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师到底是个什么角色?培训师到底应具备什么能力?培训师的魅力何在?过去,培训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学习、就是教育,可以直接画等号;但随着一些新的有关组织实践、组织发展、组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思想、概念、技术逐步深入人心,培训的真正含义和其在组织中的作用也随之得到提升,直至现在有不少组织将培训列为一项战略投资。定位了培训这项活动后,就该定位从事这项活动的人了。最初,组织中从事培训的可以是任何人:总经理、部门主管、技术人员,甚至是一般的员工,关键是内容决定了该由什么人来从事培训。现在,已经专门有一群被称为“培训师”的人,在从事着职业化的培训。一定有人会问:“职业化的培训师”到底职业在哪?每个组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培训需求,培训内容涉及各个领域,难道培训师真的能精通所有领域的知识,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全才吗?其称之为“师”级的资本是什么?职业培训师,可以从两大方面来衡量其职业化。一是体现在课程需求分析、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中的授课技巧、课程完成后的效果评估以及开发新课程等方面的能力。这些是职业化培训中操作性很强的一部分,需要的技巧也很多,目前一些培训培训师的课程,都将这一部分作为重点。如果要从事职业化的培训,掌握上述的这些培训环节所要求的技能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自己知道怎么回事,反正能说出来,往那儿一坐就开讲,并且下面也有人听——这不是培训,顶多叫“活动”。就像“人力资源管理”最初被人们误解为“谁都可以干”一样,培训工作在目前也被许多组织中的领导,而且还可能是高层领导,认为是“谁都能做,只要懂这块儿就行”。从内容的角度看,能开展培训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培训人员对内容的熟知,这点无庸质疑;但仅仅有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之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且知道“讲什么”并不一定就知道“怎么讲”。按照正规的培训课程设计标准,讲授一小时的课程,素材的积累总量起码要足够讲十个小时,甚至更多,这样才能保证培训内容的质量,真正做到精益求精。培训是注重效果的活动,是高质量的学习,作为主持培训的人员,其内容的准备一定要“博”,既“专”又“宽”。这样,才能使你在培训中做到授课有序、灵活应变。尽管组织中日常的培训并不需要上面说的那么专业,但保证质量是我们始终所追求的。内容丰富了,做足了“讲什么”的工作,下一步还有“怎么讲”的工作。我们在上学时可能会遇到某个老师,给学生这样一种感觉:自己特明白,给别人讲不明白。组织中做培训也是一样,不能光看某个人懂不懂内容,还得看他能不能讲出来。这里,就涉及许多技巧了,像培训课程体系的设计、口头表达技巧、培训中活动的设计等。就像拍电影一样,谁都认同《骇客帝国》的内容非常吸引人,但如果用普通的拍摄手法,黑白胶片、也毫无特技制作、再在关键情节出现时一律改用字幕加后期旁白,我想就没什么人会去看了。从“讲什么”和“怎么讲”两个角度简单分析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出,并不是谁都可以做培训的,培训随着大环境的不断改变也变得越来越专业。组织中可能不会专门设置“培训师”这个职位,但从事培训工作的人,却必须要掌握培训技法。这里不得不说的是,职业化培训中,“内容”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们。培训师可以学得很“宽”、但未必在每个领域都很“专”。所以,就像高尔夫球运动没有世界记录只有目前最好记录一样,培训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某个领域内的培训师。以我自己的经验,我感觉这一特色使培训师这个职业具有一种独到的魅力,能够给我无限的动力,激励我继续走下去。另一个体现职业化的地方在于培训师本身的一种“感觉”。如果说第一个衡量标准是培训师的“艺”,那第二个衡量标准就是培训师的“神”。我们所说的“职业敏感”、“职业素养”、“职业风范”、“职业道德”等都可以属于这个范围。“艺”是“练”的过程,而“神”则是“炼”的过程。“艺”的水平相对容易达到,但“神”的境界却并不容易达到,这是一个从“优秀”到“卓越”的过程。培训师在这一层次的职业化可以体现在某些能力的修炼上。比如:学习能力。在现在的生存环境下,停止学习好比停止呼吸,学习已变得像吃饭、休息一样,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培训师的职业特色和所从事的具体活动决定了培训师的学习也要有其独特的一面。像“大脑飓风”、“超速学习”、“超级记忆”、“全脑速阅”这些专业化术语都是对培训师该如何学习所进行的讨论;再比如,培训师的表达力。同演讲、播音一样,培训师的口头表达从职业化层面讲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说话”,要求体系明晰、表述明确、饱含激情、用词恰当,这些都是最起码的要求,在培训师专业化表达中,还有像“表述充电”、“听能充电”、“点字成金”、“字型藏理”等这些专业技法也都是对表达进行修炼的。培训师在这一层次的职业化也可以体现在道德、态度和价值观上。职业道德是从事职业培训人员所应该遵守的一些行为、道义准则;态度与价值观则是自身的一种定位,如应该如何面对人生、面对挑战和压力等。培训师作为一种教人、育人的职业,首先我们自身应该正面、积极,敢于创新,对自己有信心,这样才能去影响其他人。说完了培训师的职业化,该说说培训师的角色定位了。培训师,或从事培训工作的人,在组织中到底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位?我不想很直接地说是什么“战略的决策者”之类的角色,这样很抽象,不容易理解。这里倒有一些不错的比喻,可能会帮助大家更为形象地认识“培训师”这个角色。有人曾比喻组织开展培训是给员工提供“精神伙食”,我们就顺着这一点,来个当前组织中“精神伙食”质量大盘点吧——第一类:组织中不重视培训,根本不做培训,根本不开设“精神伙食”这个窗口,如果您想来点精神食粮,对不起,自己动手吧!在这样的组织中的员工,其“精神食粮”的摄入可谓参差不齐:有的自己花钱“改善伙食”,什么好吃吃什么,什么贵吃什么,最后在工作中一张嘴就想“打嗝”,一会蹦出个“我们对这个问题应该带上‘绿色思考帽’来思考”、一会蹦出个“6席格玛”、一会又来了个“80/20法则教导我们说”,让人觉得格格不入;另一类则属于“精神空虚”的一类,除了工作以外,不知道该学什么,对一些新的思想也毫不知晓。整体上,这类组织没有学习的氛围,严重点说都是在“混日子”。一些想在组织中开展培训的人,由于得不到支持,最终也都使这一想法夭折了,其本身要么继续忍下去,要么另谋高就,走之前恐怕只剩一声叹息了。应该说,这样的组织是危险的,长期在这种氛围下,会磨灭人继续进取的意志,使“跳蚤”变成“爬蚤”。胃口指数——(有资格评吗?根本没得吃!)第二类:组织知道要搞培训,也设立了专门的人员负责这项工作。培训倒是有了,从事培训的人就好像是食堂的大师傅,主要是管“卖”不管“做”。因为这些人的工作大都是培训的组织协调工作,发个表、签个到、监个考什么的,至于露真功夫的,还是请别人来吧!因此,培训的内容也就主要是一些技术类培训和国家政策法规类培训,前者请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或领导来“做”、后者请相关单位人员来“做”。前者会想,我这么忙,哪有功夫给你们“做饭”,凑合凑合完了;后者想,反正我做了,爱吃不爱吃就不管了,反正这菜就是这个味。这样一来,给员工提供的“精神伙食”大都是“米饭、馒头、面条、大饼”之类的“主食”和一些最常规的“家常菜”,组织做培训的宗旨清晰的两字完全能够概括——管饱!胃口指数——2第三类:组织比较重视培训,除了“主食”外,也愿意花点钱买点儿“特色菜”回来,不管是本地特色、还是国际特色,反正尝个新鲜。这样的组织有比较完善的培训制度和机制,人员划分也更细致、专业,一些课程已开始由组织内部专人进行修改、加工,变成符合组织员工需要的教材,进而自行讲授。培训师在其中就成了真正的“大厨”了,能自己选料、自己炒、自己加作料,至少能订出个不错的菜谱,有步骤地提供给员工。这样的氛围下,员工的学习热情和对组织的忠诚度明显提高,能够满足其继续发展的需要。培训师的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职业化色彩。胃口指数——4第四类:这一类型的组织应该说非常注重员工的培训,有自己独立的培训部门或机构,开展培训工作。可以说,“精神食粮”非常丰富,套餐、快餐、自助餐,各式各样,趋向于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在这种环境下,培训师好比“营养师”,根据每人的健康状况,合理地制订其“精神饮食”计划,既有利于其成长,又使其得到享受。除了涉及业务方面的培训外,组织更多的开设一些与个人成长相关的课程(压力管理、口才训练、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以及一些兴趣类课程(形体训练、各种手工艺制作等),满足不同员工的需要。最近,我一直在看一些讲如何调鸡尾酒、如何做咖啡、如何品茶、品葡萄酒的书,这让我想到:在现在追求时尚、个性的主题下,人们对培训的需求也有自己的追求,培训师就像调酒师、咖啡师、茶艺师和品酒师一样,通过自己的手艺进行加工,不断从平凡中创新,满足各种口味的人的需要;同时以自己的经验,给别人以借鉴,告诉他们(她们)该怎么享受、怎样进步。组织中的培训师,给每个人进行“精神营养”的调配和指导,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花式营养师”。胃口指数——5+培训师的角色定位暂且聊这么多,下面谈谈培训师应具备的能力。其实上面在介绍职业化的时候,已经涉及了一些,这里我将培训师的能力定位做一个较为宏观的总结。职业化的培训师,应该具备一项核心能力——导航力。“导航力”这一能力界定,综合了培训师的“艺”与“神”之中所涉及的各种能力,它是对培训师综合能力的一种概括。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关键的几种能力,在此分享给各位。不管是不是从事培训师这个职业,这几种能力我认为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挑战力作为培训师,敢于面对挑战,积极应对,并因此产生巨大的热情。在他们看来,伴随着挑战而来的是机遇,是发展,是更为广阔的事业新平台;挑战的到来,意味着曙光的到来。学习力作为培训师,时刻都在学习,一切皆为学习。培训师善于从身边的一点一滴之中汲取、提炼有用之元素,在他们看来,一切皆有所用,并且皆为我所用。创造力作为培训师,是创造力缔造了其职业魅力和课程的独到特色;创造力使其职业活动丰富而饱满,具备很强的感染力。培训师具备创造力,不仅使自身得到不断提高,而且这种创新精神还会周围其他人带来积极影响。洞察力作为培训师,其眼光敏锐,用独到眼光审视一切,精于洞察,善于发现别人的优势,闪光点;同时,还能洞穿事物表面看到其本质,抓住关键之处。表达力作为培训师,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演讲者,专业的表达结构,丰富的情感流露,充实的内容,加上具有磁性的声音,使培训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享受,是一次艺术性的享受。感召力作为培训师,是他人生命的引航者,是不断开拓的进取者,拥有感召力的培训师,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走出以往失败的的阴影,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继续向成功挺进。拥有感召力的培训师,就像是一面醒目的旗帜,号召更多的人在其指引下为自身定位,追求理想、追求卓越。培训师的能力提升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的过程。经历过的事,总会有它的价值,培训师不会单纯只从结果去衡量事情本身是好是坏,而是将目光投在找寻“能告诉我什么”上。仅仅分析好与坏,会不自觉地搀杂进许多情感因素或仅从一些很封闭的角度的去看事情,这样就没有思维上的突破,也就不会发现深层次的一些特质,过早地将这些很有的挖掘的事情尘封于记忆之中。培训师的能力提升,其实并没有什么“独门秘诀”,也并不神秘,关键是培训师极为注重“细节”、注重“积累”、注重“升华”。篇幅有限,无法更详细地展开,而且,凭个人经验,每个人对这三方面的理解是不同的。想知道究竟,最好请君在实践中求之。培训师的魅力何在?“魅力”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熟悉的是这个词本身给我们带来的那种感觉;陌生的是那种感觉究竟是什么。人们用“魅力”这个词,所表达的意思似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尽管将其定位成“魅力”,但我们内心的感觉要比这个词本身的感染力强烈得多。不过,大家应该比较认同的是,“魅力”中传达了“吸引”、“时尚”、“个性”这些内容,至少是比较“流行”的。作为培训师,最吸引我的魅力的是“自由”和“个性”。仅就结合我自身的情况,目前的自由体现在:一,形式自由。我现在的工作方式是自由度很强的SOHO式办公,甚至没有每周的例会。设计课程、积累素材、包括与客户沟通,我一般