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历史教学指导和实施建议汉中市教研室司博在一堂初三世界历史的课上,一开始就出现了这样的情景•老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情况。有谁能告诉我,公元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背景、规模和特点是什么?”•过了一会儿,没有学生来回答。•老师:“这是前天刚教过的内容,怎么这么快就忘光了?再好好想想。”•还是没有学生回答。•老师点名叫一位男生来回答。这个男生慢悠悠地站起来,说了一声“不会”,就直愣愣地站着。•老师接着又叫起了一位女生。这位女生翻开了教科书,把书上的有关内容念了一遍。•这节课就是在这样尴尬的情境中开始的。原因是出在哪里呢?•是学生的水平太低、学了就忘吗?是学生不配合老师吗?看上去好像是的。但如果教师从自身上找找原因,想一想提问的内容和提问的方式,就会发现有些问题。例如,就题目本身说,这一问题的跨度有点大了,又比较笼统,学生很难迅速回忆并组织答案。何不把它分解为几个小点的问题,分开来问,那样不是更明确吗?就提问方式来说,老师采取的方法和态度有些简单生硬。如果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甚至是不想回答,为什么还用直逼强行的方式?能不能想办法启发、引导、提示学生?就问题的答案来说,学生复述老师和课本上的话,就是真的理解和真的记住了吗?这里,涉及到一个值得研究的教学问题:问题的好与坏,还是教师设计出来的,虽然可能不是有意的。这里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提出的问题时,不是为提问而设置问题,而是要为学生的学习而设问。这就不仅需要考虑问题所涉及到的答案内容,而且需要考虑所提问题的类型和品质,使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从这样的角度上说,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水平等情况,这样才能设计出“好问题”。•即使是设计出了“好问题”,在教学中会不会有好的效果,还取决于教师提问时的态度和方式。这里,涉及到教师发问的技巧。面向全班学生•一般说来,教师的提问,是要面向全班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思考对问题的回答;在学生不甚主动的情况下,教师绝不要指责学生,也尽量不去点名指定学生来回答问题,而是想办法启发学生的思考,或是降低问题的难度;教师要认真地听学生的回答,充分肯定学生回答时哪怕是微细的正确之处;学生的回答有不完善时,教师也不要步步紧逼,可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自己加以补充;学生的回答如果不正确,教师绝不能嘲讽奚落学生,可提示一些有关的思路或要件,或转问其他学生有什么看法;学生的回答若与教师预设的答案不同,更应鼓励学生说出其理由,等等。总之,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营造出宽松、民主、活跃的氛围,在师生的积极问答中加强互信、互动。•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适当的总结或评说。•最后需要提及的是,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适当的总结或评说。这种总结或评说,也有不同的类型,有时是知识上的,即对答案所涉及的历史知识进行概括;有时是观点上的,即对答案所涉及的理论、说法等加以评议;也有方法上的,即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学法上的指导。教师的总结,还是要以鼓励学生为主,重在启示学生。当然,要点到为止。•一个好的历史教师,一定是善于讲述历史的教师,也一定是善于提出历史问题的教师。一堂好的历史课,一定是有充实的教学内容和活跃的教学气氛,也一定是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思想上、情感上和话语上的亲密交流。希望我们的历史教师都能成为这样的好老师,把每一堂历史课上好。教师的提问•目前提倡以学生为本,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因而有人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讲多议,甚至主张教师要少讲多问。现在也流行问题教学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一讲到底了,而是通过问答来组织教学并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向学生提出问题。•但是,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提出问题?怎么样使学生来回答问题?好像那些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论著中并没有说得很明确。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历史教学中提出问题的类型•我的想法是,作为教师,应该多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历史教学中提出问题的类型。大致来说,有这样几种:•1.记忆性的问题,使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例如上面那位教师提•出的问题。•2.解释性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史事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例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历史教学中提出问题的类型•3.理解性的问题,让学生认识所学内容的性质和意义,例如:“这一事件的•影响是什么?”•4.神入性的问题,使学生从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当时的情况,例如:“假设•你是生活在当时的人,你会怎么想和怎么做呢?”•5.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对史事提出看法和作出结论,例如:“他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错呢?”•6.评判性的问题,让学生评价历史上的人和事,例如:“怎么来评价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的功过呢?”问题分为“坏问题”和“好问题”•7.总结性的问题,让学生概括所学的知识内容,例如:“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在这些问题的类型中,1和7是源自于历史学科的知识,故可以称为知识性的问题;2至6是围绕着对历史的看法,故可以称为认识性的问题。一般来说,知识性问题有现成的、固定的答案,所以也称之为封闭性问题。学生对这类问题要作出正确的回答,需要对知识有事先的知晓。而认识性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多样的、发散的,所以也称之为开放性问题。对这类问题,学生的回答取决于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历史思维活动的水平。•再谈谈问题的品质。我们可以把问题分为“坏问题”和“好问题”。“坏问题”的主要特征是•“坏问题”的主要特征是:•(1)没有疑问意义,即对学生没有学习上和认识上的作用,如“对不对啊”、“是不是啊”、“好不好啊”之类的提问;•(2)题意笼统,使学生抓不住答案的要点,甚至不知道怎么回答,如问学生:“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什么?”这是要问签订了《南京条约》呢?还是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还是两者都要问?学生在思考问题的答案之前,先要猜清楚问的是什么;•(3)题目过大,涉及到的内容过多,学生难以把握;•(4)为难学生的问题,即教师专问学生不知道的事情,等等。“好问题”的主要特征是:•(1)围绕着教学的重点提出问题,使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2)提出的问题是明确而具体的,便于使学生领会要求;•(3)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探究;•(4)问题有一定的疑难性,能够调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5)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又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经过努力是可以回答的,等等。不是为提问而设置问题•问题的好与坏,还是教师设计出来的,虽然可能不是有意的。这里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提出的问题时,不是为提问而设置问题,而是要为学生的学习而设问。这就不仅需要考虑问题所涉及到的答案内容,而且需要考虑所提问题的类型和品质,使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从这样的角度上说,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水平等情况,这样才能设计出“好问题”。•即使是设计出了“好问题”,在教学中会不会有好的效果,还取决于教师提问时的态度和方式。这里,涉及到教师发问的技巧。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适当的总结或评说•一般说来,教师的提问,是要面向全班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思考对问题的回答;在学生不甚主动的情况下,教师绝不要指责学生,也尽量不去点名指定学生来回答问题,而是想办法启发学生的思考,或是降低问题的难度;教师要认真地听学生的回答,充分肯定学生回答时哪怕是微细的正确之处;学生的回答有不完善时,教师也不要步步紧逼,可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自己加以补充;学生的回答如果不正确,教师绝不能嘲讽奚落学生,可提示一些有关的思路或要件,或转问其他学生有什么看法;学生的回答若与教师预设的答案不同,更应鼓励学生说出其理由,等等。总之,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营造出宽松、民主、活跃的氛围,在师生的积极问答中加强互信、互动。•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适当的总结或评说•最后需要提及的是,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适当的总结或评说。这种总结或评说,也有不同的类型,有时是知识上的,即对答案所涉及的历史知识进行概括;有时是观点上的,即对答案所涉及的理论、说法等加以评议;也有方法上的,即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学法上的指导。教师的总结,还是要以鼓励学生为主,重在启示学生。当然,要点到为止。依据课标要求开展七年级历史教学壹七年级历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贰目录一、依据课标要求开展七年级历史教学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历史知识、能力、方法和价值观,不仅是学好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也是构筑国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历史教师肩负着育化学生心灵、培养健全人格和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学科育人的追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部分一、教学建议历史课程的实施,必须以本标准为依据,力求体现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按照本标准提出的规定和要求,注重课程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整合,并使其具体化为课时目标。教学时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多种历史信息资源,突出历史教学的特点。(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二)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三)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五)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六)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社会学科主体:学生主体的需求(学习兴趣和社会化成长)社会:国家社会的要求(继承文化与创造文化)学科:学科课程的规定(学科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历史教育的三个维度(一)初中学生的成长需求•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转化过程。•马克思:实现自我目的的人,社会关系中的人。•中学阶段的学生开始具有社会融入的心理动机,出现尝试确立自我社会角色意识的需求。(表现:阅读历史或文学、有意与成人接触交流、自尊心和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出现成人化表现)壹(一)初中学生的成长需求•他们希望走向精神独立,但又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历史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将历史的间接经验通过感悟转化为他们的直接经验,以滋养他们的心智成长需求。•历史智慧也能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社会,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念,逐步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壹学生之问:老师讲的内容我都明白了,但是,这些内容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1.对个人而言,增进知识,促进思考,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帮助自己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服务于人生。2.对一个民族而言,增强民族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经世致用,服务于社会和国家。3.对人类文明而言,传承历史,延续文明;培养拥有全球意识的“地球公民”;汲取前人的智慧与教训,造福人类。(二)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贰教学建议:(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要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发掘课程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和熏陶。贰这条建议中包括了四层含义:1.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2.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3.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4.充分发掘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其中还提到了在这方面要:客观分析;实事求是;潜移默化培养学生从“好坏”的感性思维和两极对立思维到“辩证”(多维综合)的理性思维。贰新课标总体原则中的第一条:坚持德育为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到课标中,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好基础。为何教科书总在新编:从教育的角度:时代进步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学校教育与时俱进,教学目标与内容相应调整;从学科的角度:人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是由价值观念决定的,价值观念是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