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精编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好范文解忧愁1/36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精编4篇【前言】本站网友为您精挑细选分享的优秀文档“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精编4篇”以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们一起学习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稿1(三)预习检查:1、请学生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易读错的字:俟,音sì莫,音mù甫,音fǔ哂,音shěn相,音xiàng铿,音kēng沂,音yí喟,音kuì雩,音yú冠,音guàn2、请学生说说有关《论语》和孔子的情况,要求用精练的语言归纳。(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资料。)通过预习检查能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更清楚,对孔子的有关情况更明了,为下文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理解能力。(四)学生自学:好范文解忧愁2/36给学生明确自学的要求为:参阅预习材料,借助工具书和课本的注释,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划上线;能小结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自学,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更为熟悉,也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疑难所在,为后文的师生互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五)导读课文:逐段导读课文,并结合学生的自学,让学生逐段提出问题,再由学生相互解答,教师适当点拨。(具体内容略)通过这个步骤,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逐句逐段理解、翻译课文,同时达到能基本背诵课文的目的。(六)总结课文:首先是理清课文的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通过讨论法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部分(第1段):问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答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其次是研讨性学习:好范文解忧愁3/36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2、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子路:直率——哂之冉有:谦虚——叹之公西华:更谦虚——惜之曾皙:洒脱——与之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3、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好范文解忧愁4/36当然,人们已经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这里姑且不论。让[4][5]们先来剖析曾点的回答吧。“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鲁国,现山东境内)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么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恐怕难以解释得通吧?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下面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好范文解忧愁5/36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4、你赞同谁的说法呢?让学生各抒已见。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再次是理解和掌握如、夫、则、尔、以、而等词语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1、如、夫、则、尔、以、而等词语用法(多媒体展示,略)。2、特殊句式:(1)、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2)、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即“则以何哉”,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3)、浴乎沂——介词结构后置:即“于沂浴”,在沂水中洗澡。(4)、为国以礼——介词结构后置:即“以礼为国”,用礼来治国。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好范文解忧愁6/36的,同时又能启发学生结合现实来思考,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七)巩固练习:1、解决课后练习(二)、(三)。2、背诵课文。3、课外阅读《论语》中的1篇,做好笔记,准备同学间相互交流。以上的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也能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第3题的设计意在使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附:板书设计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如或知尔,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哂之(以其言不让)则何以哉且知方也(直率、自信)求,尔何如?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叹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谦虚)赤,尔何如?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惜之)非诸侯而何?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更谦虚)好范文解忧愁7/36点,尔何如?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之)吾与点也。(洒脱)《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一、教学目标1、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2、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体会孔子的思想。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二、教学探究如何将文言文教学的“实”与“活”结合起来。一、导入新课:有个俗语“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面有个故事,你知道吗?宋朝有一个宰相赵普,别人说他读书只读《论语》,宋太宗就问他是不是这样。他说,我平生所学到的本领,的确都是从论语中来的。以前用一半来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现在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论语》真有这样的魅力吗?我们今天来学习其中的1篇文章,看看《论语》中是不是真的有治国安邦的大智慧。前面我们预习了这篇课文,在通解课文的基础上同好范文解忧愁8/36学们提出了一此问题。让我们今天通过课堂的学习来解决这此问题。二、课文分析释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是孔子弟子。侍坐:陪长者坐,聊天。问:孔子和弟子聊天,是不是在聊家长里短,他们聊了一个什么话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志”“治国”都对。志;孔子两次说:“不过各言其志尔”。治国:孔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解释:如,如果。或,有人。则,那么。如……则……假设语气。)还有四人各自的谈话也是在谈治国。不过,志是从发言角度说的,而“治国”则是从具体措施上说的。问:那么这个话题是谁提出来的?如何引出来的呢?明确:第一段。在第一段孔子提出话题。你能翻译一下孔子的话吗?句式:1、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即:毋以吾(长于尔)(而不言)3、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好范文解忧愁9/364、以吾一日长乎尔(省略句式)问:孔子的话包含了什么意思?两个意思:一是鼓励学生敢于发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要有顾忌。二是抛出话题。(居则曰:不吾知也!)激将学生,要学生们畅所欲言。问:那么,这四个弟子都有说了些什么?四人之志各是什么?明确:子路:有勇,知方冉有:足民(足,使动用法。)公西华:小相(小相是做什么的,是不是宰相?不是,小相是祭祀中的小赞礼。他的志是从事礼仪活动,在祭祀中执行上下有序的礼仪活动)总结:还有一个人,他在干什么?弹琴。我们暂不管他,让他在一边玩去,先看看这三个人是如何言志的?问:他们是如何言志的?(揣摩三人语言,体会三人的语气,情感,也可以加上动作词帮助体会三人不同语气))明确: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冉有:冉有比子路多了一层意思:谦虚。(方……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非曰……愿……,他就更谦虚了。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为何这样好范文解忧愁10/36言志?)明确: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你说话如果不顾长幼尊卑,就是失礼了。问:这三个人的发言,一个人被孔子哂笑,两个没有表态,还有一个人在弹琴一直没发言,可是他一发言,就得到孔子的激赏,孔子这种反应有无道理?孔子对这些弟子有没有一个评价标准?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点的志是什么?明确:(学生讨论曾点的志)曾点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话没有直接说我要怎么去治国。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一个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丰富的,也必是有礼有序的。学生可能会有的发言:生:曾点看前三人的回答都没有被夫子表态,他另辟途径。好范文解忧愁11/36生:他说异乎三子者之撰,表明他的志与前三个人是不同的。生:他说的不是具体自己的志是要干什么,而是描绘了一幅和乐的生活图景。生:云台是祭祀的地方,他说在那里吹风,可能是生活比较好了,不用求雨。感觉求雨好象与灾荒,贫穷等连在一起的,这里边说明人们生活很富足安乐。生:曾点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话没有直接说我要怎么去治国。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一个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丰富的,也必是有礼有序的。生:曾点描绘了一种隐士的生活,十分恬淡。与孔子晚年的生活心境十分相似。教师总结:不论曾皙的志描绘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游春也好,祭祀也好,隐居也好,我们只看这幅图景本身:里面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人与自身(物质与精神)是和谐的。整个图画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一种无处不有礼有序的社会环境。问:这幅画面是不是曾皙的志?(隐含了曾皙的志:要使社会达到这样一种大同的有礼有和谐)问:那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和前面三位弟子相比,看好范文解忧愁12/36看曾皙是怎么样言志的?明确:一整套合乎礼的动作。(如果曾皙立即停下动作,琴声嘎然而止会怎样?不和谐,不合“礼”。问:那么,我们看看(结合最后一段)前三个人的发言是否合礼?明确:子路无礼,其言不让;冉有比较有礼,发言谦虚;公西华过份谦虚,不合礼。曾点的志一说出来,孔子便赞赏:“吾与点也!”(与,赞同)而他对前面发言的三个一一个“哂”之,另两个没有直接表态,他心里有无一个标尺?礼。为国以礼。我们看到为人处事要有礼,那么治国呢?也要以礼,请大家以“礼”这一标准来衡量一下三弟子的治国之志,看看它们合不合“礼”?对子路:治国当以礼,自己发言的行为不谦让,而且子路却以勇作为治国之策,——重勇轻礼。对冉有:?从对公西华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冉有的态度:所言是国家大事,经济是大事,礼乐更是大事。他知道礼乐也是国家大事,却把他让出去了。如果有君子来可以治礼,如果没有君子来呢?难道就不做礼?!——知礼不做。好范文解忧愁13/36公西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肯定其所言之礼是国家大事。“赤也为之小,其孰能为之大?”也婉转的批评了他做的太小。他有能力去作更大的礼,却放弃不做。——行小礼,弃大礼。曾皙:天下大同,礼无处不在▲总结: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无所不包,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婚、丧、祭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子路所说的军事,冉有说的经济,以及公西华说的外交礼仪,是不是实现“礼治”的手段或途径?是的。军事是礼治得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