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教案【优秀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好文供参考!1/19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教案【优秀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教案【优秀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数学初中教学设计【第一篇】知识技能会通过“移项”变形求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思考1、经历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过程,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2、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体会方程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解决问题能在具体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情感态度好文供参考!2/19经历观察、实验计算、交流等活动,激发求知欲,体验探究发现的快乐。教学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通过移项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教学过程活动一知识回顾解下列方程:1、3x+1=42、x—2=33、2x+=—104、3x—7x=2提问:解这些方程时,方程的解一般化成什么形式?这些题你采用了那些变形或运算?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下面请大家解下列方程。出示问题(幻灯片)。学生:独立完成,板演2、4题,板演同学讲解所用到的变形或运算,共同讲评。教师提问:(略)好文供参考!3/19教师追问:变形的依据是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交流。本次活动中教师关注:(1)学生能否准确理解运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列项求解方程。(2)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变形方向(化成x=a的形式)的理解。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利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类项对方程进行变形,再现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两边同时乘以(除以,不为0)同一个数、合并同类项等运算,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活动二问题探究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教师:出示问题(投影片)提问:在这个问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据现有经验你打算怎么做?(学生尝试提问)学生:读题,审题,独立思考,讨论交流。1、找出问题中的已知数和已知条件。(独立回答)2、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好文供参考!4/193、列代数式:x参与运算,探索运算关系,表示相关量。(讨论、回答、交流)4、找相等关系: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学生回答,教师追问)5、列方程:3x+20=4x—25(1)总结提问: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时,要经历那些步骤?书写时呢?教师提问1:这个方程与我们前面解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教师提问2:怎样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转化呢?学生思考、探索:为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3x-4x=-25-20(2)教师提问3:以上变形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等式的性质归纳: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好文供参考!5/19设问4:以上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教师提问5:解这个方程,我们经历了那些步骤?列方程时找了怎样的相等关系?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关注:(1)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设未知数,列代数式,列方程,是否清楚?在参与观察、比较、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探究发现成功的快乐。活动三解法运用例2解方程3x+7=32—2x教师:出示问题提问:解这个方程时,第一步我们先干什么?学生讲解,独立完成,板演。提问:“移项”是注意什么?学生:变号。教师关注:学生“移项”时是否能够注意变号。通过这个例题,掌握“ax+b=cx+d”类型的一元一好文供参考!6/19次方程的解法。体验“移项”这种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规范解题步骤。活动四巩固提高1、第91页练习(1)(2)2、某货运公司要用若干辆汽车运送一批货物。如果每辆拉6吨,则剩余15吨;如果每辆拉8吨,则差5吨才能将汽车全部装满。问运送这批货物的汽车多少量?3、小明步行由A地去B地,若每小时走6千米,则比规定时间迟到1小时;若每小时走8千米,则比规定时间早到0。5小时。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教师按顺序出示问题。学生独立完成,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而生练习。教师关注:1、学生在计算中可能出现的错误。2、x系数为分数时,可用乘的办法,化系数为1。3、用实物投影展示学困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巩固“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反馈学生对解方程步骤的掌握情况和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2、3题的重点是在新情境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好文供参考!7/19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活动五提问1: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那种变形?它有什么作用、应注意什么?提问2:本节课重点利用了什么相等关系,来列的方程?教师组织学生就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回答交流,相互完善补充。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提炼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果不能,教师则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引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以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数学初中教学设计【第二篇】教学目标1、经历不同的拼图方法验证公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2、通过验证过程中数与形的结合,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每一部分知识并不是孤立的。3、通过丰富有趣的拼图活动,经历观察、比较、拼图、计算、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好文供参考!8/19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方法与经验。4、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通过丰富有趣拼的图活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重点1、通过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2、通过拼图验证公式的过程,使学习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难点: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验证公式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课型新授课教具投影仪情景设置:你已知道的关于验证公式的拼图方法有哪些?(教师在此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回想前面拼图。)新课讲解:把几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再通过图形面积的计算,常常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式子。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就由这个图(由两个边长分别为a、b、c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两条直角边都是c的直角三角形好文供参考!9/19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得出:c2=a2+b2他的证法在数学史上被传为佳话。他是这样分析的,如图所示:教师接着在介绍教材第94页例题的拼法及相关公式提问:还能通过怎样拼图来解决以下问题(1)任意选取若干块这样的硬纸片,尝试拼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它的面积,并写出相应的等式;(2)任意写出一个关于a、b的二次三项式,如a2+4ab+3b2试用拼一个长方形的方法,把这个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这个问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和拼图,教师在这要引导适度,不要限制学生思维,同时鼓励学生在拼图过程中进行交流合作了解学生拼图的情况及利用自己的拼图验证的情况。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及时指导,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拼图及让学生讲解验证公式的方法,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整理结论。小结:从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是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最好文供参考!10/19后,教师要对学生所说的进行全面的总结。)学生回答a(b+c+d)=ab+ac+ad(a+b)(c+d)=ac+ad+bc+bd(a+b)2=a2+2ab+b2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板制作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拼图、思考、交流经验,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第三篇】一、说教材: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探究数据的离散程度及认识“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及其实际意义。主要是运用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相近时,而实际问题中具体意义却千差万别,因而必须研究数据的波动状况,分析数据的差异,逐步抽象出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的三个量度,并掌握利用计算器求方差和标准差。2、地位作用:纵观本章的教材安排体系,以数据“收集—表示—处理—评判”的顺序展开。数据的波动是对一组数据变好文供参考!11/19化的趋势进行评判,通过结果评判形成决策的教学,是数据处理解决现实情景问题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本章学习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通过本节的学习为处理各种较为复杂的现实情境的数据问题打下基础。3、教学目标:依据课标对本节知识的提出的“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和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要求,确定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a、掌握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b、会动手和利用计算器计算“方差”“标准差”。(2)过程与方法目标:a.经历感受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的探索过程(“极差”“方差”“标准差)。b.通过数据分析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平均数相同的两组数据,极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一组数据方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c.突出关键环节,判断两组数据稳定性就是抓住计算其方差进行比较。d.在具体实例中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3)情感目标: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进一步增强学生好文供参考!12/19的数学素养。4、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会计算方差的数值,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加以应用。难点:理解极差、方差的含义及方差的计算公式,并准确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二、说教法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一原则和本节教学目标,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数据分析的三个量度,是十分抽象的概念,要引出三个概念,必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我设计了一个连接奥运会中韩射箭运动员的场景,并用表格记录环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评判,通过学习分析具体的生活实例来发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相近,无法用平均数来刻画时,引入一种新的量度,逐步抽象出“极差”“方差”“标准差”。以此,打开教学突出教学难点的缺口,充分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2、比较法。在极差和方差的应用中,让学生在比好文供参考!13/19较中发现用已有的知识还是难以准确的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引入新的量度。3、练习巩固法。通过练习,强化巩固概念,熟练计算器的操作。进一步理解本节知识对于实际问题的意义。这样更能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在运算中深刻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内涵。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4、选用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背景。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的导入和比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直观地估测甲、乙两名选手的成绩,回顾有关数据的另一个量度“平均水平”,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但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仅有“平均水平”还难以准确地刻画一组数据,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然后,设计了一个“做一做”,因承上面场景的情境,增加了一名选手丙,旨在通过丙与甲、乙的对比,发现有时平均水平相近,极差也相同,但数据的离散程度仍然存在差异,仅用极差还难以精确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引入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另外两个量度—标准差和方差。指导学生动手计算平均数、极差、方差、标准差,并依次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三、说学法:好文供参考!14/19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