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员工,提起来就让主管们心中如倒了五味瓶,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在一个岗位上时间久了,无论是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规则,都是非常的熟悉。给他们布置任务,经理们需要的话语少得多,能达到的质量或者效率却象用尺子量过一样稳定。这就是老员工的好处,因此企业就省下了培训新员工和团队磨合需要的成本。不过这只是其一,不少老员工常常自称“老油条”,公司的规章制度,哪些是实打实要遵守的,哪些是墙上的画,挂着看的,也都清清楚楚。於是,疲,缺少进取心,没有冒险精神,甚至不把领导当回事,也是老员工容易犯的毛病。如何与下属中的老员工相处?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我们为什么这么重视企业中的老员工。培养新员工是为了让他们早日成长,总有一天他们也会被称为“老员工”;放走离职员工也是无奈的选择,谨慎地与技术专家相处,为的是什么?正如一次交流中王玉荣所言:“企业不需要很多优秀员工,而是需要长期稳定的优秀员工。”因此,挖掘老员工的潜能,培养其才能,提高其忠诚度,使之成为企业的“长期稳定的优秀员工”,是摆在主管面前最重要的人员管理任务。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老员工们关心的是什么?“你最希望从工作中得到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广泛调查结果,并不象有些人想象的那样,薪水列为第一位。“自我实现和被社会认可”,才是多数人的首选。除了这两者,我们的工作必须有助於,而不是妨碍我们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因此环境的适宜程度也必须考虑。所以,我个人列为考察工作适用度的衡量标准依次为:a自我发展和实现的机会;b薪资水平;c工作环境的适宜程度;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身处流动率很高的IT行业,还是有很多老员工选择留下?留下的当然是目前认为自己的机会和发展还过得去,而全新的环境如果机会也不确定,不如留下;而老员工的薪资水平相对稳定,比起新员工,由於对工作的熟悉,付出的辛苦劳动也较少,所以其“性价比”也还可以接受;工作环境由於熟悉了周围的人、事、物,所以会比在陌生的环境轻松许多。然而这些都是相对的,山外有山,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机会?老员工也会不断放眼四顾。如何留住这些老员工?企业必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同时满足员工的需求,两者才能保持在奋斗目标上的一致性,才能谈到行动上的一致性。随着企业的发展,员工的薪水也需要水涨船高;而工作的环境,包括员工的福利也需要不断改善。关於这两个方面,员工的要求似乎是无极限的,而企业也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发展需要,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双方妥协的结果,在此不做赘述。这我们着重谈一下,如何满足员工自我发展和实现的需要。不同的员工个性不同,对於自己的发展各有见解,主管要经常而主动的沟通,来了解自己的下属。我记得联想的原总裁柳传志将员工分为三种类型:1能够主动在新领域开拓,并且勇於实践其理想的,是进取心强烈的员工,适合独立做事,事业心强烈,具备企业家的潜力;──类似于企业中的开拓者,这样的员工数量比较少,一旦发现,主管们需要特别注意引导,如果他们的目标与组织一致,少量的激发,为其发展创造环境,扫除障碍,也许就是企业的栋梁之材。2有些员工,不善於寻找方向,但是很愿意在一个既定目标下,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中,与别人一同前进,并且能够自发地不断进步和创新;──这类似於企业中的跟随型,是相当多的员工属性。主管们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沟通後,主动协助他们制定与组织一致的发展目标,并协助其走上正规。一般情况下,对於这种类型的员工,制定阶段性可达和可测量的目标,并且努力创造其成长环境,是主管们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3还有的员工,自己就定位是“打工的”,经济利益和个人发展是主要关心目标,如果企业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与其目标一致,则工作的积极性和进取心都是不足虑的,否则,要么对工作不积极,要么另择他业。──这是忠诚度最低的员工,与主管的目标不一致,导致其分化几率比较大。区分出这样的员工,并不十分困难,但是与之沟通会比较困难。感觉象在打太极拳,不能深入讨论问题;或者对方乾脆先摊牌,就说自己没有什么远大目标,就想挣点钱而已,一下子将主管拒之千里。我的建议是主管要平心静气,如果不愿意制定长期个人发展目标,还有个底线,就是按照专案要求,完成专案工作,所以可以制定短期目标。如果专案和团队的积极氛围能够形成凝聚力,能够使其渐渐溶入这个团队,是最好不过的;如果不能够,也不必勉强,道不同不相与谋嘛。一台机器总是由不同部件组成,需要彼此配合才能生産出合格的産品。如果不停地更换新部件,机器总是处於磨合期,就不能达到最高的生産性能;如果不同部件的性能不同,工作效率不同,彼此的步伐无法协调一致,那么整台机器的效率恐怕就等同於效率最低的部件。机器的良好构架、监控调整和定期保养,才能使各个部件保持高性能的稳定工作。员工与主管只是工作分工不同而已,员工就是机器上的各个部件;而为企业培养长期稳定的优秀员工,从而更好地创造效益,就是主管的主要任务。培训是一种高消费、高投入,如果运用的好,将会有高产出。国内的企业在培训方面往往走入误区:1、自大型:我没有问题,我的能力很强,给我做培训简直就是开国际玩笑。这一类公司的管理层属于大老粗型,往往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老国企和私人企业居多;2、吝啬型:认识到员工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决定给员工培训,但在实际的经费的支持上很少,最好是员工自己掏腰包学习;对于这一类的公司,往往会留不住人才;民营企业居多;3、盲目型:只要有培训,就让员工参加,花再大的代价也再所不惜。这类公司无疑是培训公司最欢迎的,但公司花了钱,收效却很差:员工的所有精力都花在了学习上,学习就是他们的工作任务,同时培训多了,边际效用会递减,另外不分类别、不分层次的组织培训,会相互抵消培训的效果,员工也不知道自己究竟缺什么;一些上市公司和知识型民营企业容易患这种病;4、只看病不吃药型:只会对员工进行培训,但培训的总结、评估、行动计划执行的差,做完培训万事了结,这样培训就如同过往烟云;花了冤枉钱,没有取得效果;5、经济效益型:根据工作业务的需要、针对员工的不足和长期发展计划,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同时对培训的效果经常进行评估,将培训的重点落实到实际行动计划中。这样的公司是最聪明的,以外企居多,有成型的培训体系、评估体系、行动体系。我们不要做夜郎,也不要做大佬,要做一个商人,做一个精明的商人。培训是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员工对职业的满足程度,以组织、计划和实施的形式对企业各类人员进行的一种教育投资活动,是通过员工对培训内容转化为工作行动以有效地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过程。从投资与收益的角度进行考虑,员工培训转化为产出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它涉及到培训工作本身——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方式是否恰当、培训时机选择是否合理等因素,也涉及到员工——对培训的内容是否吸收、是否有效地运用于工作活动等。因此,培训对企业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间接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提升培训的效果就必须更加注重培训的过程管理。一、对培训目的再思考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面对竞争的压力,对业绩回报的要求等,企业进行培训的终极目的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训是一种投资行为,投资是讲求回报的,而培训产生效果又是一种内化的转变过程,因此,企业培训目的应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企业目的和个人目的,并采取有效办法将其统一。企业培训的双重目的,一方面企业通过培训希望在提高员工知识、技能、观念等的同时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员工也希望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观念等,以增强自身职业竞争力。只有这两方面的目的出现交集时才能达到企业的培训目的,而且交集越大,对企业的培训效果越明显。二、影响企业培训因素的思考企业培训效果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基本上贯穿于培训的整个过程,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对培训效果产生影响:1、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这从对两个问题的回答进行考虑。是组织需要的吗——培训内容是否与企业战略、业务或变革等相适应;是员工需要的吗——培训内容能满足岗位工作的需要、员工所不具有的、能帮助员工解决工作问题等。2、培训实施者,培训实施者是整个培训的组织与实施人员,他们主要从事培训的需求调查与分析、培训内容确定、培训方式选择、培训地点安排、培训的具体实施等工作。因此,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培训人员除具有必要的专业素质外,还应对企业经营活动、发展方向、员工情况等有清楚的了解。3、培训方式,培训方式有脱产、不脱产、半脱产;也有长期、短期之分;按其授课形式可以分为知识讲座、案例讨论、场景模拟、团队互动等,这些都要依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内容对培训方式的选择,以符合培训对象接受培训内容的特点。4、培训时机,从需求的角度来讲,员工对培训内容的渴望程度越高,其产生的作用越明显;把握好培训的时机,可以提高培训后的效果。如随着企业战略业务的调整,要对员工进行新知识、技能等培训,就存在一个培训时机的选择问题。5、培训规模,规模是指每次参与培训的人数,培训规模将对培训方式、培训地点(环境)、培训成本等均会产生影响。6、培训师,培训师是开展培训的授课主体,其知识丰富程度、语言表达方式、授课形式等均对培训效果产生影响,培训师可以来源于企业内部,也可以来源于企业外部,其选择主要受到培训内容和培训费用的影响。7、培训成本,有多少开支办多少事,这是培训成本必须考虑的基本出发点,就企业和员工来讲,培训需求是多方面的。如何在既有的培训成本范围内,组织安排培训内容、方式等,以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8、培训地点与环境,培训地点有国内与国外之分,国内又有远近之分,还有企业内外之分,具体环境有大有小、有安静和吵闹之分,企业应该综合多反面的因素选择好地点与环境。企业在开展企业外部培训的时候,要谨防假培训、真旅游的形式。三、建立完善培训系统的建议(一)、进行全方位培训前调查1、培训目标与内容调查,运用Rossett提出的基于意图的培训需求方法进行培训调查。需求调查中应从不同角度收集具体信息。所谓信息的角度就是需求调查的目标,这些信息包括:(1)理想状况的信息;(2)实际状况的信息;(3)受训者对工作的感受;(4)产生绩效问题的可能原因;(5)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通过对理想状况(理想的绩效状况和职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与实际状况(员工对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实际拥有程度)的差异进行分析,以及对工作的感受的信息指受训者、管理者或相关人士对目前存在的绩效问题、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看法和感受等,以判断员工的工作动机状况,确定员工的态度是否是绩效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产生绩效问题的原因分析是培训需求评价的关键环节。把产生绩效问题的原因划为四类,即环境阻碍、激励、知识技能和动机。环境问题包括组织人事上的阻碍、政策问题和技术工具原因;激励问题指管理层给予的激励形式是否有效;知识技能问题指员工在完成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的掌握上是否有不足;动机问题指员工对工作所持的态度,即工作动机。此外,一般来说,受训者对问题解决的信息掌握的很有限,所以关于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方面的信息更多的依赖于培训专家和管理者的报告。他们提供的这类信息,将有助于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2、在对培训目标和内容调查的基础上,针对被培训人员进行培训方式、培训地点、培训讲师等的调查,结合培训内容,针对培训费用预算做具体的培训选择。(二)、建立培训管理循环1、明确实施责任,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关键是落实负责人或负责单位。要建立责任制,明确分工。培训工作的负责人要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工作热情,要有能力让公司领导批准培训计划和培训预算,要善于协调与业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以确保培训计划的实施。2、确定培训的目标和内容,在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组织分析、工作分析、个体分析等以决定培训重点、目标和内容。总之,应整合企业和员工的培训目的,以使培训目标准确,培训的内容符合实际需要。3、选择培训方法,关于培训方法,前面已经有所介绍。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必须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方法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人员特点外,还要靠企业客观条件的可能性。4、决定被培训对象,除了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