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实用5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参考资料,少熬夜!《孟子》两章(实用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孟子》两章(实用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孟子》两章1一、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畎亩()傅说()胶鬲()百里奚()夫环而攻之()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米粟非不多也()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解释:。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解释:。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通解释:。4.入则无法家拂士……通解释:。三、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1.环而攻之而不胜()2.池非不深也()3.兵革非不坚利也()4.委而去之()()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6.寡助之至()7.舜发于畎亩之中()8.行拂乱其所为()()9.人恒过然后能改()10.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四、填空。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先提出论点_________后,再进行论证。文中揭示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表达方式看,文体为________________,揭示中心及论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默写。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六、选出多义词解释有错误的项。1.下面对加点词“道”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得道多助(指施行“仁政”)B.不足为外人道也(说)C.策之不以其道(道理)D.道不拾遗(道路)参考资料,少熬夜!2.下面对加点词“故”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温故而知新(旧的)B.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C.故弄玄虚(故意)D.故君子有不战(原来的)七、把下面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某战,战必胜矣。1.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下列加粗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敞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D.攻亲戚之所畔多助之至3、本文作者运用了——这种论证方法而论证首句,在首句中连用了两个“不如”来强调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4.分别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加粗词的成语。(1)多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2)失道者寡助_____________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兵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选文首段列举的几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作者写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参考资料,少熬夜!2、作者认为一个人要成就大业需要经过哪些磨砺?请用原文回答。3、写出从反面论述论点的句子,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读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的感受。参考答案一、quanyuegexifubifusu二、l.畔叛背叛2.曾增增加3.衡横梗塞,不顺4.拂弼辅佐三、1.围2.护城河3.兵器4.放弃离开5.限制6.极点7.起,被任用8.违背扰乱9.常常10.奋起,指有所作为ll.明白,了解l2.在国内在国外四、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议论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五、D六、1、c2.D七、l.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2.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3.内心困扰,思虑堵塞,然后才奋起有所作为……八、l.(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C3.举例论证“人和”4、如获至宝、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寡廉鲜耻、孤家寡等。九、l.这几个人物都是身处逆境而后有所作为的。举这些例子可引起下文的论述,并充当论点的事实论据。2.“必先苦其心志”至“曾益其所不能”。3.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句: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忧患,国家常常会灭亡。4.略《孟子》两章2在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时先要求学生自主讨论翻译全文,并根据学习找出重点词句,参考资料,少熬夜!然后由学生说出要点,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课文,领悟精神实质时,也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收到较好效果。这节课学生解决了这样一些问题:1、掌握了一些实词,如发,举,士,苦,劳,饿等。2、掌握重点句子的理解,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等等。3、理解课文内容,课文从个人成才谈到治国。告诉我们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贪图享乐使人萎靡死亡。在教学过程中,“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同时读也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使学生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解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对学生的发言缺少鼓励、肯定,应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在以后得教学中要尽量避免这些缺点,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自己则做一个旁观者、倾听者、引导者。《孟子》两章3教学目标: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2、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作者的观点,是学习本文的又一重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讨论来解决。3、两篇短文都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这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因此,要从浅入手,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先分清层次,能概括出层意,再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二、整体感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标题是后来的编者加的。此标题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参考资料,少熬夜!与拥护。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三、教学过程1、让学生介绍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识的资料,讲述摘录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2、鼓励学生充分朗读,自学,发现问题,质疑,讨论。结合课后练习一,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节奏鲜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读排比句尤其要注意节奏鲜明,读出气势来。孟子自称善养浩然之气,他是很讲究文章的气势的。朗读时还要通过语调的变化,突出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老师可先范读,再指名读、小组齐读或全班朗读,让教室里充满学生的琅琅书声。3、检测自学效果。(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A.夫/环而攻之。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米粟非不多也(3)解释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池非不深也。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讨论问题(1)本文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2)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是如何逐层推进论证的?(3)画出第3、4节中的排比句,诵读体会,议论文说理运用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练习:请你紧扣强调“青少年时期要努力学习”这一内容写一组排比句,加深体会。四、总结、扩展这篇短论着重阐述了孟子关于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论证逐层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强了语句的气势。为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简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使其懂得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参考资料,少熬夜!五、布置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分类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字。2、背诵文章。教后记: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比照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对逐层深入论证方法的理解。二、整体感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三、教学过程1、指导朗读。听录音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诵读。(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傅说忍性法家拂士曾益(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2、发动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疏通文意。着重强调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重要的语句有:(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讨论问题,深入理解本文中心及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1)本文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第一节列举六个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2)例证以外,本文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这一道理的?明确:作者在短文中,不局限于例证。还善于由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理。参考资料,少熬夜!(3)与上一章比较,本文在论证思路上有何异同?明确:同:本文在论证上也采用了层层推理的方法。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而本文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四、总结、扩展本文作者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摆典型事例、正反对比讲道理,使观点有很强的说服力。为更好地拓开学生思路,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可以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试另举一两个古今事例,或结合本人的亲身体验,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2、有人说:“逆境能成才”,“顺境也能成才”,请你举例谈谈对此说法的看法。五、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三、四。2、强化背诵内容。3、设计表格着手积累己学过的通假字。《孟子》两章4文言文阅读(17分)(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