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历史教材主要编写者之一重庆求精中学研究员、特级教师徐彪义务教育川教版历史新教材七年级上册内容解读及教学建议老师们,下午好!新教材新特点此次教科书修订,在内容编排上,将原实验教科书每一板块下的“学习主题”呈现方式改变为“学习单元”、单元下分课的呈现方式,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学习单元”是以一个历史时段作为一个学习段落。中国古代史分为“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等7个单元。这样的安排照顾了历史内容的时序性,反映了历史学科的特点。普及历史常识为主修订课标明确指出,历史课程基础性的特征是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要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逐步形成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1、按照以时段为特征的“学习单元”下分课的体例,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生动具体地陈述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使学生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甚至细节感知历史,认识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做到线索清楚、重点突出。2、坚持“论从史出”,重史料,重证据。更多地以化石、考古遗存、历史文物和其他史料为依据,引导学生从中提取信息,然后得出结论。如利用周口店龙骨山出土的大批骨、牙化石,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从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遗存的石器、动植物化石和灰烬,推断出北京人的生活环境,从而最后让学生知道课标要求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的结论。教无定式,学无定法最适用的就是最好的的教学方法对将来不从事史学研究或教学的学生来说,初中历史学习是他一生中接受的唯一一次较为系统的历史教育,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是国家对未来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能力、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这一批学生来说是一次性的,这堂课没上好不可能再来一次。因此不可不慎。历史教师不要成为历史的罪人!第一单元史前时期本单元讲述180万年前元谋人的活动至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前夕的中国历史。全单元共安排3课,第1课《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讲述人类的起源和演进;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介绍农业文明的起源;第3课《远古祖先的传说》,说明以炎帝和黄帝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创造原始农耕文明的艰辛及其取得的成就。前两课依据考古发现的成果讲述,第3课主要从相关传说中提取信息。第1课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一、本课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课主要讲述考古发现北京人的过程、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和劳动生活情况。与实验版相比,新课标删去了“元谋人”。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北京人的体质特征。难点:北京人上肢、下肢和头部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首先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史和本册教材所述历史的起止,并提出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要求。2、解释清楚: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出土为什么震惊了全中国和全世界?3、突破难点要指出:在从猿到人转变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4、引导学生观察考古发现,推测北京人的劳动、生活状况,初步培养学生基本的认识历史的方法。5、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我们认为应该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史海拾贝”栏目下编写了“元谋人的发现”,教师应要求学生阅读。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本课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课和下一课都是介绍我国原始农耕文明的兴起。本课以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为典型,以考古文物为依据,介绍我国原始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兴起的具体过程。下一课则用传说进一步佐证这一过程。新老课标基本相同,本版教材增加了第一子目“原始农业的兴起”。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或半坡居民的生活。难点:如何通过考古发现的文物判断当时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有关我国原始农业兴起的内容分布在本单元三课之中,要注意处理好三课之间的关系。2、第一子目是面,第二、三子目是点,教师要宏观与微观结合,把握好点面关系。3、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通过河姆渡和半坡的考古发现认识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兴起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文物中读出历史,掌握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4、第二、三子目的内容要素和表述方式高度相似,但教师的教法不可单一雷同。第3课远古祖先的传说一、本课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课利用传说提供的信息,说明以炎帝和黄帝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创造原始农耕文明的艰辛及其取得的成就。本课第二子目介绍黄炎联盟的发展其与华夏族、汉族的关系,旨在告诉学生一些关于汉族乃至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常识。新课标没有要求“尧、舜、禹的传说”,本课将这一内容处理为阅读教材。二、重点和难点重点:炎帝发明的传说。黄帝发明的传说。难点:运用从传说与神话中提取的有用信息佐证历史结论(或论断)。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考古发现与传说神话结合起来学习历史。2、新课标要求“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关于黄炎联盟的传说应作为本课重点。而黄炎联盟与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的关系,则是重点中的重点。(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3、注意引导学生搞清楚传说神话与历史的联系和区别。4、本课所附“阅读历史教科书的基本方法”是全套教科书中的第一则学习方法,务必指导学生阅读、体会。5、尧舜禹的传说新课标未作要求。本课处理为阅读教材。教师应简单交代一下禅让制,不然,下一课王位世袭制不好讲。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本单元讲述夏商周时期的历史,从夏朝建立开始,讲到秦统一中国前止。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分为两大段,即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东周时期)。本单元分7课。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成与早期发展的阶段,也是早期中华文明勃兴的时期,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是其代表。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大国称雄,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了变法运动和百家争鸣。战争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最终走向了秦的统一。第4课国家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本课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教材紧扣夏、商、周三代的更替这条基本线索,突出了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夏朝王位世袭制的开始确立,商朝盘庚迁殷和西周的分封制,叙述了我国国家的产生和早期发展。本课侧重于政治制度的建立,上承史前时期的部落联盟制度,下启秦朝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形成。新老课标均不提社会性质问题。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夏朝的建立;盘庚迁殷;西周的分封制。难点:国家的产生;西周分封制。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本课时间跨度较大,内容较多,一些概念难以理解。在设计教学时,要紧扣国家的产生和早期发展这条主线,抓住两次朝代更替,突出三个重点。2、注意讲清楚王位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鉴于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建议回避王位世袭制的进步性。3、安排一定的时间,结合“学习方法”栏目,向学生介绍公元纪年法。4、课堂历史情景剧表演一定要课前准备脚本。历史情景剧不同于话剧、电视剧,台词内容一定要以史为据,不可胡编乱造。课前要组织学生排练。由于花时太多,因此轻易不要采用。第5课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一、本课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课讲述我国国家产生和早期发展阶段(青铜时代)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集中讲述青铜工艺和甲骨文。二、重点和难点重点: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甲骨文。难点:从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探究商朝的生产和社会情况。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教材分别从高超的技术,繁多的种类,精美的制作三个方面介绍青铜器。教师不宜面面俱到,应有所选择,突出重点。2、可以采用参观博物馆(或展览)的方式来设计本课的导入和规划整课的结构,并制作成课件,由教师本人或由事前经过一定准备的学生担任“导游”“解说员”。3、特别提醒教师的是,要重点揭示青铜文物中包含的历史知识,不要把本课单纯地处理成青铜艺术欣赏课,把历史课上成了美术课。4、甲骨文一目的教学,要注意:避免学生错误认为只有商朝才有甲骨文;甲骨文是已知的最早的汉字,强调“已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第6课春秋争霸一、本课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西周建立的分封制开始瓦解,诸侯坐大,出现了长期的争霸战争。本课讲述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争霸的过程(春秋五霸)和争霸的影响。二、重点和难点重点:诸侯争霸的原因;齐桓公称霸;吴越争霸。难点:对春秋争霸战争的评价。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周都东迁”一目只作为春秋争霸的背景(王室衰微)来处理,宜略讲。小字段让学生快读即可。“烽火戏诸侯”,纯属子虚乌有,不可乱讲。2、本课四段小字材料丰富多彩,要指导学生阅读,但不可喧宾夺主,削弱大字段正文的学习。3、教材在介绍春秋五霸时各有侧重。教学中要抓住重点。4、争霸战争的影响是教学难点,要一分为二评价。第7课战国七雄一、本课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量减少,形成了以七大国为为中心的区域性统一。本课从战争和外交两个方面讲述战国七雄及其纷争。七雄纷争和下一课要讲的变法运动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二、重点和难点重点:七雄之间发生的重要战役;合纵与连横。难点:“合纵”和“连横”的含义、表现和作用。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在处理第一子目“战国七雄”时注意:春秋争霸导致诸侯国数量更减少,区域性统一逐渐形成;春秋五霸先后相继,战国七雄同时;利用地图帮助学生记住七雄的地理位置。2、引导学生归纳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3、“合纵与连横”含义、表现和作用是本课难点。建议通过“战国形势图”讲解,也可采用图示教学法(可参考教参里的设计),以化难为易。第8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一、本课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课承接上课继续讲述战国历史,包括秦国的商鞅变法、都江堰的修建和秦国的崛起。本课所述内容实际上讲的是统一全国的大业由秦来完成的原因。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措施和评价;都江堰的修建。难点:商鞅变法的某些措施的理解;都江堰的巧妙设计。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商鞅变法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教材首段只简提一句,是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不必展开阐述。2、本课任务很重,时间有限,教师不可在一些与本课主要内容关系不大的内容上节外生枝,花时太多。3、在解析变法内容时,要深入浅出。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有哪些措施,还要明白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措施。4、关于商鞅之死,教材表述为“商鞅被杀,后被车裂示众”,纠正了长期流传于史学界的“商鞅被车裂处死”的错误说法。5、指图简明扼要地讲解都江堰三大主要工程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要讲出“巧夺天工”“巧”在哪里?妙在何处?6、对都江堰的评价,可展示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的评语。第9课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一、本课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课主要介绍春秋时期两大思想家老子和孔子。他们博大精深的思想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根。他们的著述是中国最重要的经典。“老子”是新课标新增加的教学内容。二、重点和难点重点:老子思想的朴素辩证因素;孔子的政治思想和对中国教育的贡献。难点:如何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特点,对于老子思想的“道”教师不必补充,重点讲好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2、老子、孔子的思想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材料,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如:《塞翁失马》《苛政猛于虎》。3、注意学科之间的渗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小学语文学过《孔子拜师》《孔子》《孔子游春》,初一语文有《论语十则》。4、可以将小字段中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改编为历史情景剧进行课堂表演。5、《孙子兵法》新课标未作要求,本子目处理为阅读教材。教师不必展开讲。第10课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本课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课学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著名思想家及其学派、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化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各家各派共同构建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儒家和法家的主张;“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难点:如何理解和评价诸子的思想?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