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用心服务延津东方骨科医院一脉相承延津东方骨科医院“黄塔”的由来黄塔,旧称皇姑寺塔,位于今滑县县城西南25公里处半坡店黄塔寺村东北侧。该塔为宝瓶式七层六棱形砖塔,塔顶为一亚腰葫芦形铁刹。塔高11米,下有台阶,高2.62米,周长22.3米,台阶正南的塔跺长2.8米,宽2.25米。该塔至今保护完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滑县志》及有关史料记载:明朝英宗皇帝朱祁镇的妹妹皇姑(一说英宗的女儿),曾从这里路过并留宿,为当地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后突染重疾,不幸病故于此地,村民自愿捐资,于明正统九年(1443年)二月建一塔,取名“皇姑塔”。三月,又在此塔前建一寺院,并塑有皇姑泥像,又更名“皇姑寺塔”。因“皇”和“黄”谐音,后人逐渐传称“黄塔”,黄塔寺村之名即由来于此。源于清顺治年间的明氏中医正骨术和黄塔膏药祖传秘方就发源于这里,故三百多年来人们一直称“黄塔正骨”和“黄塔膏药”黄塔膏药黄塔膏药,又名明氏外用接骨膏。其祖传秘方至今相传十四代,已有300多年历史。创始人明时通,生于清顺治年间,自幼聪慧,及长,为人正直,和睦乡里。当时,村里有一鳏(guan)居老人,懂中医中药,晚年家境贫寒,明时通便主动去照顾老人。老人看到明时通厚道善良,临终前便把保存多年的接骨膏药秘方传授于他。老人谢世后,明时通在原有药味的基础上,又多方拜师求教,刻苦钻研,反复试验,积四十年之心血,终于摸索出一套接骨续筋的经验配方,明氏正骨术和黄塔膏药随之问世。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此秘方从第一代起,就只传男不传女,只传长子不传次子。直至第九代的明永仁,皆为单传一。到民国二十年,明永仁毅然将秘方传给了他的三个儿子明全秀、明全富、明全有。第11代传人明兴华、明兴胜、明兴俊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黄塔膏药促进骨折愈合进行临床及实验研究,进而使黄塔膏药的疗效声誉大振。黄塔膏药为中医黑膏药类之一种,膏药是祖国药物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五大药物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黄塔膏药的祖传秘方成份是由乳香、没药、龙骨、象皮、土元、人发、全艾、冰片、麝香、血竭、黄丹、透骨草、白椿根皮等20余味中草药组成。其功能为活血化瘀、消炎止痛、接骨续筋、祛风散寒;主治骨折、伤筋等。许多骨伤患者反映,贴上此膏药,似有虫爬感,隐隐透痒,感觉舒适,逐能止疼或减轻痛苦,效果良好,疗效确切。黄塔膏药的熬制过程很讲究。除部分中草药需分别炮制外,关键在于掌握下药的时间和膏药的老嫩。成功的经验是:下丹后,要不停地用木棍搅拌,这样,即可防止油沸外溢,又可防止窝烟而影响膏药的质量和色泽。故有“膏药黑之功在于熬,亮之功在于搅”的说法。奥妙之处就在“熬”和“搅”上。此外,膏药的老或嫩,与掌握火候和油、丹的配比有关。熬得太老,不能固定在帖敷部位,太嫩又容易移动,而且很难揭下。祖传经验是“滴水成珠”,即取少量的膏药滴在清洁的凉水中,数秒后取出,如试之粘手,撕之细丝不断,拉丝柔软无力,则表示过嫩;如拉之丝粗细不均,捏不到一块,则系过老。适中的火候和标准的温度所熬制出来的膏药,为捏之即粘、分开即离,其色黑润而有光泽。膏药熬好后,存在铁锅内以备用,有效存放时间可达一年以上,但以鲜膏药帖敷疗效最佳。历史回眸300多年来,明氏家族利用祖传正骨术和接骨膏药秘方为民治病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1、舍医舍药时期。即自备膏药,医务行医。从清顺治年间第一代明时通开始至民国初年的第九代传人明永仁,皆为单传,虽代代相传,掌握了其祖传技术和秘方,但并不想一次为业,更不想借此发家,凡是前来就医的骨伤患者找上门来,就用自己亲手熬制的膏药为患者义务治病,分文不取,甚至留餐留宿。只图普救含灵之苦。明永仁诚心救人,不图名利,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威望,被百姓尊称为“乡贤”。这一时期,由明永仁的三个儿明全秀、明全富、明全有帮其父亲在正骨、膏药熬制、外出诊疗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艰辛的汗水,同其父一样,济危急、情同患,继续舍医舍药,救济苍生。2、舍医不舍药时期。即患者照耀,帮其熬制。从民国初年开始,熬膏技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大大超过了前几代人,当时,明家的中医正骨术和接骨膏药的名声已波及延津、原阳、封丘、卫辉、彰德等地方圆百里,每日前来就医的患者络绎不绝。患者一多,膏药舍不起了。明全秀、明全富、明全有弟兄三人既要积德行善,还要维系生计和养家糊口。迫于无奈,从此,凡有患者来之后,便先开处方,让其到外面药店购买,待患者把配方备齐后,遂为其熬膏贴敷治疗,免除其手法正骨及熬膏的费用。历史回眸3、有医有药时期。即买药熬制,自备膏药,以此为业,打出牌子,出诊行医,合理收费。1940年,第十代传人明全富、明全有正式在黄塔村首建“正骨房”,正式对外开诊。为方便患者前来寻路问诊,还特在村中挂着一小木牌,上写“北胡同里接骨膏药医生明全富”字样(至今保存完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祖国医学遗产的继承。在当地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明家父子为主要技术骨干,专攻正骨熬膏。从1995年开始,先后更名成立了黄塔寺中医正骨科、联合诊所、正骨卫生室、合作医疗卫生室、正骨专科、骨科门诊部。4、中西结合发展时期。1983年6月,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黄塔膏药秘方及明氏正骨术第十代传人明全富、明全有兄弟二人,自筹资金率先成立了豫北第一家民营骨专科医院黄塔寺祖传正骨医院。在诊疗技术上,开始由传统的中医正骨向中西医结合方向发展,成为明氏正骨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从此,明氏正骨由传统的家族式管理转向现代化、科学化、正规化管理、当时,《健康报》对医院的建立进行了专题报道。1991年3月,经上级政府部门批准,黄塔寺祖传正骨医院晋升更名为滑县骨科医院。经过30年的奋力拼搏,目前滑县骨科医院已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制药为一体的中西医结合骨专科医院,已跻身于国内骨伤科届之林。黄塔膏药1990年初,由明新亮院长参与,滑县骨科医院与洛阳正骨研究所进行的《明氏外用接骨膏促进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被列入河南省医学卫生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论文在《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上发表。1992年《明氏外用接骨膏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荣获河南省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填补了省内对外用接骨膏中药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2009年6月,黄塔膏药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物传记明时通明时通,男,生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卒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滑县黄塔寺村人,黄塔接骨膏药秘方及正骨术的创始人。明时通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聪慧,心灵手巧,勤奋好学,不耻下问,虽未正式念过私塾,但却能口诵经书名句,会写毛笔字。及长,为人正直,和睦乡里,重义气,喜交朋友,心地善良,受人尊敬。村里有红白喜事,多请他操持办理。他年轻时,对医道颇有兴趣,尤其擅长推、拿、按、摩,对中医经络理论亦略知一二。清顺治年间,当时,村里有一位鰥居老人,既通文墨,也懂中医中药,然其无儿无女,晚年家境甚是贫寒。见此,明时通顿生“恻隐之心”,便主动去照顾老人,端汤熬药,喂水喂饭,擦屎倒尿,犹如他的亲儿子。老人在精神上受到莫大的安慰,感恩不尽。他看到明时通为人正派,善良厚道,不财黑(北方话为不贪财之意),是个好后生。在弥留之际,老人无所赠送,便把他保存和运用多年的接骨膏药秘方毫无保留地传给了明时通。老人谢世后,明时通对接骨膏药进行反复实践和观察,感到疗效不甚理想。从此,他又多方拜师求教,不耻下问,大量搜集有关接骨方面的土单验方,在原来配方的基础上,又进行“君臣佐使”的配方增减。他数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潜心研究。为观察疗效,曾多次在自己和自己的亲人身上敷膏,亲自体验反应。终于积四十年之心血,摸索总结出一个效果理想的接骨续筋的经验配方,也就是一直相传十几代的黄塔膏药秘方。人物传记明永仁明永仁(1876~1946),男,滑县黄塔寺村人,出生于一个中医正骨世家,黄塔膏药祖传秘方及明氏中医正骨术第九代传人,著名中医正骨医师。他为人正直善良,继承了明家的祖传家风,成为当地有名的“乡贤”。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黄塔膏药秘方,从先祖明时通第一代起,就只传男,不传女,只传嫡长子,不传庶次子。直到明永仁这一代,皆为单传一。明永仁行医大半生,仍遵循明家的“舍医舍药”原则,即凡是有患者找上门来,就用自己亲手熬制的膏药为患者义务治病,分文不收。明永仁有三个儿子,长子全秀、次子全富、三子全有。至其晚年,他欲将黄塔膏药秘方及中医正骨术传于长子全秀。这时,全富、全有知道后,多次找父亲畅谈,提议打破“只传长子”的封建传统。在民国二十年一个夏天的晚上,父子三人围炉小饮,谈的甚是投机,全富首先向父亲倾吐了肺腑之言:“经查阅咱明氏家谱,祖传秘方自先祖(明时通)至您止,已相传九代,皆为单传......吾父啊,既积德要积大德,既行善要行大善,恳望老父将祖传秘方一并传给我们兄弟三人,进一步光宗耀祖。”一席话后,老父亲为此所动,欣然同意了,毅然决定,打破家规,传给后代兄弟三人。后长子全秀不幸于1937年去世,第十代传人的重任自然落在明全富、明全有兄弟二人身上了。明永仁在两位儿子的继承和潜心研究下,明家的祖传正骨术及黄塔膏药声誉已波及周边百余里,仍坚持舍医舍药、积德行善、造福一方。人物传记明全富明全富(1902.10.12~1986.3.24),男,滑县黄塔寺村人,著名中医正骨专家,黄塔膏药祖传秘方及明氏正骨术第十代传人,滑县骨科医院创办人,系政协滑县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滑县卫生工作者协会会员,滑县自然科学研究会会员,滑县医药卫生协会理事。明全富,人称明二先生或二先生,1902年农历10月12日出生于滑县黄塔寺村一个中医正骨世家。他的父亲明永仁是文明豫北一带的中医正骨医师。全富从九岁起,读了四年私塾,自幼受父亲行医治病、不为钱财、积德行善的熏陶,便暗下决心继承和发扬明氏正骨术及黄塔膏药秘方,立志从医。后来,他刻苦自学,通晓《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等医学经典。孩提时代,他就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孩子,一有空,他就在父亲身边观察如何为病人治病,如何为患者推拿、搬提、健患对比、牵引、固定等一举一动。特别是在熬膏药时,他总是默默地在一旁偷偷观看,好像一切奥妙他要用眼把它看穿。有时父亲不让他看(因当时他不是祖传秘方“合法”继承人),他就气得不吃饭。他的父亲明永仁老先生随着年事的增高,欲将此秘方传给长子明全秀。明全富知道后,多次找父亲畅谈,决心要打破世袭的封建传统。民国二十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全富带上弟弟全有,亲自拜见老父亲,并为父亲聊设薄宴,围炉小饮,父子三人拉起家常......。当谈得很投机时,全富向父亲倾吐了肺腑之言:“父亲,经查阅明氏家谱,咱明家的接骨膏药秘方及正骨术,自先祖起至您止,已相传9代,皆为单传。在这9代人中,奉行的是“舍医舍药”,义务行医,分文不取。虽代代相传,沿袭其配方不变,但并不以此为生,更不想以此“发家”、“发财”,还兼躬耕田亩,以养家糊口,只图落个积德行善,名扬乡里的“贤人”。若此,诚无可非议,咱明家当继承和发扬先祖遗风。吾父啊,既积德,要积大德;人物传记既行善,要行大善;恳望老父将祖传接骨膏药秘方及正骨术同时传于我兄弟三人,以进一步光宗耀祖......”一席肺腑话后,使明永仁老先生豁然开朗,毅然决定将秘方传给其三个儿子。后长兄明全秀不幸于1937年去世,第十代传人只有明全富、明全有兄弟二人了。全富三十多岁时,他的正骨、熬膏技术就已成名。因老父亲年迈体弱,外出行医不便,整个医疗重担就大部分落在了全富的身上。当时,前来就医或者请医者整天络绎不绝。富人请,坐轿也去;穷人请,步行也到。个别较重患者,经常住在他家医治,二先生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关怀备至,此期间的明全富、明全有兄弟二人仍遵循祖训:舍医舍药,分文不收。由于明二先生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不少穷人家的孩子痊愈后,为报答救治之恩,情愿把自己认在明先生跟前做干儿子或干闺女。明全富大都一一拒绝,并常说:“为民治病,积德行善,是俺明家的传统家风,为患者解除痛苦,当为俺医生之本份。”所以,他正式行医以来,逢年过节,总有不少人,有的甚至是从数百里以外提着礼物前来看望明二先生。1949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