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培训教材公共管理(MPA)简明读本第二篇公共行政1、在行政过程中采用首长制或委员会制的具体情况P86-87这是依据行政决策和承担行政责任的人数多少来划分的。首长制,又称独任制、一长制。指行政组织最高决策和管理权力由行政首长个人行使并负责的组织体制。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指行政组织决策和管理权力由若干人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行使,按少数服从多数或协调一致的原则集体决定、共同负责的组织体制。首长制和委员会制都有优点和缺点。2、组织冲突的三种类型P90组织冲突可分为组织中个人冲突、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冲突、组织中团体之间的冲突三种类型。个人冲突: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冲突: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冲突团体之间的冲突:个人角色冲突个人之间的冲突组织不同层极间的冲突不同职能间的冲突指挥系统与参谋系统间的冲突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间的冲突3、非正式组织的含义P93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起源于霍桑实验,首次提出非正式组织理论的是美国学者巴纳德。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的若干成员由于生活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共同意识,并由此形成自然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的成因个人经历因素个人兴趣因素个人价值观念因素社交因素同共利害因素行政领导活动的正式结构就是科层结构。科层制作为现代“官僚制的核心特征,是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分析现代法理型统治的理论基础之一。4、行政领导活动的正式结构P96如果从领导者自身的行为方式着眼,可以将领导者运用权力的方式分为说服、示范、命令三种。说服:是最符合领导之本质规定的权力运用形式。示范:是一种静止性的权力运用方式。命令:是一种强制性的权力运用方式5、从领导者自身的行为方式着眼对领导者运用权力的方式的分类P996、以行政领导的取向为轴心对领导方式的分类P101以行政领导的取向为轴心进行划分,可以将领导方式划分为任务取向和人员取向两类。任务取向的领导方式:关心组织效率,重视组织设计,明确职责关系,确定工作目标和任务。人员取向的领导方式:尊重下属意见,重视下属的感情和需要,强调相互信任的气氛。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领导目标的达成。7、行政沟通的含义P103行政沟通是指行政组织中,单位与单位之间、工作人员之间,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用语言、文字、图片、动作等形式交换有关问题的内心感受、观念、意见、事实与信息,以期获得相互了解并产生一致行为的过程。8、平等沟通的含义P107平等沟通是指组织内不相隶属的各单位的沟通。平等沟通旨在增加横向联系,减少层级节制,寻求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达成组织目标。9、下行沟通的含义P107下行沟通是指行政组织的管理层通过行政层级体系将信息向下级传递的过程。下行沟通是获取下属部门了解、合作、支持与采取行动的重要举措。10、交叉沟通的含义P107指组织内不相隶属的各单位的沟通,由于这种沟通大多发生于不同命令系统之间及地位相当的人员之中,故又称之为交叉沟通。11、上行沟通的含义P107上行沟通是指在行政组织中,下级人员向上级表达其意见与态度的过程。12、对行政指导的有效监督P121—122对行政指导有效监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对行政指导合法性的监督。任何行政指导都必须合法。(2)对行政指导合理性的监督。行政指导必须有一定的程序、合理的动机和目的。(3)对行政指导责任性的监督。如按上级行政机关的指导进行工作后由于该行政行为受到损失,有权从行政指导机关取得相应的补偿。13、渐进决策理论的提出者P76提出渐进决策理论的是林德布罗姆。林德布罗姆认为政策的制定是对以往政策的小小修正而已。西蒙认为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的理性是有限的,因而主张以“满意”来取代理性决策模式追求的“最佳”,这就是有限理性决策模式。14、以行政领导的主体为轴心对领导方式的分类P101以行政领导的主体为轴心进行划分,行政领导的方式可以分为首长负责制和合议制。首长负责制:是指最高决策权掌握在一人手中。合议制:是指最高决策权掌握在两人或两个以上的人手中。由于行政领导是一种追求效率和速度的活动,因些行政部门一般采用首长负责制的领导方式。15、目标管理的首提者P821954年,美国学者P·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和方法。目标管理是一种通过组织管理者共同参与制定和实现目标的管理方式。16、行政领导类型中分权型的优点分权型又称民主型或参与型。这是一种行政决策权力由领导者及部属分散行使,行政领导者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听取、尊重、采纳下属意见和建议的领导类型。分权型领导的优点:集思广益,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决策的科学化;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能有效发挥人财物资源的作用;体现了民主原则,能够调动下属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7、领导活动的主体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体是认识和实践对象性活动的发动者、实施者和责任承担者。据此,领导活动的主体只能是领导者,领导活动的主客体关系只能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当然,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主体,并不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因为领导活动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8、西方行政学产生的标志性著作P74西方行政学产生有两个标志性事件预示了这一研究的开端:(1)是1887年,美国学者,威尔逊发表了一篇《行政研究》的文章。(2)是1926年,罗纳德·怀特撰著了美国第一本大学教科书《公共行政原理》。19、当代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定向的政府改革所追求的“三E”标准当代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定向的政府改革所追求的“三E”标准是:经济(Economy)、效率(Effectiveness)、效能(Efficiency)20、以上下级的权限关系为标准对行政组织的分类P87依据行政组织上下级职权的大小来划分:分为集权型和分权型。集权型:是指组织的一切事务的决定权集中于上级,下级处于被动受控地位,凡事都依据上级命令或秉承上级指示办理的组织体制。分权型:是指组织中的下级机关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较大自主权,能自行解决、处理问题,不必事事请示上级,上级对下级在权限范围内的事不加过多的干涉的组织体制。21、首次提出非正式组织理论的美国学者P93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起源于梅奥的霍桑实验。首次提出非正式组织理论的是美国学者C·巴纳德。22、将非正式组织划分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三类的依据P94按成员构成分类,可将非正式组织分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三类。垂直型:同一组织中地位不同的人员因某种关系结合而成的。水平型:同一组织中不同部门地位相当的人因某种关系结合而成的。混合型:同一组织中的不同部门不同地位、不同工场所的人员因某种关系结合而成的。23、行政监督的内容P120行政监督的内容可细分为对行政指派、行政指导和行政评价的监督。24、将行政组织划分为完整制与分离制的依据P88依据同一层次上的各个行政组织所受上级指挥和控制的异同将行政组织划分为完整制与分离制。完整制:又称集约制或一元统属,指同一层次的各行政组织或同一行政组织各机构只受同一上级组织或同一首长指挥、控制与监督的组织体制。分离制:又称独立制或多元统筹制,指同一层次的各行政组织或同一行政组织各机构受两个以上的首长或上级机关的指挥、控制或监督的组织体制。25、依据行政组织内部各机构功能与性质对行政组织的体制的分类P88依据行政组织内部各机构功能与性质来划分,可以分为层级制与职能制。层级制:又称分级制、直线制或科层制,指行政组织纵向分为若干个层级,每个层级的工作性质和基本职能相同,各对其上一层级负责,但管辖范围从上到下依次缩小的组织体制。职能制:又称分职制或分部制,指行政组织同一层级横向划分为若干个部分,每个部分业务性质和基本职能相同,但互不统属、相互分工合作组织体制。26、由议会设立行政监察机构的国家P118由议会设立的行政监察机构:一般认为这种模式最先发端于瑞典。这种制度是从该国早期的“司法专员”制度发展而来的议会行政监察制度。这一模式后来为英国所借鉴和发展,并成为西方国家一项普遍的行政监察制度。27、日本行政监察机构的设立P118—119由政府设立的行政监察机构,日本是这种模式的典型。日本的最高行政监察机关设在首相府,称为行政监察局。下设计划调查、行政对话两个部门,十个高级监察官,分掌内阁各省、厅的监察事务。中央行政监察局下按区域划分,设立了管区行政监察局和行政监察事务所。28、最早倡议平行沟通的管理学家P108最早创议平行沟通的是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他曾提出著名的“跳板”理论,认为在一个层级节制的组织中,如果与事务相关的部门之间越级协商,达成一致,再按层级顺序上报,就能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29、正式沟通的分类P111行政沟通系统有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之分。正式沟通是依据组织的层级制或组织的权力路线进行的。正式沟通一般分为三种形式: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和平行沟通。30、按非正式组织的稳定性分类P94按非正式组织的稳定性分类,可分为较稳定型、短暂型、游离型三类。稳定型:属于因理想、志趣和社交因素所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居多。短暂型:属个人情绪和利害因素所形成的非正式组织较多。游离型:这类非正式组织大多因个人兴趣、爱好因素而形成。31、非正式组织结构的类型P94非正式组织结构可分为环状结构、伞状结构、链状结构和复合结构四种。ABCDEFABCDEABCDEFGABCDE32、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功能P95非正式组织的负功能主要有:(1)反对变革(2)任务冲突(3)传播谣言(4)顺应控制33、矩阵组织的临时性动态性P89矩阵组织体制,是为解决某项特殊任务而组建的临时性工作组织体制。矩阵组织是一个以完成某项任务为目的的临时性动态组织。优点:它加强了各职能部门和横向联系,具有较大的机动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发挥专业人员的潜力,有利于攻克复杂的技术难题。缺点:由于组织实行双重领导,项目小组主管与职能主管容易产生冲突,组织人员变动大,造成心理不稳定,容易造成意见分歧和工作相互扯皮现象。34、行政组织体制的合议制P87合议制:又称委员会制,指行政组织决策和管理权力由若干人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行使,按少数服从多数或协调一致的原则集体决定、共同负责的组织体制。优点:决策能集思广益,考虑问题周全,能反映各方利益和要求;领导成员彼此相互牵制,可防止专断。缺点:权责不明,事权不一,容易造成相互推诿,借口集体负责而实际上无人负责;行动迟缓,决而不行,反应迟钝,致使行政效率低下。35、第一次比较系统论述了官僚制度的特征的德国社会学家P74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官僚制度的特征,并分析它在西欧工业社会中的作用。36、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P69公共产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基本特征。非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在技术上都不易排斥众多受益者,即公共产品的受益对象具有公众性。非竞争性:是指由于公共产品具有不可分割性以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共享性,决定公共产品常常处于非竞争状态。37、西方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开始时间P74西方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两个标志性事件预示了这一研究的开端:(1)1887年,美国学者威尔逊发表了《行政研究》的文章。(2)1926年,怀特撰著了美国第一本大学教科书《公共行政原理》。38、行政层次的含义P85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又称组织的层级化。行政层次是行政组织中的层级数目。层级化的主要问题是行政层次的数目必须适当。就提高行政组织的运作效率而言,要尽量减少行政层次数目。39、综合型辅助机关P84行政组织中的辅助机关可分为综合性、专业性、政务性、事务性四种辅助机关。我国各级政府的办公厅(室)是典型的综合性辅助相关。40、行政指导的类型P121行政指导就是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非强制性的、以影响下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目的的行政活动。行政指导包括:管理性行政指导、协调性行政指导和咨询性行政指导。41、行政沟通的理论基础P103—104行政沟通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理论为基础:(1)民主参与理论(2)决策理论(3)能动组织理论(4)人格尊重理论42、按组织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