶轮叶墙外侧,将部分能量转换给液体具有封水功能的螺旋片。3.5衬板 wearingplate位于叶轮与前后端盖之间,保护端盖与泵壳的耐磨板。3.6吸口衬套 suctionnozzleliner位于水下泥泵吸口端,导流和保护前端盖的耐磨套管。4 结构与产品编号4.1 结构挖泥船水下泥泵(以下简称“水下泥泵”)按吸口结构分为吸口带封水和无封水两种型式,其典型结构型式示意如图1所示,轴承体典型结构型式示意如图2所示,水下泥泵吸排口直径与叶轮结构尺寸示意如图3所示。图1 水下泥泵典型结构型式示意2JT/T1378—2021图2 轴承体典型结构型式示意图3 水下泥泵吸排口直径与叶轮结构尺寸示意4.2 产品编号水下泥泵产品编号规则如图4所示。图4 水下泥泵产品编号规则示例:由制造企业名称为ABC制造的水下泥泵,叶轮外径为ϕ172cm、叶轮宽度为36cm、水下泥泵吸口直径为ϕ85cm、吸口为无封水型的水下泥泵,产品编号表示为:ABC—SXNB172—36—85B3JT/T1378—20215 技术要求5.1 一般要求5.1.1 水下泥泵的清水额定流量、扬程根据挖泥船的公称生产能力确定,在额定转速和额定流量下的扬程偏差最大允许±3%。5.1.2 水下泥泵额定工况下的清水效率应不低于82%。5.1.3 水下泥泵清水额定转速、流量对应的必需汽蚀余量(NPSHR)应不大于4.5m。5.1.4 水下泥泵在水下工作的最大纵倾角应不小于60°。5.1.5 叶轮型式应为闭式叶轮。5.1.6 叶轮叶片数量宜为3~5片。5.1.7 水下泥泵过流通道允许通过球径应不小于水下泥泵吸口直径的1/3。5.1.8 叶轮进口直径宜为水下泥泵吸口直径的1~1.1倍。5.1.9 吸口无封水型水下泥泵的叶轮吸口侧应设副叶片。5.1.10 叶轮与泵轴应采用梯形螺纹连接,螺纹旋向应与叶轮工作旋向相反,螺纹线数应为3~4。5.1.11 叶轮装配前应进行静平衡试验,平衡品级在允许最大转速时应符合GB/T9239.1—2006中G16级的规定。5.1.12 水下泥泵出口直径宜为吸口直径的0.8~1.0倍。5.1.13 水下泥泵轴应配有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均为自调心轴承。5.1.14 轴承润滑应采用浸没方式,各轴承应设注油旋塞。5.1.15 轴承连续工作润滑油温度不高于65℃。5.1.16 轴承体润滑油设0.04MPa~0.1MPa的压力补偿。5.1.17 轴承体应设放气与泄油旋塞。5.1.18 水下泥泵轴侧与吸口侧封水流量按式(1)确定。Q封=K1D2n(1)式中:Q封———封水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3/h);K1———系数,取0.05~0.075,轴侧宜取下限,吸口侧宜取上限;D———叶轮直径,单位为米(m);n———水下泥泵叶轮转速,单位为转每分钟(r/min)。5.1.19 水下泥泵轴侧与吸口侧封水扬程按式(2)确定。H封=K2H(2)式中:H封———轴侧与吸口侧封水扬程,单位为米(m);K2———系数,取1.05~1.1;H———水下泥泵额定扬程,单位为米(m)。5.1.20 吸口无封水型水下泥泵,吸口侧应设可调衬板,间隙调节范围宜为1.5mm~5mm。5.1.21 轴端封水轴套和吸口防磨环应设螺旋槽。5.1.22 水下泵轴端应采用水润滑,润滑水应经过泥沙分离净化。5.1.23 前衬板和后衬板应可更换。5.1.24 叶轮轮毂与轴端封水轴套之间应设调整垫片。5.1.25 水下泥泵轴端封水轴套与轴肩处应设三瓣环。5.1.26 水下泥泵采用焊接成型的构件,焊接应为连续熔透焊,全部焊缝应不低于JB/T5000.3—20074JT/T1378—2021中7.4规定的Ⅰ级。5.1.27 水下泥泵连接紧固件的性能等级应不低于GB/T3098.1—2010规定的8.8级。5.1.28 水下泥泵应设盘车装置。5.1.29 泵壳、泵盖、轴承体、轴承体座应各设置吊点。5.1.30 水下泥泵应配置检修拆装专用工具。5.2 材料5.2.1 水下泥泵主要零部件材料应不低于表1所列材料牌号的化学物理性能。表1 水下泥泵主要零部件材料表序号零部件名称材料牌号执行标准1前后端盖、封水室罩壳、轴承体ZGD270-480GB/T14408—20142轴承体座、吸口密封圈压盖、三瓣环Q355GB/T1591—20183泵壳、吸口衬套、前后衬板BTMCr26GB/T8263—20104叶轮、轴端封水轴套、吸口防磨环BTMCr26GB/T8263—20105泵轴42CrMo、40CrNiMoGB/T3077—20155.2.2 吸口防磨环、泵壳、吸口衬套、前后衬板材料硬度宜为HRC55~HRC60。5.2.3 叶轮、轴端封水轴套材料硬度宜为HRC40~HRC45。5.3 装配5.3.1 泵轴轴向窜动范围宜为60μm~80μm。5.3.2 吸口衬套与吸口防磨环的轴向间隙应为2.0mm±0.5mm。5.3.3 前端盖与叶轮吸口防磨环的同轴度偏差应不大于±0.3mm。5.3.4 后端盖与轴承体中心线同轴度偏差应不大于±0.10mm。5.3.5 封水挡板与叶轮轮毂单边间隙应为2.5mm±0.50mm。5.3.6 吸口衬套与前端盖的配合公差应符合GB/T1800.2—2020规定的H8/f8要求。5.3.7 泵轴与轴端封水套的配合公差应符合GB/T1800.2—2020规定的H7/f6要求。5.3.8 泵轴与轴承内圈配合公差应符合GB/T1800.2—2020规定的r6要求。5.3.9 轴承体与轴承外圈配合公差应符合GB/T1800.2—2020规定的JS6要求。5.3.10 前端盖、后端盖和泵壳配合公差应符合GB/T1800.2—2020规定的H9/b9要求。5.3.11 叶轮与泵轴梯形螺纹的配合公差应符合GB/T5796.4—2005规定的8H/8e要求。5.3.12 轴承外圈应设止动装置。5.3.13 轴承体座与后端盖应设不少于2个对角分布的紧配螺栓定位。5.3.14 后端盖和封水室罩壳宜设不少于2个对角分布的紧配螺栓定位。5.3.15 轴承体座与后端盖配合端面与轴线垂直度偏差应不大于0.25‰。5.3.16 所有零部件应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装配。5.3.17 叶轮与前后衬板的装配间隙应符合表2的要求。5JT/T1378—2021表2 叶轮与前后衬板之间的装配间隙单位为毫米叶轮直径D间 隙叶轮与前衬板叶轮与后衬板≤12002.00±0.303.00±0.5012002.50±0.303.00±1.005.3.18 叶轮安装完成后与泵壳前泵盖安装面平行度应小于叶轮外径的0.1%。5.3.19 轴承体装配后内腔和密封在承受0.2MPa压力时应保持水密。5.3.20 装配后水下泥泵在承受1.25倍工作压力时零部件应保持水密。5.3.21 手动盘车转动时作用的外力矩应平稳、无卡阻停滞。5.3.22 应提供水下泥泵主要零部件与装配总成的称重质量。5.4 涂装5.4.1 水下泥泵的表面处理应符合JB/T4297—2008中3.2的等级A规定。5.4.2 水下泥泵涂装范围应符合JB/T4297—2008中3.1规定。5.4.3 水下泥泵涂装应符合JB/T4297—2008中3.4规定。5.4.4 防锈底漆干膜厚度应不小于120μm,底漆面漆干膜总厚度应不小于200μm。6 试验方法6.1 一般要求试验6.1.1 水下泥泵(首制泵)性能试验的泵模型及装置模型按SL140—2006中第4章的规定进行。6.1.2 流量的检测按GB/T18149—2017中第6章的规定进行。6.1.3 扬程的检测按GB/T18149—2017中第7章的规定进行。6.1.4 输入功率检测按GB/T18149—2017中第9章的规定进行。6.1.5 NPSHR检测按GB/T18149—2017中第10章的规定进行。6.1.6 水下泥泵(非首制泵)的流量、扬程、效率、最大倾角适应性采用实船验证方法检测,按CB3206的规定进行。6.1.7 叶轮型式、叶片数量、副叶片、连接螺纹、轴承润滑、调整垫片、三瓣环、衬板、盘车装置、吊点、专用工具均采用现场查验。6.1.8 水下泥泵过流通道允许通过球径、叶轮进口直径、泵吸口直径、泵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