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优秀5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好范文解忧愁1/14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优秀5篇【前言】本站网友为您精挑细选分享的优秀文档“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优秀5篇”以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们一起学习吧!《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第一篇】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信息窗呈现了筛沙车清理海水浴场的情景。通过介绍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数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自己探索出积的变化规律,并灵活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在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时,我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让学生在充分经历中感悟,在充分感悟中提炼。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过程与方法”的探究,提倡学生充分地经历问题的产生、发现、探索的过程。整个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借助统计表和乘法算式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与不变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充分经历了知识好范文解忧愁2/14的发生过程。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练习中,我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让学生继续探究:5辆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多少平方米?15辆呢?30辆呢?“这个练习回归生活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积的变化规律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描述积的变化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于是,我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逐步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今后我们应该注重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2021最新【第二篇】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材分析:《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好范文解忧愁3/14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学生分析: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好范文解忧愁4/14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同学们,最近几天咱们一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学习?(生:三角形)。师:什么是三角形?(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生:边。)2、解释课题今天咱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奥秘。二、探究活动1、用4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度有关。①师:刚才咱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好范文解忧愁5/14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师:是不是只要给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师:怎么验证咱们说得对不对呢?(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围一围。)师:那好,课前咱们都准备了几组长度不同的小棒,接下来咱们就来摆一摆。在动手之前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活动要求”。②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学生自读活动要求,师:清楚活动要求了吗?开始吧!。③学生动手摆一摆并完成活动记录表。④汇报活动结果。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是不是只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生:不一定。)师:在刚才的4组小棒中,那几组能摆成三角形?哪几组摆不成三角形?你觉得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生:小棒的长度。)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①课件分别演示4组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②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好范文解忧愁6/14出示第3组小棒(2,3,6)。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没能首尾相接。)师:为什么这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师: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有缺口,接不上。)师板书:2+3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1,2,52,2,8)师:咱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小棒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的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③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师:既然你们觉得小棒太短了围不成三角形,那我现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长1厘米,这时就成了第4组小棒(3,3,6)的长度,你们刚才摆成三角形了吗?课件演示。师:出现了什么情况?(3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刚好重合。)好范文解忧愁7/14板书:3+3=6师:那么3,5,8这3根小棒能摆成吗?5,6,11呢?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也摆不成三角形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也摆不成三角形。④小结师:咱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摆不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⑤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师:现在咱们知道了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师:是这样吗?咱们再来看看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两组小棒的长度,算一算是否验证了咱们的猜想。学生算一算验证猜测。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好范文解忧愁8/143、进一步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①师:这是咱们摆成三角形的那2组小棒。当我们用小棒摆成三角形后,小棒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边。)②师:请你算一算,比一比。学生同桌两人交流。个别学生汇报计算结果。③师: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④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师:这就是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刚才咱们是从这两个三角形发现的这个结论。现在咱们利用课前画的任意三角形来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规律。(学生计算验证)三、随堂练习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下面陈老师准备了一些习题,敢不敢试一试?1、淘气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以走。从下图中你能看出那条路近吗?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好范文解忧愁9/14《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2、完成“练一练”1-3四、布置作业练一练。4五、全课小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第三篇】积的变化规律是学生学习乘法以来遇到的第一个规律性的内容。从内容上来说,它更加抽象化,更接近纯数学的学习。如何走好这一步,对学生下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整堂课的设计始终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注重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重视展开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一、情景“生活化”,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应当“学有用的数学”。教师不仅考虑到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考虑到与本堂课的知识点要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的素材。本节课联好范文解忧愁10/14系全社会非常关注的西藏发展和青藏铁路建设为线索,教师充分提供表象将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让他们在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兴致勃勃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积的变化规律,并一次次地创设情景,让学生运用规律作出分析、判断和计算,解决了西藏铁路运输和校园改造等生活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二、关注“个性化”,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创造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是新课标教材编排的意图,面对新的数学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主动观察、猜测、讨论、交流和验证等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通过看、想、说、动手做、练的过程,顺利的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并能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努力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在初步感知规律后,引导学生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这样相同的特点呢,再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学生们个个像数学家一样,进行大胆的猜想,并自主地收集例证材料进行验证,发现真正的数学规律。这样,学生在研究发现数学规律的同时,受到了一次科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好范文解忧愁11/14三、施教之法,贵在启导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以”导”为载体,以“学”为根本。开课时,引导学生从现象上感知: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随着发生变化;通过提问:从上往下观察和从下往上观察,你发现了什么?5╳2=10(元)①5╳4=20(元)②5╳12=60(元)③5╳24=120(元)④教师充分提供时间与空间,与学生合作,对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分别总结出这组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时,积的变化特点;在验证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这样相同的特点的过程中,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研究方法,研究比较困难。教师应作为指导者参与其中,规范研究过程,增强验证过程的实效性。这样,从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又回到整体,从上向下,从下向上,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观察,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从事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并从中获得一定好范文解忧愁12/14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前总是努力做好各种设想、准备,然而课堂上却又经常会碰到出乎意料的问题,如所面对的学生在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等,明显老师在这方面应变机智不足,依然顺着教案往下走。这时需要教师适时随机应变,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灵活地调整原有设计,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教育能力上升到教育智慧的高度,才能胜任动态生成式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第四篇】本节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的基础上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在讲新知识之前,让学生先明确关系:因数X?因数=积。引导学生思考:若改变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改变另一个因数,积灰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作出正确的指引,可以节约课堂时间。随后给出两组算式(教材例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出积的积的变化规律,再让学生分别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和运用规律求得数的方法,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好范文解忧愁13/14验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谨性,最后进行针对性习题巩固。在练习设计上,难度层次分明。先是运用规律计算有规律算式,进而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上发现还有一些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