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35.240L70备案号:63143-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2014—2019电力信息化项目后评价Postevaluationforpowerinformatizationproject2019-06-04发布2019-10-01实施国家能源局发布DL/T2014—2019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评价体系······································24.1体系模型····································24.2指标设置····································24.3指标使用说明··································35建设质量······································35.1指标概述····································35.2指标计算方法··································46运维水平······································56.1指标概述····································56.2指标计算方法··································67应用成效······································87.1指标概述····································87.2指标计算方法··································98经济效益·····································108.1指标概述···································108.2指标计算方法·································10DL/T2014—2019II前言本标准依据GB/T1.1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提出。本标准由电力行业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DL/TC27)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甘肃省电力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大华、刘伟、曾楠、郝悍勇、王晋雄、李云、秦明、王芳、任世羡、井庆生、郝继红、冀慧敏、王洪奎、王静、郭大亮、王颖、郑杰生、刘文彬、杨军红、朱晨、张春林、郁宝坤、王占魁、梁飞、董娜、宋敏、李正兵、万黎、唐泽洋、任春雷、莫明飞、王羿博。本标准首次发布。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DL/T2014—20191电力信息化项目后评价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电力信息化项目后评价的评价体系、指标设置和计算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电力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后评价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Z20986—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事件分类分级指南GB/T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13.1信息化项目informatizationproject以计算机、通信技术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信息传递、信息安全、信息存储、信息应用系统等新建、扩建或者改建的项目。23.2后评价postprojectevaluation在项目竣工验收完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对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安全、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和总结的一种技术经济活动。33.3建设质量constructionquality从信息技术产品本身的角度出发,评估信息化项目在建设阶段的管理和技术水平。43.4运维水平operationandmaintenancelevel从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后在一定周期内呈现出的状态角度出发,评估信息系统在运行和维护阶段的管理和运行情况。53.5应用成效applicationeffectiveness从信息系统用户的角度出发,评估信息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对实际业务的支撑效果。63.6经济效益economicbenefit从信息系统产生的直接、间接经济效益和投入的资金出发,评估信息系统的投入产出比。4评价体系14.1体系模型本标准规定的电力信息化项目后评价体系,包括建设质量、运维水平、应用成效和经济效益四部分,形成电力信息化项目后评价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DL/T2014—20192电力信息化项目后评价体系模型建设质量运维水平应用成效经济效益项目建设管理规范性项目运维管理规范性自主可控率资源利用率技术先进性管理先进性信息系统运行水平信息系统安全系统应用率关键业务数据增长率信息系统支持度用户满意度投入产出比图1电力信息化项目后评价体系模型示意图评价体系计算方法见式(1)。1234iCORECQKOLKAEKEBK−=×+×+×+×………………………………(1)式中:i-CORE——电力信息化项目后评价体系分值;CQ——建设质量指标分值;K1——建设质量指标对应的权重值;OL——运维水平指标分值;K2——运维水平指标对应的权重值;AE——应用成效指标分值;K3——应用成效指标对应的权重值;EB——经济效益指标分值;K4——经济效益指标对应的权重值。24.2指标设置电力信息化项目后评价体系共设置三级评价指标,其中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10个。各级指标按照下列原则选取:a)符合相关国家法律法规、电力行业规范的规定;b)系统性、简明性、客观性、时效性、可测性;c)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使用;d)绝对量指标与相对量指标结合使用;e)指标之间尽量避免显见的包含关系;f)指标设置要有重点、有层次性,指标的选择应保持同趋势化。电力信息化项目后评价体系分值根据指标加权获得无量纲化总分数,各级指标的具体权重根据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并结合政策导向确定。34.3指标使用说明电力信息化项目后评价体系在使用过程中说明如下:a)评价体系宜用于竣工验收通过并运行一年及以上的信息化项目;b)评价体系及各级指标面向单个信息化项目进行取值计算;c)各级指标和权重均可根据企业实际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适当调整;d)所有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分值最低为0,最高为100;e)所有数据项在取值过程中宜尽量保证客观性,减少主观数据的数量。5建设质量DL/T2014—2019315.1指标概述一级指标建设质量从项目建设管理规范性、自主可控率、资源利用率、技术先进性、管理先进性五个方面进行评价,下设5个二级指标,3个三级指标,见表1。表1建设质量指标层级表序号一级指标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三级指标三级指标权重1项目建设管理规范性0.4——2基础硬件国产化比率0.43基础软件国产化比率0.34自主可控率0.2应用软件国产化比率0.35资源利用率0.1——6技术先进性0.2——7建设质量0.25管理先进性0.1——建设质量指标计算方法见式(2)。1niiCQiCQCQk==×∑,(n=5)…………………………………………(2)式中:CQi——二级指标分值;kCQi——二级指标对应的权重值。25.2指标计算方法2.15.2.1项目建设管理规范性信息化项目建设完成后,评估项目建设阶段的管理规范性,见表2。表2项目建设管理规范性指标序号二级指标计算方法数据项数据要求项目可研规范性问题按照企业相关要求,信息化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及成果存在问题时,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项目计划规范性问题按照企业相关要求,信息化项目计划审批工作及成果存在问题时,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项目采购规范性问题按照国家法律及企业相关要求,信息化项目采购工作及成果存在问题时,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项目合同签订规范性问题按照国家法律及企业相关要求,信息化项目合同签订工作及成果存在问题时,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项目验收规范性问题按照企业相关要求,信息化项目验收工作及成果存在问题时,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项目结、决算规范性问题按照企业相关要求,信息化项目结算、决算工作及成果存在问题时,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1项目建设管理规范性指标分值=100-项目可研规范性问题×10-项目计划规范性问题×10-项目采购规范性问题×50-项目合同签订规范性问题×50-项目验收规范性问题×20-项目结、决算规范性问题×20-项目转资规范性问题×20项目转资规范性问题按照企业相关要求,信息化项目转资工作及成果存在问题时,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2.25.2.2自主可控率评估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中基础软硬件和应用软件的国产化比率,主要体现在基础硬件国产化比率、基础软件国产化比率、应用软件国产化比率,见表3。表3自主可控率指标序号三级指标计算方法数据项数据要求国产硬件设备金额1基础硬件国产化比率指标分值=国产硬件设备金额/硬件设备总金额×100硬件设备总金额如遇同一硬件设备部署了多个应用软件的情况,按照每个应用软件均分该硬件设备金额的方式统计。DL/T2014—20194国产基础软件数量2基础软件国产化比率指标分值=国产基础软件数量/基础软件总数量×100基础软件总数量指标中提及的基础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数量按照取得授权的基础软件数量统计。国产应用软件数量若应用软件为国内厂家研发(包括二次开发),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3应用软件国产化比率指标分值=国产应用软件数量/应用软件总数量×100应用软件总数量取值为1。2.35.2.3资源利用率评估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中对资源利用的经济性,见表4。表4资源利用率指标序号二级指标计算方法数据项数据要求业务高峰期CPU负载率峰值小于50%业务高峰期CPU负载率峰值若小于50%,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1资源利用率指标分值=100-业务高峰期CPU负载率峰值小于50%×50-建成3年内下线×50建成3年内下线若信息系统建成3年内下线,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2.45.2.4技术先进性评估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中使用的新方法、新技术情况,见表5。表5技术先进性指标序号二级指标计算方法数据项数据要求国家级科技奖数量指标中提及的奖项、专利、论文、标准均为已获得或已发布的奖项、专利、论文、标准,且应与信息化项目相关。省部级科技奖数量—发明专利数量—实用新型专利数量—SCI论文数量—EI论文数量—国家标准数量—1技术先进性指标分值=国家级科技奖数量×30+省部级科技奖数量×20+发明专利数量×10+实用新型专利数量×5+SCI论文数量×10+EI论文数量×5+国家标准数量×30+行业标准数量×20行业标准数量—2.55.2.5管理先进性评估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管理水平和获奖情况,见表6。表6管理先进性指标序号二级指标计算方法数据项数据要求国家有关部门表彰次数指标中提及的表彰均为公开发布的表彰,且应与信息化项目相关。1管理先进性指标分值=国家有关部门表彰次数×30+行业组织表彰次数×20行业组织表彰次数—6运维水平16.1指标概述一级指标运维水平从项目运维管理规范性、信息系统运行水平、信息系统安全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