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一、规划的含义和特征定义:指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优化的过程。特征:1、从规划主体来看,政府主导与多元主体并存;2、从时间进程上来看,政策规划处于政策目标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二、政策规划的主体1.政策规划的政府主导化重点强调政府在规划方案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地位,而非政府方案占主导。抉择时政府也占主导地位——政府从实际出发放弃最优方案2.政策规划的主体多元化政策规划主体模式有两种:(1)单一制:主体为政府有关机构。优点:政府对问题了解具体详细,能从全局考虑。缺点:政府的自利性和价值偏好,不能确保公正;政府的理性认知能力有限,规划也难保科学;政策规划缺乏民主性。(2)多元式主体还有除政府以外的其他主体。优点:对政府规划起到制约、补充作用有利于克服各方的自利性,保障社会公正有利汇聚各方智慧并反映各方利益需求,以保障政策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缺点:对实际情况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从局部利益出发——规划失之片面听证(PublicHearing)制度听证:指政府在作规划政策方案时要听取有关专家、管理主体、利益代表和公众的意见,以达到政策规划和抉择的透明化、科学化、民主化、公正化和规范化的一种措施。听证在中国具有较重要的作用。三、政策方案的设计原则1、信息原则政策规划的过程就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处理的过程,政策规划的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全面、具体、准确、及时。虚假信息直接导致政策的错误案例1987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大兴安岭大片山林,同时也烧掉了一批责任者的乌纱帽,但却没有烧掉官僚主义的温床。当年,国家投入巨资,力图使焦山能够重新披上绿装,“再造一个新的大兴安岭”。然而,14年光阴茬苒,西林吉林业局在转包营林工程中,欺上瞒下,通过虚假验收、虚报指标等行为,套取国家巨额营林专项款,致使2700万元专款只有一部分投入到营林工程中,9000公顷营林地只完成了不足1/4。他们把树种在了报表上,把钱装进了不该装的地方。2.系统原则在决策活动中要根据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系统特征,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战略与战术、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的关系。考虑问题应以大局为着眼点,从事物的整体出发,去认识、分析和处理局部性问题。建国以来,我们在公共决策问题上曾有过许多大的失误,如工业上提出以钢为纲,农业上提出以粮为纲案例我国北宋真宗年间,皇城失火,皇宫全部烧毁。真宗命大臣丁渭主持修复工作。当时既需要清理废墟,又需要挖土烧砖,还需要从外地运送大批建筑材料。摆在面前的难题很多,丁渭提出了这样一个方案:首先把皇宫前面的大街挖成一条大沟,利用挖出来的土就地烧砖,然后把京城附近的汴水引人大沟,通过汴水从外地运进建筑材料,等皇宫修复之后,再把碎砖烂瓦填入沟中,最后修复原来的大街。丁渭的建筑方案可谓一举三得。一举就是挖沟,省去从远方运土烧砖,是谓一得;引水入沟把陆路运输改为水路运输,省工省时,节约了运输费用,提高了运输效率,是谓二得;同时还解决了瓦砾的处理问题,是谓三得。虽然挖沟取土暂时破坏了一条完好的大街,从局部角度看,可谓巨大损失,但从工程的全局来看,是非常有利的。丁渭的修复方案包含了系统思想的重要内容,丁渭其人也因此被后人誉为运用系统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先人。丁渭的朴素系统论思想在历史上有着很大贡献3.预测原则政策规划是对未来事物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方案抉择,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活动。只有建立在可靠预测基础上的政策方案,才是具有现实可行性的政策方案。案例(1)从偶然中发现必然。1967年,日本常驻苏联的商务人员有两三个星期没有看到苏联外贸部的高级官员在公开场合露面。他们将这一偶然发现的情况及时通报了东京,引起日本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他们马上通知日本驻各国的商务人员,迅速查找苏联外贸部高级官员的确切所在。结果发现他们都到了美国,正与美国政府有关人士进行秘密的粮食贸易谈判。得到这一情报后,日本决策层进行了认真分析。他们认为,一下派出这么多高层人士到美国谈判,绝不会是一笔小买卖,苏联肯定是要大批购买粮食,一定会引起国际市场的粮价上涨。日本作为粮食进口国,不能等闲视之。根据这种分析,日本政府适时购进了相当数量的粮食,避免了因价格上涨所造成的损失。(2)透过一滴水看整个世界。1982年2月底,墨西哥爱尔基琼火山猛烈喷发,火山灰形成大量云团,美国气象部门抓住这个偶然事件,对气象资料认真分析,预测出1983年会出现世界性气候异常,可能导致大雨和干旱等灾害。由此认为,世界谷物将大幅度减产,苏联作为进口大国,一定会把目光投向美国,如果美国能减少播种面积就会迫使苏联以较高的价格购买美国小麦。而苏联为购买粮食只能被迫出售黄金和压缩军费,从而引起1983—1984年度的金价下跌和军备竞赛的缓解。根据这种分析,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对策。事实证明,美国的这种判断是正确的。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透过一滴水能看到整个世界,偶然的事件包含了一系列必然的结果。火山的爆发导致了气象、农业、经济、政治、军事一系列连锁反应。(3)预测需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1976年7月28日,中国唐山发生了里氏7.8级强烈地震,几十万人遇难。这是一场属于唐山也属于人类的历史劫难,这是世界地震史上迄今为止最为悲惨的一页。然而,距震中唐山仅100公里之遥、同样受到毁灭性地震袭击的青龙县,竟神话般地无一伤亡。1996年4月11日至19日,由河北省青龙县副县长刘志新、国家地震局研究员汪成民等4人组成的中国减轻地震灾害代表团来到联合国总部,在第50届大会附会及技术讨论会上作了专题报告。新华社、美国《纽约时报》、联合国广播中心等多家新闻机构连篇累犊地对青龙县减轻地震灾害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报道。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名字——王春清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是他的一份震前会议记录挽救了青龙县成千上万父老乡亲的生命。1976年7月13日,初到青龙县科委地震办公室工作的王春清赶到唐山,参加了国家地震局召开的京津唐渤张地区地震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期间,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京津组组长汪成民要求作震情发言,但因日程安排较紧而未能批准。当时对京津唐地区的地震分析,国家地震局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辽宁海城地震之后,方圆几百公里范围内不会有7级以上的强震。而汪成民等少数专家则认为,近期唐山、滦县一带地上、地下情况异常,应给予关注。7月16日晚,汪成民利用会议休息时间召集了一个自由座谈会。据王春清讲,当时参加会议的有唐山各区县和华北地区的代表五六十人之多,他是其中之一。他作了详细的笔记,王春清当时不会想到,这份笔记已成为一份永久的历史资料了。在这上面赫然记载着:“1976年7月22日至8月5日,京津唐渤张地区有5级左右的地震,下半年到明年可能有七八级地震。”7月21日,王春清回到青龙县,他立即向县科委和县革委会办公室作了汇报,当时县里正筹备24日召开的全县“农业学大寨”干部会议,县委书记冉广歧得知情况后非常重视。7月25日晚,县常委会议进行了专门研究和部署,当天还召开了全县电话会议,并在“农业学大寨”会议上向与会的800多人作了震情通报,宣传了防震知识。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地震发生。离7.8级震中115公里,离7.1级震中仅60公里的青龙县房屋倒塌18万间,除一位老人震后因惊吓死于心脏病外,全县无一人伤亡。青龙人是幸运的,而幸运中却折射着难咽的苦涩,以至于人间的奇迹也只能随之淡然。他们与外界恢复通讯后接到的第一个电话,就是这样一句情感复杂的询问:“为什么你们搞了防震,而我们却一无所知?”4.客观原则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克服政策规划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这是政策规划最基本的要求。避免“挟泰山以超北海”5.智囊原则发挥思想库的作用,让专家参与6.优化原则比较和选择是政策规划最突出的特征,追求优化是政策规划当然的目标。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10月,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从而引起美国的强烈反应,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个核大国眼珠对眼珠,剑拔弩张,剧烈对抗,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边缘。如何正确处理这次危机?美国总统肯尼迪召集了重要的政府阁员进行紧急磋商,他们重点讨论了下列六项对策,在对正反两方面意见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做出了群体的选择。1.无所作为。对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一事不予理睬。分析:用设置在苏联本土的远程导弹对美国实施攻击与从古巴进行导弹攻击在本质上并无太大区别,真正的危险不是苏联所采取的行动而是美国的过度反应。如果美国采取一种无所谓的姿态,那么就会使赫鲁晓夫自讨没趣,瞎忙活一场。否定意见提出了如下理由:过低估计了苏联这次行动的军事意义,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不仅能够使其军事进攻能力成倍增加,改变美苏间的战略平衡,而且苏联从古巴对美国实施导弹攻击会使美国的早期预警能力完全遭到挫败。进一步讲,苏联不会就此止步,它将寻找机会,加强部署,投入更大力量发展短程导弹,这种趋势对美国极为不利。苏联以捍卫古巴革命成果为借口,悍然在美国的家门口舞刀弄枪,它的这次部署有着不可否认的政治意义。如果认为其只是出于防务性需要,对此不应神经过敏,那就大错特错了。苏联的这次行动说明它根本没有把美国总统在多种场合提出的郑重警告放在眼里,已经向美国提出了严重挑战,如果美国无所作为,那么其今后的国际许诺将不会有人相信,外强中干的形象将成为世人的笑谈。2.施加外交压力。呼吁联合国或美洲国家组织进行干预,或者与赫鲁晓夫进行秘密或公开的接触。分析:不论通过哪种形式的外交努力,最后的裁定总会伴有一定的交换条件,如美国从意大利和土耳其撤出其导弹部署。当然,美国如果这样去做确实是无关痛痒的事,肯尼迪总统也曾在多种公开场合表示过这样的姿态,撤可以,却绝不能选择这样的时机,美国的这种让步会大长苏联之士气,大灭美国之威风,使苏联人得寸进尺,胃口越来越大。而且,欧洲国家会认为美国在关键时刻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欧洲的利益,是不可信赖的朋友,在“窃贼”面前,不应考虑怎样进行妥协,而应考虑如何抓住“窃贼”。不利的条件:苏联是联合国安理会的成员,它对安理会的决议具有一票否决权。外交斡旋所耗费的时间往往是很长的,也是难以预料的,这会使苏联赢得充裕的时间把在古巴的导弹基地部署完毕,增加其在谈判桌上的珐码。派秘使与赫鲁晓夫进行接触,会把外交上的主动权拱手相让,使自己处于非常被动且十分软弱的地位。两国政府首脑的峰会接触,必然导致美国的继续让步,否则就将难以取得任何进展。3.秘密接触卡斯特罗。设法使卡斯特罗与苏联分裂,从而解决古巴导弹危机。分析:古巴导弹危机为美国提供了分裂国际社会主义阵营的一次机会,如果古巴能够在各种利益的强大诱惑下投入美国的怀抱,将是再好不过的事惰。但是,这种结果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谁都难以做出判断。而且,“请神容易送神难”,导弹设施属于苏联,苏联军人全权负责运输、安装、保护和控制导弹,所以,会不会撤出导弹最终还要取决于苏联人的决定。4.武装入侵古巴。导弹危机正好为美国入侵古巴提供了一个借口,可以使美国实现其消灭卡斯特罗统治的多年愿望。分析:这个对策直接且简单,不仅能够彻底摧毁苏联设在古巴的导弹基地,而且可以消灭卡斯特罗的政权统治。美国军方已经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准备,在加勒比地区集中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只是苦于没有适当的借口实施这种行动,现在正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但是,武装入侵并非上策,似缺少理性的考虑。发动地面进攻将使美军面对面地和2万多苏联军人发生冲突,这会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拖入核战争的边缘。不仅如此,比较现实的问题是,苏联很有可能发动对西柏林的军事进攻,从而导致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5.实施外科手术式空袭。分析;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反应方式,首先能够使苏联在古巴的导弹系统运转失灵,其次能够使苏联人明白美国处理这次导弹危机的坚定决心,即只要发现威胁美国国家利益的事情,美国就会首先采取坚决的反击行动。当然,空袭行动也面临一定的困难:问题轰炸能做到像一次外科手术一样吗?苏联的轰炸机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