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废集中处置场安全知识培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危废集中处置场安全知识培训主讲:张瑞林安全生产在化学工业中的地位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它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巩固了国防,提高和改善了人民生活。安全是一切生产生活的保障,化学工业生产更是如此。化学工业生产的安全与否,不仅仅只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它甚至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等诸多方面的计划和决策。因此,化学工业生产与安全、化学工业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地引起人类及全球的关注。化学工业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是今后化学工业能否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问题。化学工业生产具有易燃、易爆、剧毒、腐蚀性强,并在生产过程中伴随着高温、高压等特点。化学工业的生产特点与其他生产制造业相比,其危险性更大,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和经济损失也更为严重,事故后对社会遗留问题也更持久。一般把工业生产中突然发生的破坏性事件称为事故,按其危害对象分为设备事故、工艺事故和人身事故。设备事故的主要后果是造成设备的报损或损伤。工艺事故,也称操作事故,是指由于操作不当或处理不当所发生的事故。其主要后果是因闸门开错造成跑料、冒料,从而造成物料损失;因操作不当使反应条件超越工艺指标范围而出废品,造成质量损失或产量损失;因加错反应物料使物料长时间不反应造成时间损失。人身事故的主要后果是使人体受到伤害。化学药品对人身的毒害是造成职业病的主要来源,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导致国民群体体质下降,直接影响国家的整体综合国力。因此,安全生产是化学工业生产的前提,离开这个前提,任何东西都是子虚乌有,它将导致化学工业难以正常运行,甚至不能运行。装置规模大型化、生产过程连续化是化学工业发展的方向之一。目前,数万吨的储罐、高达百米的生产装置、超长距离的输送管道在化学工业的生产中已经常见。连续化生产程度越高,连锁性的安全生产事故也越频繁,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所带来的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也越严重,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也越大。总之,化学工业的生产企业若忽视安全生产,将导致重大灾难性事故发生,由此而引发人员伤亡、生产停顿、供需失调、社会的不安定成分增加。因此,安全生产是化学工业实现现代化生产的前提条件。1.燃烧条件燃烧必须具有三个条件,即“燃烧三要素”。(1)可燃物质可以燃烧的物质称为可燃物质。如木材、汽油、一氧化碳等。可燃物质是进行燃烧的物质基础。(2)助燃物质可以与可燃烧物质进行化合而放出光和热得物质。一般燃烧的助燃物质是空气中的氧气。纯氧、氯气、高锰酸钾等也能助燃。1、燃烧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化合时放出热和光的氧化反应,俗称“着火”。通常所见到的燃烧,大多是物质与空气中氧气化合的过程(3)点火源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能源,称为点火源。如各种明火、火星、电火花、聚焦的日光等。“燃烧三要素”必须同时存在才能引起燃烧,缺一不可。一切防火和灭火的方法,都是根据这个基本原理产生的,即一切灭火措施都是破坏已产生的燃烧条件。2.闪点可燃液体能发挥变成蒸汽,跑入空气中。温度升高,挥发加快。当挥发的蒸汽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源能够闪出火花时,把这种短暂的燃烧过程叫做闪燃,把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液体闪点就是可能引起火灾的最低温度。闪点越低,引起火灾的危险性越大。按各种液体的闪点不同,一般可将液体火灾危险性分四级两类。第一级,闪点在28℃以下。第二级,闪点在28-45℃。第三级,闪点在46-120℃。第四级,闪点在120℃以上。液体闪点低于45℃,叫易燃液体类,如第一级和第二级的液体;第三级和第四级的液体称为可燃液体类。3.燃点不论是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可燃物质,如与空气共同存在,当达到一定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就会燃烧,移去火源后还继续燃烧。这时,可燃物质的最低温度叫做燃点,也叫做着火点。一般液体燃点高于闪点,易燃液体的燃点比闪点高1-5℃。4、爆炸1.爆炸及其分类物质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引起强烈振动的现象称为爆炸。爆炸是物质非常迅速的化学或物理变化过程,在变化过程里迅速地放出巨大的热量并生成大量的气体,此时的气体由于瞬间尚存在于有限的空间内,故有极大的压力,对爆炸点周围的物体产生了强烈的挤压,当高压气体迅速膨胀时形成爆炸。爆炸可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等。(1)物理爆炸设备管道或其他密闭容器从内部逐渐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因内部受力过大而突然爆裂所形成的爆炸称为物理爆炸。物理爆炸是由物质的物理变化引起的。物理爆炸一般不伴随温度升高和燃烧;物理爆炸的主要原因是操作错误和设备缺陷。(2)化学爆炸物质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剧烈的化学反应而引起的爆炸称为化学爆炸。化学爆炸一般伴随温度升高和燃烧。(3)核爆炸由于核反应而引起的爆炸称为核爆炸。化工生产中遇到的爆炸多为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其中以化学爆炸为多见,所造成的危害也比物理爆炸大得多。2.爆炸品爆炸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撞击等),能发生剧烈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剧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也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或仅产生热、光、声响或烟雾等一种或几种作用的烟花物品。3.爆炸极限当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组合的混合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遇到火源时,就会发生爆炸。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在空气中形成爆炸混合物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能引起爆炸的浓度范围,为该物质的爆炸极限,又称爆炸范围。可燃物在空气中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或高于爆炸上限,均不会发生爆炸。生产性毒物的危害控制技术1.有毒物质这些物质如经吞咽、吸入或与皮肤接触易于造成死亡,严重伤害或损害人体健康。2.腐蚀品腐蚀品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的固体和液体。与皮肤接触在4h内出现可见坏死现象,或温度在55℃,对20号钢的表面均匀腐蚀率超过6.25mm/a的固体或液体。按化学性质分为以下3项(1)酸性腐蚀品如硫酸、硝酸、盐酸等。(2)碱性腐蚀品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乙醇钠等。(3)其他腐蚀品如氯化钠、氯化锌、亚氯酸钠溶液等。3.生产性毒物毒物是指较小量进入人体引起人体健康损害(中毒)的化学物质。各种生产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毒物统称为生产性毒物。4.毒物进入人体的三个途径生产性毒物可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三条途径进入人体。经呼吸道吸入并通过肺吸收,是最常见最危险的途径。有些毒物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内,如有机磷农药、苯胺,只要与皮肤接触,就能被吸收。经消化道进入引起职业中毒的机会极少,但是如果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在有毒车间内吸烟、吃东西。饭前不洗手,也可使少量毒物进入消化道被吸收。5、职业中毒的概念由毒物引起的疾病状态称为中毒。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产生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6、急性职业中毒的现场处理对于严重缺氧环境,必须先予通风,参加救护人员需佩戴供氧式防毒面具。对于其他毒物也要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方可入内救护。吸入中毒的患者,应首先从中毒现场抢运到新鲜空气处,保持安静、保暖。解开衣扣和裤带,保持呼吸道通畅。经皮肤吸收中毒的患者,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清水或解毒液彻底冲洗皮肤,毛发甚至指甲缝中的污染,都要注意清除。经口中毒的患者及时催吐、洗胃、导泻,但强酸、强碱等腐蚀性毒物口服后不宜催吐、洗胃,可服牛奶、蛋清以保护胃粘膜。抢救时要仔细检查,抓住重点。如果呼吸困难,应立即用氧气吸入。心跳、呼吸停止者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术和对口人工呼吸。现场若备有特效解毒药品,要及时使用。经初步抢救后迅速转运到附近医院进一步抢救治疗。常见毒物的中毒急救措施(1)强酸类皮肤用大量清水或碳酸氢钠冲洗,酸雾吸入者用2%碳酸氢钠雾化吸入。经口误服,立即洗胃,可用牛奶、豆浆及蛋白水、氯化镁悬浮液,忌用碳酸氢钠及其他碱性药洗胃。(2)强碱类大量清水冲洗皮肤,特别对眼要用流动水及时彻底冲洗,并用硼酸或稀醋酸液中和碱类。经口误服,引起消化道灼伤,用牛奶、豆浆及蛋白水或木炭粉保护黏膜。(3)氨气吸入者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眼污染后立即用流动清水或凉开水冲洗至少10min。皮肤污染时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至少30min。1、安全工作的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2、安全生产管理有规范:安全生产法,消防法,职业病防治法。3、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4、生产操作人员四懂:懂设备构造,懂设备性能,懂设备用途,懂工艺原理。5、三会:会操作,会维护保养,会排除事故。6、操作记录五化:记录规格化,字体仿宋化,检查经常化,展览制度化,管理标准化。7、消防器材三定一交:定点,定人,定检查,列入交接班中交接。8、《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不服从管理),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或者操作(规程)的,由生产经营单位给予(批评教育),依照有关规章制度给予(处分);造成(重大事故),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责)。9、接到违反安全规程或违章指挥的命令时,应拒绝执行。10、操作的六严格: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严格执行巡回检查制度;严格控制工艺指标;严格执行操作法规;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严格执行安全规定。11、危险化学品:指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而需要特别防护的物品。12、《安全生产法》规定,从业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后撤离作业场所。13、《安全生产法》规定,从业人员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部门负责人)报告。14、除办公室、控制室、值班室和检修班组室外,(任何)人进入生产现场,必须戴(安全帽)。15、“四不放过”事故处理原则: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16、燃烧的三要素为(可燃物)、(助燃物)、(达到可燃物着火点的温度)。17、在缺氧、有毒环境中,应佩带(供气式防毒呼吸)面具。18、对电击所致心博骤停病人实施胸外心脏挤压法,应每分钟挤压(60-80)次。生产区内的十四不准国家原化工部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总结了以往的事故教训,制定了《生产区内14个不准》要求每一个化工企业必须把生产区的安全管理作为企业安全工作的重点来抓,每一个在生产区内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员必须明确生产区和非生产区的严格区别,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必须明白各项安全要求,认真学习十四个不准的禁令,熟悉条文,严格遵守。一、加强明火管理,厂区内不准吸烟。我国化工行业、石化行业、煤化工行业,由于生产的特性,常使用明火,对明火管理不善和禁烟制度不严而发生的火灾和爆炸事故是比较多的,所造成的人身伤亡,经济损失都颇为严重,俗话说:“水火无情”,化工企业的“火”,更无情,因火灾,爆炸造成的损失,比任何其它行业都大,故加强管理,严格禁烟制度对化工企业来说,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为了加深对这一条禁令的理解看一下事故教训的例子。例:2000年12月8日10时许,某市石油化工厂原矿车间一运输工在车间一人偷偷点着烟后,随手将火柴杆扔掉,由于火柴杆恰好落到带有油污的破布上,引起火灾,致使整个原矿车间的操作室全部烧毁,直接经济损失达50万元。如何加强明火管理呢?大家都知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1)要有可燃物质(2)要有助燃物质(3)要有引火源在化工企业里,前两个条件在多数场合下总是同时存在,无法避免,火源则是引起可燃物燃烧的主要灾源,因此,控制明火,消灭致灾源是防火、防爆的关键。在化工企业中有哪些火源呢?按火源的性质,有四类八种。第一类火源是机械性火源;①撞击,磨擦火源;②压缩热(如气体压缩过程中产生的高热);第二类火源是热火源。①高温物体(一般地讲,≥100℃就算作高温物体);②热射线(如阳光,钢水的热射线);第三类火源是电火源,①电器火花;②静电火花。第四类火源是化学火源,①明火;②自然火源。按火源的用途有:①工艺加热用火;②维修用火;③其它火源。怎样加强明火管理呢?第一,要求各级领导和广大员工都必须十分重视防火安全工作,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第二,

1 / 7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