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全科医师培训教学指导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医全科医师培训教学指导一、《中医全科医学概论》教学指导1.基本理论掌握中医全科医学的概念,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全科医疗的基本原则和服务模式,中医类别全科医师临床诊疗与思维方式。掌握中医学的健康概念,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调护等理论。掌握家庭的定义、结构与功能、家庭与健康及疾病的关系。掌握社区为导向的基层医疗模式和原则。熟悉病人管理与教育及医源性疾病的预防。熟悉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医疗保险的相关政策及有关问题。掌握社区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和不同人群的用药特点。2.基本技能掌握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全科医疗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病历的书写,中医药特色的全科医疗综合模式和医患交流的技巧,掌握社区诊断的方法,熟悉居民家庭档案的建立和运用。掌握处方药、非处方药区别,老年用药、儿童用药特点,中药、西药合用的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3.参考学时理论教学34学时,社区实践2学时。二、《中医心理学》教学指导一、前言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的分支学科,遵循中医理论体系,在中医学思想指导下,吸取心理学的“影响”,突出中医特色,有别于医学心理学而独立于新兴学科之林。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则为心神疾病的防治确立了完整的体系。以后,又经孙思邈、张子和、李时珍、叶天士等历代医家的阐发运用,世代相续而不衰。直至今天仍然用“心主神明”的理论来解释复杂的心理现象,治疗身心疾病。二、中医心理学理论概括起来有以下5大理论:1.形神合一论——中医学中的“形”与“神”是一个对立统一概念;“形”是指有形的物质“神”是指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内经》称“阴阳不测谓之神”。在人体;“神”用来说明复杂的生命活动及各种各样的生命现象,中医认为“神”不能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形神俱备是人体生命的象征、形神分离就意味着死亡。2.心主神明论——中医学认为“神”的一切活动都由心来主宰,叫“心主神明”。在中医学中“魂”“魄”“意”“志”均属神的范围。“魂”是指在“神”的指挥下的一种快速反应,亦步亦趋的低层次的精神活动;常和睡梦有关。“魄”是指与生俱来的一些本能活动和感觉功能。“意”和“志”则是指记忆力和记忆力的保存。3.心神感知论——中医认为人体所有感知觉都由“心神”主导,并通经络与感觉器官(目、耳、鼻、舌、身)相联系。4.五脏情志论——是研究情志活动与脏腑关系的理论。“喜、怒、忧、思、恐、”称之这“五志”。七情五志是人类情感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情志变化。中医学认为情志活动是内脏机能的反应,是以脏腑为物质基础的,情志活动与五脏的关系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当脏腑功能发生变化时,人的情志也相应变化。如肝气盛时人易怒;心气盛时人易喜;肺气盛时人易悲;肾气虚时人易惊恐等。情志过急,又会伤及内脏。如暴怒伤肝;过喜伤心;忧愁伤肺,思虑伤脾,惊恐伤肾等。5.阴阳睡梦论——是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从形神统一的唯物观出发来解释人体的睡眠及梦境。梦是一种睡眠中的特殊心理活动,中医认为做梦时是人处在静中有动,阴中有阳的状态。一些正常的生理活动常常在睡梦中反映出来,如“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等。对于和人体疾病号有关的梦,中医认2为“淫邪发梦”这种梦亦有一定规律,如病在上多梦腾飞,病在下多梦坠落,病在膀胱多梦入厕,病在前阴多梦性交。(有时是人类本能欲望的反应)阴气盛多梦涉水;阳气盛时多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格斗厮杀等。实际上没有无梦的睡眠,但如果出现恶梦不断,惊起梦游,夜夜梦遗等就是病态了。三、心身疾病1.历代医家对心身疾病的认识2.中医心身疾病的特点3.中医心身疾病的病因病机四、中医心理诊断1.四诊中的心理诊断2.常见心理症状辨析五、治疗1.中医心理治疗原则2.中医心理治疗方法——意疗,针药疗法。六、参考学时:理论教学16学时,临床实践2学时。三、《中医养生保健学》指导——上篇概说1、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养生保健是人类为了自身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根据生命过程的客观规律,有意识进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这种行为活动贯穿于出生前、出生后,病前(预防)、病中(防变)、病后(防复)的全过程。2、养生保健的目的和意义目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持健康、养性延命;并且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各有其养生保健的具体目的。意义:适应当前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改变、符合医卫服务重心前移的要求、为社会和谐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3、学科基本特征整体动态:“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和谐适度:不偏不倚、以和为贵综合实用:三因制宜、综合施养、持之以恒适应广泛:适应范围广泛,与人相伴一生4、学科基本观念生命观、寿夭观、和谐观、权衡观、健康观5、基本法则(1)正气为本——护肾保精扶正固本;调理脾肺益气扶正;清静养神真气从之;慎避邪气正气安和(2)天人相应——积极主动顺应自然;协调内外调内为主;因时之序顺应天时;异法方宜适应地理(3)预防为主(4)动静结合(5)形神合一(6)审因思养(7)杂合以养(8)知行并重——中篇中医养生保健常用方法1、精神养生保健法3修德怡神、调志摄神、四气调神等。2、行为养生保健法饮食、衣着、起居、房事、运动、交际、休闲、旅游、沐浴等。3、针推养生保健法针灸、推拿、刮痧等。4、方药养生保健法方药养生的应用原则及养生膏方介绍。——下篇审因施养与保健1、审因施养因地养生保健——地理环境与养生,居住环境与养生。因时养生保健——时间气候,四时养生,一日养生。因人养生保健——不同年龄的养生保健,不同性别养生保健,不同体质的养生保健,不同职业人群的养生保健,不同体表部位的保健。2、辨病施养选择社区常见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脂血症、痛风、慢性胃炎、糖尿病、前列腺增生、肥胖症、抑郁症、慢性乙型肝炎、更年期综合症、骨质疏松症、老年性痴呆、肿瘤、慢性肾炎等十八种疾病,对其病因、表现和施养要点进行介绍。3、亚健康的干预介绍亚健康干预的意义和原则、中医预防与调摄亚健康方面的优势、中医养生学在亚健康干预中的重要性、亚健康干预的方法和手段等问题。参考学时:理论教学24学时,社区实践12学时。四、《中医康复学》教学指导教学目的及要求:熟悉中国传统医学对于现代康复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掌握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干预方法,以及中医康复方法在常见的疾病康复中的运用。一、中医康复医学概论1、掌握中医康复医学基本概念及适应范围:2、熟悉中医康复学的适应范围与分期治疗原则二、中医康复学的基本理论1、掌握中医康复学六种基本理论的概念、康复病机特点及康复治疗原则。2、熟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及生克乘侮规律。3、熟悉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整体观、辨证观、正气为主及杂合而治的概念及内容。三、中医康复评定熟悉中医康复评定的基本概念、目的及内容。四、中医康复技术掌握针灸、推拿、中药疗法等中医康复技术的治疗原则和操作方法。参考学时:理论教学16学时,临床实践4学时,社区实践8学时。五、《预防医学》教学指导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三级预防、五层次预防的公共卫生预防措施;掌握对疾病和人群健康描述的基本指标;掌握健康定义、健康教育和中医三级预防的内容;掌握流行病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掌握突发性事件中急救措施的处理;掌握计划免疫实施和评价。4熟悉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熟悉医院与社会、药物与健康的关系。了解计划生育的国策、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职业医师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法律、法规、规章。教学主要内容:一、预防1、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2、五层次预防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围绕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和国际这人类社会组成系统的5个层次展开预防工作,使预防工作进一步扩大和深入。二、对疾病和人群健康描述的基本指标1、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标⑴率:指在某一确定人群中某些事件发生的频率。⑵比:两个变量的数值之商。⑶比例:是表示同一事物局部与总体之间数量上的比值。2.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疾病频率测量指标是鉴别病因,监测疾病趋势研究的基础,用于反映和表示疾病负担和评价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效果。⑴发病指标:主要有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感染率、续发率。⑵死亡指标:主要为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累积死亡率。⑶残疾失能指标:病残率、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三、健康教育1、健康: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2、健康教育: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3、中医三级预防的概念⑴未病先防:即通过各种“内养外防”的综合调摄措施,慎避外来虚邪贼风的侵害,调摄补养体内的精气神,从而保持正气的旺盛充沛。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治未病”观念,是中医预防医学中最宝贵、最值得重视的思想。⑵已病防变:是在疾病发生的初期,及时采取各种措施,预防病情的蔓延和恶化。在立足于已病防变的各种预防疾病蔓延和恶化的措施中,既有药物、针灸等治疗手段,亦包括饮食宜忌、慎避风寒等等诸多调养法则,如病中饮食忌口。⑶瘥后防复:指疾病初愈至完全恢复正常健康状态的一段时间。瘥后机体阴阳平衡尚未稳定巩固,正气尚未健旺,脏腑功能活动未恢复正常,余邪可能稽留未清,此时若不慎为预防,则旧病容易复发,或重新感邪而再发它病。因此,在瘥后正气尚未复元的情况下,生活起居应有规律,注意生活调摄,避免劳力及劳心过度,慎戒房劳、慎戒喜怒过度以及悲忧太甚等过度的情志刺激,从而避免疾病的复发。四、传染病:1、传染病的概念: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能在人群中传播的一类(组)疾病。2、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1)针对传染源的措施:①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②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应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③接触者:接触者都应接受检疫。④动物传染源对危害大的病畜或野生动物应捕杀、焚烧或深埋。5(2)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3)针对易感者的措施:免疫预防、药物预防、个人防护。3、传染病爆发、流行的紧急措施(1)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活动。(2)停工、停业、停课。(3)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4)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5)立即组织开展传染病爆发调查,(6)并实施有效的措施控制疫情,包括隔离传染源,检验和分离病原体,采取措施消除在爆发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学急救1、基本策略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2、预防措施(1)成立应急组织机构(2)建立健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3)建设医疗救治体系3、控制措施(1)应急反应原则(2)应急反应措施六、计划免疫及其评价1.计划免疫的概念: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性疾病的一种预防措施。2.免疫的种类(1)人工自动: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重组疫苗;DNA疫苗(2)人工被动免疫:免疫血清;丙种球蛋白(3)被动自动免疫3.计划免疫方案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儿童基础免疫,即对7周岁及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免疫接种,以及以后的适时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结核、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的免疫力,概括为“接种四苗,预防六病”。4.疫苗及其免疫效果评价(1)评价程序动物实验疫苗的效力证据、安全性和有效性后,开展人体三期试验。包括:I期:剂量设定和安全性评价;II期:安全性和免疫性试验;III期:疫苗效果比较试验。(2)计划免疫评价指标免疫学效果;流行病学效果;建卡率;接种率;四苗覆盖率;冷链设备完好率。参考学时:理论教学20学时,社区实践4学时。六、《社区常见病的中医诊治》教学指导[内科]1.基本理论掌握中医对社区常见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掌握头痛、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