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培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教育学》教务部制作人:姚程轩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内容结构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绪论)第二章教育目的与制度(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外教育)第三章教师、学生和学校(教师与学生、学校教育制度)第四章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基本原理、教学工作的组织)第五章德育理论与实践第六章机构心理教育第七章班级管理与实践(班主任工作)第八章教育研究与实践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现象概述一、教育的涵义(一)广义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意识地培养人、影响人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二)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专门组织的、以教与学为主体形态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二、教育的功能从作用对象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在教育活动的内部发生的,因此又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从作用方向看,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三、教育与社会发展(一)生产力与教育相互制约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具有决定作用,决定教育的性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三)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四)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与教育具有共生关系,教育具有文化功能(五)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特征: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主体化。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四、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2、外铄论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与阶段性2.不平衡性3.互补性4.个别差异性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三)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物质基础)环境:为发展提供可能(外部条件)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人发展的内在推动力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第二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二、教育的发展过程原始教育古代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三、现代教育的特征1.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逐步走向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2.普及性和多样性。3.学校教育制度日趋完善。4.创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班级授课制。5.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内容逐渐科学化。6.超前性:教育要面向未来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第三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一、发展阶段:(一)萌芽阶段: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我国的《学记》,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如“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凌节而施”,“长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教学相长”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的规律。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二)独立形态化阶段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三)多样化阶段实验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等凯洛夫的《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学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塑造专业思想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培养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第二章:教育目的与制度第一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关于人的培养质量、规格的总规定、总要求。是指导、调节教育活动的根本因素,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教育目的的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习惯称之为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的是位于教育方针之下,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与规格。可以说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在培养对象上的具体化。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二、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社会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依据: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我国教育目的建立的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三、我国的教育目的1、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要求全面发展3、是受教育者具有独立性四、我国全面教育的组成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智育的方向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五育之间的关系五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1.德育是方向、灵魂,对其它各育起着导向和保证作用;2.智育是主体、中心,为其它各育的实施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基础;3.体育是基础,是顺利而有效地实施各育的物质基础;4.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起着辅德、益智、促体的作用。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第二节: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定义: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括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教育制度具有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强制性等特点。二、我国教育制度的沿革:略三、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学校的关系等。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有: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三种。学校教育制度的内容:按教育的纵向等级分类:学前教育机构、初等教育机构、中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机构、研究生教育机构按教育的横向等级分类:普通教育系统、师范教育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系统、成人教育系统。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学校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首先,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制约着学校教育制度。其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学校教育制度的成立再次,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第四,民族文化传统也是建立学制的一个制约因素。第五,学制的确立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四、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第三节:非正式教育(课外、校外教育)一、课外教育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课外教育的特点:自愿性和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性、自主性和独立性、丰富性和开放型、实践性和操作性、辅导力量的多方面性。课外活动的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课外活动的内容:政治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体育活动等。二、课外教育的意义(一)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新知识(二)课外校外教育是对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开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三)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四)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三、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合力)(一)定义: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即教育合力,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形成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二)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家庭教育具有权威性、灵活性、针对性等特点;社会教育是一种全民和终身教育,具有自愿性、自发性、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学校教育在三者中起主导作用,对前二者具有指导作用。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三)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意义: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紧密衔接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教育的有效性(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措施首先、立足于学校的主体作用其次,奠定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再次,加大与社会的互动,发挥社会教育的基础与保障作用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第三章:教师、学生和学校一、教师概述(一)定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二)教师的社会地位:与教育地位密切相关,还与社会对教育的需要和期望有关。(三)教师职业的特点(1)传道者(2)授业、解惑者(3)示范者(4)管理者(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四)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专业性。教师的职责:教育教学教师的任务:教书育人二、教师的职业素养(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二)教师的专业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黄淮学院刘彦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三)教师的专业技能:课程开发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四)职业心理健康(五)教师的专业发展定义: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

1 / 8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