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教材介绍孙熙国博士、博导《生活与哲学》教材主编《生活与哲学》教参主编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生活与哲学》是一部什么样的教材一、为什么要编写编写《生活与哲学》1.存在的问题2.时代的要求3.中央的决定二、《生活与哲学》的学科定位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三.《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内容目标和总的要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生活与哲学》教材所遵循的基本理念。1.贴近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时代感)2.贴近生活和实际,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实效性)3.贴近学生,加强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针对性)4.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主动性)5.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五、《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容。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全书从主题的确立入手,中间经过主题的展开、主题的深化,最后到主题的解决。四个单元,每单元突出一个核心问题。如此层层递进,大问题套小问题,全书形成一个“树”形的问题串。四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全书主题的确立(生活、实践的观点: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主题的展开(世界是什么:物质·意识·实践)全书主题的深化(世界是怎样的:联系·发展·矛盾·创新)全书主题的解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历史的真谛·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全书主题的确立)本单元主要是从学生身边的哲学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哲学是什么,哲学要回答和解决什么问题,哲学以怎样的方式看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重要特点是什么。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居于起始的位置,起着引领和导入的作用。《生活与哲学》内容解析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基本结构是:哲学(第一课)——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课)——哲学的功能(综合探究)。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第一课主要是从生活和实践入手说明什么是哲学,哲学是怎样产生的,哲学的功能是什么,哲学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哲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是什么。第一框讲哲学的起源和哲学的功能。第二框讲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哲学思维的特点,简言之,就是反思、概括和总结。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第二课通过考察历史上先哲圣贤对宇宙、人生的不同看法,了解他们各不相同的哲学主张,领悟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感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和对立。第二课第一框讲哲学基本问题的一般理论外,还讲哲学基本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第二框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社会变革的先导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第三课通过探讨哲学和时代精神的关系,追溯哲学的历时态发展线索,使学生体会到任何哲学都是一个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反映,时代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从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特征,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思想体系。第三课第一框主要讲哲学和时代的关系:一方面,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另一方面,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第二框在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时,必须牢牢抓住实践范畴。我们对“时代精神”的表述,采用了新版马恩全集的译文,即“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新版译文没有出现“时代精神”这一概念,但译文强调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反映了哲学的反思、概括和总结的特点,即哲学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概括自己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凝聚自己时代最美好、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从而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综合探究是单元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由探究活动目标、探究活动建议、探究路径参考和理论评析四部分构成。综合探究具有体现本单元相关知识的联系的功能,具有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功能,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第一单元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这一探究主要从哲学和生活、哲学和时代的关系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哲学的功能、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体会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功能,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全书主题的展开)本单元主要从物质、意识、实践这三个环节入手,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本单元是全书的中间环节,在整本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第二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基本结构是:物质(第四课)——意识(第五课)——实践(第六课)——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综合探究)。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运动是有规律的第四课第一框在讲世界的物质性时,应注意既要讲自然界的物质性,又要讲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我们可以从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三个方面理解。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我们放到了第十一课社会历史观中集中予以论述。我们把课程标准中关于“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从本课移到了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中予以论述。因为在没有讲意识、没有讲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前,就讲“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无论在逻辑还是内容上,都有欠缺和不足。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一框: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第二框:意识的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五课第一框的内容,课程标准中没有作出规定,但是为了说明意识的作用,说明“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就必须对意识的本质有所了解。第五课第二框中的三个目: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本课的核心问题。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课文中我们主要是从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进行论述的,至于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阐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我们放到了本单元的综合探究中予以讨论。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是客观的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把实践和物质、意识安排到一个单元中,这里面体现了作者的一些看法。这就是单纯地讲物质和意识,不足以构成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他以前的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只有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的世界,这个世界才是现实的世界。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的世界,其基本点有二:一是这个世界(物质)是进入了实践范围内的世界,即现实的世界,而不是抽象的与人无关的世界;二是这个世界首先是改造(实践)的对象,然后才是认识的对象。因此,对实践的理解和把握不能仅仅局限于认识论中,还应把实践和物质、意识概念结合到一起来理解。这一理解的基本依据就是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第二单元综合探究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这一探究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认识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全书主题的深化)本单元可以看作是第二单元的续篇,也是全书的中间环节,在全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上承第二单元“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下启“如何认识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全书的终结和归宿,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进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方法论准备。第三单元设置了四课、一个综合探究。基本结构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的观点(第七课、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规律(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第十课)——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综合探究)。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普遍性2.联系的客观性3.联系的多样性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讲第七课第一框时,应当明确我们谈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都是基于世界的辩证本性来说的,也就是说联系的上述特性都是世界本身所固有的。世界是怎么样,我们就应该用怎么样的眼光看待它。因此,我们所讲的联系只不过现实世界的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讲联系的普遍性时,应注意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联系是矛盾着的事物的联系。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虽然教材在这一框下,只讲了两个目,但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无疑也应包括从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出发认识和观察事物。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1.发展的普遍性2.发展的实质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2.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第八课第一框要着重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区别,了解发展和联系的关系。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主要从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发展的形式方面来理解。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1.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简单的讲联系和发展并不构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原则区别。关键是人们所说的联系是什么样的联系?发展是什么样的发展?形而上学也讲联系和发展,但他们对联系和发展的理解与唯物辩证法有着根本的不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和发展是在对立统一规律统摄下的联系和发展。它所讲的联系是处于矛盾统一体事物中的联系,它所讲的发展是在矛盾规律推动下所产生的事物的前进和上升的运动,是作为旧事物的矛盾统一体的分解和作为新事物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在讲矛盾的两种属性——对立的属性和统一的属性时,我们把矛盾规定为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与通行教科书相比,删去了“事物之间”。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承认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我们的理解是当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发生关系、构成矛盾统一体时,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就是事物内部的关系。通常人们讲外部矛盾时,都是相对于发生对立统一关系的两个要素的低一级关系而言,但是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